生态优先 奏响绿色发展主旋律 2016年度绿色发展指数计算结果出炉,梅州位列全省第二
广东省2016年度绿色发展指数计算结果出炉,梅州在各地市中表现突出,绿色发展指数位列全省第二。图为梅州城区一江两岸。
梅州各县(市、区)以县域工业园区、中心镇、特色小城镇和特色小镇为重点,因地制宜,选精选准特色主导产业,推动县域经济特色化、组团式发展。图为4A级旅游景区广东鹿湖温泉度假村。
梅州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科技兴农、绿色兴农。图为种植园引入喷洒设备,使人工效率大大提高。
近日,广东省2016年度绿色发展指数计算结果出炉。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梅州在各地市中表现突出,绿色发展指数位列全省第二。
全市空气、水质达标率稳居全省前列,森林覆盖率居全省第一……一直以来,梅州市都是一座充满“绿色”的城市。从某种意义而言,这一指标名列前茅,是梅州践行绿色发展成果的一个缩影,也是对其将绿色发展作为自身城市发展定位和使命的肯定。
“立足构建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建设生态功能区先行地,当好绿色发展引领者”。近期,中共梅州市委七届五次全会召开。梅州市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高举绿色发展大旗。
绿色发展3项指标进入全省前三
“绿色发展指数由资源利用指数、环境治理指数、环境质量指数、生态保护指数、增长质量指数、绿色生活指数等6个分类指数,55个二级指标加权平均计算而成。”梅州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六大指数中,梅州市的资源利用指数、环境治理指数、环境质量指数等3个分类指数名列前茅,分别居全省第一、第二、第二。
数据显示,“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地表水劣V类水体断面比例”等指标表现突出……
“绿色发展是一种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式。”梅州市相关人士认为,绿色发展评价有助于引导地方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后发地区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覆辙。
一直以来,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梅州的亮丽名片。立足生态功能区的定位,梅州不断厚植绿色优势、改善环境质量,绿色发展基础有效夯实,山水自然之美、人文精神之美、城乡特色之美得到了提升。
人工造林,群山起伏。广东阴那山国家森林公园正式获得国家批复成立、国家级森林公园增至5个、森林覆盖率位居全省第一、全市有6个“全国绿化模范县”(单位)和7个“省林业生态县”……
严格守护,碧水长流。韩江获评全国十大最美家乡河之一;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持在Ⅲ类及以上,达标率100%;地表水主要断面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90%以上……
节能减排,天朗气清。去年梅州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全省第一、组织开展城区大气污染防治整治行动,关停高污染企业、2家燃煤电厂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全市10蒸吨以下锅炉基本完成整治……
今日的梅州,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重视对生态的保护。在实践中,梅州市注重污染治理与生态优化并举,提升全市的污染防治能力,着力解决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突出打好碧水攻坚战、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扎实打好净土防御战,做到“不欠新账、还清旧账”。
今年6月,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召开,提出了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明确实行差别化的政绩考核制度。其中,要把粤北山区建设成为生态发展区,在高水平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树立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新观念”“树立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新观念”“树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新观念”……这些立意高远、内涵丰富的论断,展现了梅州要由原来单一发展模式的“跟随者”转变为生态功能的“引领者”,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守住“生态红线”优化发展布局
风车草、再力花等水生植物高低错落,争奇斗艳。“看,污水经过处理,流出来的水都是纯净的。”梅县区水车镇白沙村村民钟伯说。
由于经济欠发达,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成为日益凸显的民生问题。梅州市坚持标本兼治,城乡互动,计划到今年底实现镇一级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目前,全市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自然村村庄保洁覆盖面达100%。
“绿色发展逐渐成为梅州共识。”梅州市相关人士指出,从增长质量指数、绿色生活指数等指数排名全省中后来看,梅州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上依然有着较大完善空间,应该在绿色发展上更有担当。
对标对表更高更严要求,梅州将优化“一区两带六组团”建设,尤其要强化开发边界、建设强度、项目准入等方面的约束,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进一步优化空间格局、产业布局,形成点上高效开发、面上共抓保护的发展格局。
从梅州市区出发,沿着省道S223线驱车前行,一路上田园风光、花果飘香,背包客、骑行族等络绎不绝。崛起中的新区、振兴中的山村,梅州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山水人文相互交融、城乡走向共生共荣。
梅州沿着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思路,强化政府引导、深化改革开放,调动各方积极性,着力在建设现代交通、发展生态富民产业、推进特色宜居宜业城镇、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下工夫。
绿色发展,规划先行。在“一区两带六组团”的发展格局中,梅州市科学谋划,找准了未来发展的增长点,更是以点带面、统筹全局。
在中心城区,适度扩容、重在提质。通过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和功能,增强人口、产业的集聚能力。
以生态富民为主导,梅州市推动两大产业带建设。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聚焦主导产业,突出产业特色,严格环保准入,加快绿色化改造,增强集聚带的积聚功能,促进产业生态化;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则以全域旅游为引领,以养生健康休闲为重点、以文化旅游产业为载体,加快建设现代旅游产业集群,促进生态产业化。
在“六组团”中,兴宁城区和各县县城以特色宜居宜业宜游为目标,提升规划、完善功能、提升品位,集聚人口与产业。同时,各县(市)以县域工业园区、中心镇、特色小城镇和特色小镇为重点,因地制宜,选精选准特色主导产业,推动县域经济特色化、组团式发展。
转变发展方式增加绿色动能
盛夏时分,驱车进入平远县石正镇下丰村,清风吹拂,碧绿的水库波光粼粼,连片青翠的茶田从山顶绵延到山脚。这是园山湖茶场。
谁曾想到,这里曾是煤矿区?这里因一度过度开发而满目疮痍,十多年前煤矿厂区关闭后一直丢荒。2009年,当地乡贤将其开发种植茶叶和油茶树。数年之后,废弃的煤矿区华丽转身,变成绿色茶园。
转变方式,向“绿色”要效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实际上,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之间,往往呈现倒U形曲线关系。当发展水平较低时环境污染程度较轻,随后环境恶化随着经济增长而加剧,当发展到一定水平后达到某个临界点,污染则开始由高趋低,环境得到改善。
综合来看,梅州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低端产业仍占较大比重,产业转型升级效果尚不明显,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不高。这些都亟待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增加发展的绿色动能,在绿色的基础上实现较快发展,将“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转变为“金山银山”的经济优势。
近年来,梅州市提出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梅州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科技兴农、绿色兴农,做大做强梅州金柚、平远脐橙、梅州茶叶等优势传统产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完善冷链物流、农电商等服务,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食品、康养、体验等融合发展。
生态富民,造福于民。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为此,梅州培育绿色低碳新型工业,引领和推动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实体经济发展,加快烟草、电力、建材、矿冶加工等传统支柱产业绿色化改造,推动电子信息、机电制造产业升级。同时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同时,梅州培育发展休闲度假、健康医养、绿色食品、文化创意、体育健身、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云计算、联通通讯等重点项目,把数字经济打造成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强化工业设计、金融服务、电商、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撑作用。
“实践证明,欠发达地区也有机会和能力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相关专家建议,梅州市要谋定后动、久久为功,对原有经济系统进行绿色改造,通过各种途径增加绿色增长动能,使绿色增长成为经济新增长点。那么,梅州的绿色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
■记者观察
以思想变革
促进绿色变革
绿色代表着自然,绿色发展代表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广东省2016年度绿色发展指数中,梅州拿下“亚军”固然可喜,这是对其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肯定,但记者认为,更应找准定位、谋划未来。
近年来,梅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在六项指标中,增长质量指数、绿色生活指数等指数排名全省中后,证明梅州绿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不高。
综合来看,梅州市还存在环保基础设施欠账大,科技创新的驱动力不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尚未形成等短板,特别是干部队伍思想认识、工作作风与新发展理念相差较远,不担当、不作为现象时有发生。
通过比较研究绿色发展指数,能够正确找准梅州绿色发展的着力点,进一步比较研究与先行地区绿色发展的差距,为决策者评价各项绿色发展政策效果提供参考依据,更为地方干部树立一份行动指南。
记者认为,梅州作为粤北生态功能区,应推动绿色发展变革,形成与绿色发展相适应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梅州市委七届五次全会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指明了前行方向。广大干部应反复学习、全面把握,学深学透、思深悟透,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记者认为,理念只有转化为文化,才能成为行为习惯。一方面要善用文化熏陶,通过“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传统文化,使生活方式绿色化融入社会人心、融入时代血脉。另一方面,要用法治手段保驾护航,树立“绿色发展”的指挥棒,以法治保障生活工作绿色化。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注重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又着眼长远发展,才能行稳致远。梅州应按照梅州市委七届五次全会的部署,抓住关键重点,集中发力、持续奋斗,推动高质量发展。
梅州应以绿色发展方式引领经济健康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和活力。在此过程中要突出重点、抓好基点。要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又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复;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又倡导推广绿色消费,从生产端发力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从消费端着力践行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良好局面。
生态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绿色发展能否落实,关键在领导干部。记者认为,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梅州市应率先探索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形成各级各部门各尽其责、齐抓共管的合力、倒逼落实的压力,让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落地生效。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马发洲摄影: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
新闻推荐
交通银行梅州分行将文明规范服务理念融入到日常工作中 “百佳网点”服务细节显关怀
●见习记者江婵本报记者王玉婷早上7时许,交通银行梅州分行爱心驿站里迎来不少环卫工人,她们正在接饮用水喝,准备稍事休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