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礼阳”村说起 地名映射敬祖追远的文化心理
□吴构松
潮安的东凤镇有三个冠名“礼阳”的聚落紧挨着,令人称奇:礼阳李、礼阳郑、礼阳陇尾。潮州地名志记载,李、郑二村于北宋咸平元年自福建莆田石狮巷礼阳村迁来,礼阳陇尾则晚至清初也从同一源头迁来。三村齐刷刷地把祖居地名“礼阳”二字亮出来,排成一道追远敬祖、铭记乡愁的文化风景线。
用原籍命名新村,表达对族群血统的追怀情结,在潮汕并非孤例。浮洋的井里村,族人于明代自福建莆田大井乡迁来。钱东的紫云村,直接用福建安南县故里紫云定村名。
人们常说故土难离。这几个村的先人虽离开了故土,却把故乡带往他乡。从此,他乡也成了故乡。
在潮汕,于地名中标记族群血统,最常见的做法是直接冠上姓氏。类似北方叫“李庄”“张家屯”,潮汕人用姓氏带“厝”的方式给聚落起名,李厝、沈厝、张厝、陈厝、吴厝、林厝、颜厝,等等,简单明了。有的在姓氏前加一个字,如大吴、下张。有的村庄有两个姓氏,直接连起来构成二字村名,如潮安的韦骆、潘吴、潘刘。江东镇的樟厝洲村,是章、林二姓先民于明代所创,以“林”字的偏旁“木”和“章”字合为“樟”,按当地取名习俗叫“樟厝洲”,含蓄地表达了族群的血统信息。
也有以祖先名字作地名的。据地名志载,磷溪镇英山村,明正统年间初创,以陆氏三世祖字英山为村名。以姓氏或祖先命名聚族而居的村庄,强化了居民的宗亲意识,提升了宗族凝聚力。
上月推文《分分合合大潮州》从宏观上谈到,大潮州建置沿革和区划调整对地名产生影响。事实上在一个小区域里的沿革和调整也有类似的情况。20世纪中叶以来,地方、基层政府调整行政区划,常常产生新的地名。揭西这个新设的县,因揭阳之西得名。超大的聚落分为几个部分,常用方位词和数词命名。饶平汫洲分为汫东、汫西、汫南、汫北、汫和、汫平,潮安古巷主村分为古一、古二、古三、古四、古五五个行政村。遇区域合并,新地名常通过组合代表字的方式产生。潮阳区将金玉、灶浦二镇合并,用二镇名首字命名为金灶。饶平浮滨的大新溪由大东、新寮、溪西三个自然村组成。
上述新产生的地名都保留着老地名的字眼。如合并的地名太多,就只好另寻他途了。三饶城南郊十来个自然村联合起来就成了“南联”村,黄冈镇的“新合”由内寮、东寮、大寮、太公园四个聚落合成。浮山镇的“五联”最直观,由五个自然村联合而成。意溪镇四益村,由松里、金桥、双门坑、东庄4个自然村组成,取四个村合益之义。这些新地名虽无老地名的字眼,但老地名的信息就包含在“联”“合”或数字里,同样寄托村民对过往岁月的不舍情感。
对往昔的怀念追思,还常常表现为复活老地名。据志载,义安郡置于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海阳为附郭县;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罢义安郡,省海阳县,设义安县。虽然历史早已翻篇,但“义安”这个古地名还活在今天的潮州市区义安路上。
由此想起“海阳”一名。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古揭阳县拆分成四个县,其中在列的海阳、潮阳辖地大致成了今天的汕头潮州揭阳版图。宋宣和三年(1121年),割海阳的一部分置新的揭阳县,海阳、潮阳、揭阳并称“三阳”。1914年,因与山东省海阳县同名,广东的海阳县改称潮安县。自此“海阳”二字湮没在潮州历史的烟尘里,潮汕“三阳”缺一,终成遗憾。回溯潮州的历史,不计短时间的中断,“海阳”二字使用长达1500多年,超过了“潮州”的时长。从留存历史记忆计,如果今天能在潮州新建街道或地标性建筑物命名“海阳路”“海阳街”“海阳楼”,将是十分有意义的事。谨请有识人士共同探讨,也建议有关部门研究、推动。
把宗族信息作为地名理据的习惯,还被潮州人带到了海外。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有陈厝港、郑厝港、蔡厝港、林厝港、杨厝港、曾厝港的地名,多为“过番”的潮州人垦殖的临水辖地。台湾岛西南部屏东有个潮州镇,初名“潮州庄”,之后不同时期还有“潮州区”“潮州支厅”“潮州郡”等称谓,“潮州”二字就源自从潮州府来的开拓者。
这些怀念故乡的移民,把祖籍的地名连同庄稼的种子一起撒在了他乡的土地里。
新闻推荐
广东省中医院肾内科医师揭西娜记者张斯琪通讯员宋莉萍小李最近体检中发现血肌酐偏高,这个结果让他忐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