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委党校对口帮扶揭西县火炬村 盘活红色资源为其“造血”“红色”+“绿色”绘画卷
未来,在专业旅游公司的市场化运作之下,这里还将变成网红村,成为旅游产业“造血扶贫”的样板。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葛宇飞
让红色故事更丰满
解放战争时期,火炬村(原名龙跃坑)是潮汕人民抗征队诞生地,被称为革命的摇篮——“小延安”。可是由于背靠大山,没有特色产业,强壮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村民老弱病残,村集体收入微薄,火炬村成了省定贫困村。2016年,东莞市委党校开始对其进行对口帮扶,挖掘和开发村内的红色资源成了“造血”扶贫的主要抓手。
2017年12月,火炬村被广东省委组织部列为60个“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之一。帮扶团队以此为契机,利用专项资金500万元以及新农村建设资金约2000万元,修缮村里的革命遗址,推动红色基建,通过系统规划和打包整合,让村里红色文化资源实现规模化和品牌化。
“红色村不能仅是一个壳,还要有血有肉。”在东莞市委党校派驻的第一书记蒙巧聪眼中,硬件设施需要一个个软故事去延伸其内涵。东莞市委党校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组织6名教研骨干成立课题组,通过田野调查,录制视频,对村里的部分革命元素进行了抢救性的记录,让红色故事更丰满。
山村“美颜”焕发青春
一渠清水从村中心缓缓穿过,新铺就的沥青柏油路紧靠着渠岸,在咕咕的流水声陪伴下,不时有挑着担子的村民和嬉戏的孩童从上面走过。不远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的标语熠熠生辉,战士手握长枪的彩绘醒目大气。
这是夏日午后火炬村村中一景。红色是火炬村的底色,但只有红色就略显单调。从驻村初始,帮扶团队就从更长远的角度考虑,围绕“山水龙跃,红色摇篮”的定位,将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无缝对接,让“红色”和“绿色”交融,描绘乡村振兴画卷。
近年来,火炬村村干部带头,做实做细群众思想工作,在全村范围内大力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村里先后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完成雨污分流、集中供水、村道硬化、村卫生站、公厕、垃圾转运站、“绿满家园”和穿衣戴帽等项目,让革命老区“美颜”,焕发青春。
探索市场化运作
村民李端平的孙子李家鹏患脑瘫,一家七口人被纳入建档立卡精准帮扶对象。一家人原本住着一个土坯房,如今搬进了二层小楼。去年,全家的总收入达到7.65万元。在就业帮扶、种植养殖奖补、扶贫开发资金投资收益分红等措施的帮助下,火炬村包括李端平一家在内的46户133名相对贫困人口目前已全部达到省“八个有”的脱贫标准。“上半年退出,下半年巩固。”蒙巧聪及帮扶团队已经在谋划脱贫之后乡亲们的致富之路。
除了农业产业扶贫外,当然还要用好乡村旅游的底子。过去一年,火炬村接待了近6000人前来进行党建和参观。今年七一前后,村里的打卡者更是摩肩接踵。蒙巧聪表示,村里目前正在寻找专业的市场化公司参与运营,通过讲解、餐饮、住宿、销售文创产品等方式来实现营收。届时,还可以为村民和贫困户创造一系列的就业岗位。
新闻推荐
这是7月9日拍摄的位于广东汕头潮阳区的汕揭高速北环大道高架桥(无人机照片)。由中铁八局三公司负责施工的汕揭高速(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