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坏的旧手表 寄托念母深情
陈发辉
祖籍广东汕尾,1940年出生,印尼归侨,父亲陈石增是印尼邦戛侨领,1944年被日军杀害,母亲带着陈发辉等子女四处避难。1960年,母亲带着陈发辉等10子女及家人和亲友30余人回国。
1960年自印尼回国 途中结识了妻子
老人名叫陈发辉,尽管已经80岁高龄,记忆却很好。“我是1940年12月9日出生于印尼邦戛。”陈发辉有兄弟姐妹10人,他排行第九。小时候,他听母亲讲过家族的故事,他的祖父祖籍汕尾陆丰,为了谋生,被卖猪仔到印尼,祖母带着子女留在陆丰,十多年后,有了一些积蓄的祖父返回家乡,把家人接到印尼。
陈发辉说,他的父亲名叫陈石增,从祖父手中接过家业,打拼创立了4个日用品批发部,是印尼邦戛有名的侨领,1944年因被出卖被日军杀害。父亲遇难后,母亲带着子女们四处避难。
1959年,印尼颁布“总统10号令”。陈发辉在1960年3月搭乘“大宝康号”轮船回到汕头,随后被安置在惠来大南山华侨农场。
在同船的乘客中,陈发辉结识了祖籍揭阳的华侨女子李观清。“我们是在排队吃饭时认识的,她没有亲戚和她一起回国,到了汕头,得知我被分配到大南山华侨农场,她就和我一起来到农场,后来,我们结婚了,入了户口,分了房子。”陈发辉说。
半个多世纪转瞬即逝 一家人散落天涯
母亲带着子女和亲友一共30多人回国,陈发辉的二哥是进步学生,早在1950年就自费回国,在天津读大学。当母亲带着家族回国后,陈发辉的二哥从天津赶到汕头,接走了母亲和最小的妹妹,陈发辉后来还去天津探亲。
半个多世纪转瞬即逝,当年的小伙子如今已是80岁老人,陈发辉说,母亲于1969年去世,大哥一家留在大南山农场,二哥一家后来去了香港,最小的妹妹也跟随过去香港,两位姐姐在福建的华侨农场,还有几位姐姐嫁到外地,自上世纪60年代后就断了联系,“我记得三个姐姐的名字,陈金叶、陈银娘、陈金英。”
陈发辉的两个女儿,一个在深圳,一个在农场。回忆往事,说到母亲,他很是伤感。“我是最小的儿子,妈妈最疼我,回国前,她特地买了一块手表送给我。”60年来,陈发辉每每看到手表就想起了母亲,有人想收藏他舍不得卖,后来坏了也舍不得丢。采访即将结束之时,陈发辉带着记者来到农场的女儿家里,指着墙上一幅照片中一位长相端正美丽的女人说那就是他的母亲。
新闻推荐
广清空港现代物流产业新城。南方日报记者曾亮超摄赣深铁路广东段正在建设。南方日报记者石磊摄百米高空俯瞰宝钢湛江钢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