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书香致远 收藏家魏金华父子与书的故事
●本报记者曾秋玲
魏金华的家里,尽是书。作为著名的收藏家,他家那栋位于梅城江南的5层楼房,仅藏书就达6.96万册(套)。他不仅自己藏书,还读书、写书,由一位水电工、装修工程老板而成为红色文物、客家文物、华侨史料的收藏研究家,还把儿子魏洪海“拉入伙”“带进门”,一起藏书、读书、写书。日前, 2020年梅州市“十大优秀书香家庭”评选揭晓,魏金华家庭荣列榜首。
家风熏陶,从商人到文人
魏金华把自己的“蝶变”归功于家风熏陶。
魏金华是五华县梅林镇人。据了解,魏氏先祖大约于清乾隆年间从五华横陂镇迁至梅林镇,直到魏金华的爷爷那一辈基本都是耕田农户。“创业难,守成难,处世更难,且向难中坚志节;耕田乐,读书乐,为善最乐,须从乐处用精神。”先祖魏士真的一副自撰联,成为魏金华的“座右铭”。魏金华的父亲魏恩布,15岁就跟着古大存闹革命,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任东江纵队紫(金)五(华)大队副大队长,1949年初任东江四团总税站站长,新中国成立初期担任梅林镇党委第一书记,后来担任五华县民政科(局)科长等职。1956年,魏恩布被汕头专区选送到北京“中央政法干部学校”学习,受到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集体接见并合影留念;1986年12月,魏恩布被五华县委、县政府授予“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1987年12月又因“离休后,继续发挥作用,事迹显著”而受到广东省委老干部局的表彰。魏金华的母亲庄梅珍,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担任区乡妇女干部。
在浓郁革命氛围的家庭中长大,魏金华非常崇敬父母,他小时候就常把父母的各种奖状、证书、纪念章及毛主席像章、宣传画等整理好,小心保存,埋下了痴迷红色收藏的种子。他1974年高中毕业,1978年入伍来到内蒙古科尔沁大草原的铁道兵部队服兵役时开始集邮而正式开启收藏生涯,1983年退伍后成为“梅州市建”的一名水电工(其中,1989-1991年参加广东科技干部学院的进修取得大专学历),1992年“下海”在梅城做装修工程,1993年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其收藏亦步入了“快车道”。至目前,其藏品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其中红色藏品、华侨文物、侨批档案、客家服饰等在梅州市占了大半。
魏金华不但善于收藏,还勤于研究、著述。近20年来,他在海内外几十种报刊上发表了200多篇史料研究、藏品鉴赏文章;参与编撰、主编了《梅州侨批档案选编》《印证梅县》《梅州侨批世界记忆》《梅州侨批故事》《梅州与红色记忆》及《广东梅州文书》等图书、专刊。
薪火相传,接班人崭露头角
“你是不是想知道我爸是怎么把我"带偏"的呀?”魏金华的儿子魏洪海今年32岁,现供职于市文广旅游局。他在电话中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他最初的理想是从事珠宝加工、鉴定工作,对于父亲常念叨“百年无废纸”,老是花钱买一大堆老旧书纸回家,还一头扎进故纸堆里整理研究,他小时候对此是“很排斥的”。长大后,看到父亲那么辛苦,对于收藏是那么痴迷,多年如一日坚持下来,感到既无奈又心疼,还止不住有点儿佩服。大学毕业后,他回梅工作,和父母一起生活,“完全是出于帮父亲分担一下工作量,不想让他太过辛苦的想法”,熟练使用电脑的魏洪海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帮助父亲打字,收集整理、分类归档藏品资料及处理电子邮件等,不知不觉间,越干越多,他陪父亲逛市场、办展览(挑选展品、撰写展品介绍、制作展板、布展、解说)、出书(校对、摄影、编辑等)。据不完全统计,自2012年以来,魏洪海参与了“梅州侨批世界记忆——魏金华先生收藏侨批档案展”“梅州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特展”“烽火燎原耀万川——大埔革命文物史料藏品展”等近20个大型展览的办展工作,角色由“打下手”一步一步转为“主导”;参与了《梅州侨批档案选编》《印证梅县》《梅州侨批 世界记忆》《梅州侨批故事》《梅州与红色记忆》《广东梅州文书》(20册/套)等的编辑工作,角色亦由校对、编辑、主要编辑到第一主编。他还开始撰写收藏研究论文。
记者笑问魏洪海会不会不知不觉间成了第二个魏金华,魏洪海未予正面回应,却明确表示会守住父亲开创的事业。他说:“我父亲的愿望是争取编写50本书,我想父子合力,我会尽力帮助他早日实现这个非常有意义的愿望。”
新闻推荐
本报讯(特约通讯员颜荣生通讯员冯国耀)为学习借鉴揭阳普宁市医药物流及城市规划等方面的成功经验,7月24日至25日,麻章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