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侨中学文学专修班 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摇篮
■ 欧创皋
八十多年前崛起在今揭西石牛埔的西山公学(后为南侨中学),是由当时中共潮汕中心县委领导的,以华侨中学的形式出现于国民党统治区的一所培养抗日干部的重要基地,有着“潮汕小抗大”的称誉。它诞生在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开始的次年。西山公学的创办一方面充分利用当时国共合作抗日的形势,借鉴中共中央军委在延安创办的抗日军政大学和陕北公学的经验和模式,传播马列主义思想,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一方面根据当时中共闽粤赣边省委和潮汕中心县委的战略部署,把学校办成一所潮汕地方党培养抗日军政干部和乡村基层骨干的阵地。鲜明提出“一切为了抗战,一切为了民族解放,一切为了建立独立的新中国”的培养目标。
西山公学(南侨中学)一开办就以鲜明的抗日救国旗帜吸引了大批爱国青年,是广大爱国青年向往的地方,当时人们形容一到石牛埔,就像进入一个新世界。一进校门,正面墙上写的不是当时一般学校的校训“礼义廉耻”,而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大字。这是抗大的校训也是南侨中学的校训,整个学校充满朝气蓬勃的气息。
南侨中学建校目的明确,就是抗日救国,为党培养抗日救亡人才。坚持执行中共中央在《抗日十大纲领》中提出的“实施抗战教育”的方针,“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根据形势要求,开设相当高中文科程度的文学专修班,作为培干重点班。在学制、课程和入学年龄等方面都根据形势需要作了改革,学员可按自己的实际水平和程度,志愿选读相当的文专高级班或初级班,也可插班。学员可修满文专全程,两年毕业,也可修完单学期或单学年结业。文专班放宽学生入学年龄,有利于吸收政治较成熟的进步失学青年、小学教师、基层党员入学,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文专部各班开设政治、军事、文化课,以社会科学课程为主,增强马列主义基础教育。南侨中学(前期西山公学)学习的课本多是陕甘宁边区陕北公学和抗大的教材: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教程》《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论》《游击战术》《目前形势与任务》《社会科学概论》等。此外还学习哲学、文学概论等。军事课除学习《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等课材外,还加强野外演习,练习游击战,开展实弹射击、黑夜急行军等训练。
当时文专班配备较强的师生骨干,加强思想工作并以文专班作为发展党员的重点。相当部分学生在进入西山公学之时就已经是党员,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首届文专高级班五十多名学员中,就有苏冠甫、丘德华、许声扬、詹益庆等17名党员。他们是由各县县委、区委推荐入学,此外还有大批来自抗日团体的进步青年,有抗日救国志向和相当文化程度的青年。执教文专班的老师多数曾在北平、上海等地大学毕业,各有专长,学历高,富有实践经验,并且参加过学生爱国运动,或在潮汕青年抗日救亡运动中有实践贡献的,其中相当数量的人较早入党,甚至当时有的已是党内县、区的领导成员。他们善于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锻炼。建校初期,潮汕中心县委党代表马士纯亲自到文专高级班担任班主任和讲授马列课程、统一战线课程等。文专部主任邱秉经自编《抗战中潮汕地理形势》教材,亲自讲授战时地理、乡土史地等课程。军事教员是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的黄耀同志担任,讲授从延安带来的马列主义基础课程和抗日游击战战略战术教材等。
南侨中学设立文专班这个新生事物,受到广大青年的热爱,它名义上称为文专班,实际上是抗日军政干部培训班。经过短期培训,他们一批批地投入到抗战的行列,走上革命道路,开辟了农村抗日基地,促进了地方党组织的发展和壮大,推动了全地区抗战教育的蓬勃发展。从西山公学的建立到1940年8月南侨被迫停办,两年间文专班共开办了5届,毕业了4届,共有二百多人修完文专高级班正式毕业。若加上二、三校的文专班,共培养了文专班学生七百多人,先后被抽调或安排到各种工作岗位,其中有近二百人先后参加战时前线工作队、宣传队、潮汕人民抗日游击队等。
南侨中学虽被迫解散,但其革命精神和革命爱国思想是扑灭不了的。许多师生继续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奔赴抗日战场,奔向各个革命岗位,有的转入地下革命活动,有的转到国内其他地方或重返南洋从事抗日教育工作。南侨中学存在的时间虽不长,但其作用是深远的,她是深入潮汕地区敌人心脏的一个抗日救国的文化教育堡垒,为党培养了不少抗日军政干部和地方基层干部,在广大青年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在当时农民群众中大大地扩大了党的影响。(题图为南侨中学文专高级班第二届毕业同学聚会留影)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秀川通讯员陈财良)近日,揭西县委主要领导、县级总河长等分别带领工作组到榕江南河东园段、河婆段开展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