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有效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 “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模式探讨
当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形势十分严峻,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当成为教育行业今后发展的关键点。在当下初中教学的课程规划中,因为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所以道德与法治课自然成为了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课程。如何利用道德与法治课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成为今后相关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点。
基于新课程改革标准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关键内容。通过对初中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缓解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出现伤害行为,对于确保初中生健康成长、知识学习具有重要影响。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现在的初中生接触社会都较早,也更加早熟,因此,他们的心思也越来越复杂,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同学之间的矛盾、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家庭中的问题,都会对初中生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如果这些问题能得到妥善的解决,会为学生的成长加分,可如果解决不当,则会为以后的心理发展埋下隐患。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是对我们心理素质的考验,同时也是我们成长的机会,但前提是一定要有老师或家长来指导我们。概括来说初中生中出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压力。迫于升学的压力,社会、家庭、学校都在给学生施加巨大的压力。学生只要学习成绩好,在大人眼里就是个好学生,而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却很少关注,现在的初中生们往往学习压力很大,如果心理素质不好,就会出现心理问题。
2.情绪不稳,行为失调问题。初中生的情绪不稳定,认识、情感等还处在迅速发展阶段,有的过于冲动,有的则太过内敛。
3.青春期情感问题。初中阶段正处于情窦初开的青春期阶段,情感出现变化,而这个时候恰恰是最需要老师给予正确指引的时候。如果教育方式不当,就会让学生对自己的情感变化有一种羞耻感,有的甚至开始叛逆。教师要通过生理学和心理学方面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对自己的发展变化有认识,同时提供合理的意见。
4.缺乏学习目标。绝大多数初中生是在家长及教师的鞭策下长大的,教师与家长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学生的喜好而进行固定化培养,这种方式会使初中生缺乏一定的学习目标,造成内心的困惑与迷茫,造成学习状态下滑及学习态度转变,产生叛逆心理。
二、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家庭教育
家庭环境是影响一个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的成长阶段接触得最多的就是家人,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往往会起到决定性的因素。但当下,有相当一部分的初中生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造成家庭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如下:留守儿童问题、家长婚姻状况的影响、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二)缺乏专业的心理指导
心理健康对整个人的思维、情绪、价值观都有很大的影响。2017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存在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人数约1600万,而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需要专业心理辅导的人数约2亿。但是,我国专业的持证心理咨询师的数量仅为90万人左右,而且持证的心理咨询师大部分人并未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相应的很多初中并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家长也很少带孩子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
(三)环境的变化
1.学习环境的变化。
初中生面临的学习任务相比小学阶段要复杂很多,而且有的会面临新的学科。有可能导致本来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因为学习节奏的改变变得不自信,从而怀疑自我、甚至自暴自弃。同时,部分开始住校的学生还要适应集体生活。这个阶段的学生就需要正确的心理指导,以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环境。
2.家庭环境的变化。
当今社会,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大,所以有很多初中生因为移居,不仅要面临新的学习环境还要面对新的生活环境,这个过程中也急需相应的心理辅导。另外,近年国家二胎政策的开放导致很多学生的父母选择了生二胎,部分二胎家庭因此放松了对年龄大的孩子的照顾和教育,让孩子产生了落差感。
三、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校要高度重视,落实主体责任
1.学校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
随着素质化教育的不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变得愈加重要,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并给予高度的重视。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推进逐步提升学生们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真正的做到不断加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让他们的成长之路不再迷茫。
2.引导营造浓厚的学习班风,创设温馨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积极为学生们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与班级风气,努力为学生们创设温馨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这种健康快乐的德育教育教学环境中去不断增强自己对于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3.定期开展具体有效的身心健康发展主题活动。
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具体有效的有关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教育教学方面的主题活动,让学生们积极融入到这个过程中来。如主题班会、演讲比赛,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等一些积极有效的形式来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4.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加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建立一种良好的家校合作机制,通过将老师在学校的德育教育教学和家长在家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加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学生和家长之间、学生和学校之间构建一个相互配合的机制,这对于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素质
1.跟上时代发展,更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理念。
新时代的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理念。课堂效果的提升是要求教师在接受并理解教育理念的基础上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将本学科的知识呈现出来,所以对教育理念的诠释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行为的选择,因而进一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预期。
2.积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升自身素养。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心理知识为支撑,《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只有具备较为系统全面的心理知识,才能在课堂上如鱼得水;相反,如果教师缺乏丰厚的心理知识储备,难免有时在课堂上会不知所措。因此,笔者认为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成为提升初中生法治教育效果的前提和基础。
3.精选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活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载体,要想做到《道德与法治》课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化就必须选取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所选取的教学素材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相适应。这样的教学内容才会带给学生更好地学习体验和感悟,才能真正实现“教学内容来源于现实生活,最终又服务于未来生活”的理念。
(三)积极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
1.以互动沟通机制强化学生认知水平。
对于少数初中生来说,由于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对于自身情况了解不够细致深入,容易导致学习成长期间出现“自负”、“自卑”等极端情绪,严重影响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教师应在道德与法制课程教学阶段,加大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可采取学生间分组交流讨论的形式,互动告知各自的优、缺点,引导学生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自身,帮助学生逐渐提升认识水平。例如,在教师进行《发现自己》课程教学时,可根据班级初中生的数量,以3人为一组的方式进行分组,让每一组的成员相互之间写出优点、缺点,同时也包含自己的优缺点。当小组中所有成员写完之后,成员之间相互交换,让学生根据成员书写的内容与自己的认知比较判断,找出其中的差异,并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借助于此种交流形式,可帮助班级中一些自卑的学生逐渐树立自信心,也能让自负的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利于保障初中生的心理健康。
2.以心理教学情境树立情绪控制意识。
“情绪”对于初中生而言是抽象的概念。为了促使初中生在课堂中深入了解“情绪”,教师可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产生不同类型的情绪,以真实的感受强化对“情绪”的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在教授《做情绪情感的主人》单元模块时,可以设置不同的心理情境,让学生体验情绪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情绪控制意识。教师一开始可在课堂中告知学生“下周学校放假”这一通知,这时全班学生必然会兴奋起来;接着教师出示“本周需要补课”的通知,学生则会出现抱怨情绪;最后,教师告知学生以上通知全是假的,学生必然会出现庆幸、轻松等情绪。教师让学生总结在听到上述消息之后自己的心理情绪变化,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到情绪产生、演变的原因,进而可以更加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3.以游戏模式教学锻炼学生坚持意识。
大多数初中生并没有形成做事坚持不懈的生活、学习习惯,所以,教师应运用心理教育手段,帮助学生锻炼自身的意志。教师在过去应试教育的环境下,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学方式也通常为强制记忆教材内容。究其根本,此种教学模式最终培养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无法保证学生知识的理解深度,达到学习标准。因此,教师为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抓住学生课堂精力,可运用游戏模式开展教学工作。通过让初中生参与到游戏环节,给予学生一个对知识了解、学习、掌握、运用的过程,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以课堂实践教学塑造良好生活美德。
关爱他人、相互帮助一直是社会群众的优良品德。尽管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中存在着弘扬中华美德的相关单元课程内容,但是教师实际教学阶段,通常都是片面性地将课本教材内容通读一遍,然后搜集社会中一些比较著名的好人好事,让学生们了解学习,此种教学方式有着一定的时效性,不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应开展课堂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过程中完成对良好生活美德的理解以及塑造,而并不是单单停留在口头上。
5.把教材内的心理教育因素挖掘出来。
有很多鲜明的例子存在于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所以,老师必须将书本内的例子应用好,通过讲解这些事例,将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们树立起立。比如,有这样的案例在教材中:在你的面前摔倒了一个老人,你应该如何应对?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每个人的意见都不同,一些人觉得我们需要记录下来这个过程,然后在对老师实施帮助;但是还有一些持相反意见的人,觉得有很多凶险存在于当今社会中,因为有很多碰瓷的情况存在于现实社会中,因此必须要远离这些情况。利用此案例的教学引导,引导学生自若的解决此问题,在与真实情况碰面时,我们需要积极获取他人的帮助,和别人一同努力将老人扶起来,并送到医院中。通过学习此事件,不但引导了学生采用正确的做法,还对很多正能量进行了传递。
6.采取多种手段,将正确价值观为学生树立起来。
就教师而言,他们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不但要将相应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应该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升,将正确的是非观为学生们树立起来。在授课与教学道德与法治知识时,要让学生自己掌握课堂,教师在一旁进行引导和辅助。在课下或者课余时间,使学生们能够主动积极的采集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将学生划分成多个小组,然后筛选事件,从而将一个完整的教材构建起来。课堂中,每个小组选择出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把自己的事例分享给大家听。通过分享,一方面将学生良好的是非观树立了起来,一方面引导学生对正确的法律和道德内容进行了学习。通过分享内容,可以让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兴趣去学习。就那些正面材料而言,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对其优质的精神与品质进行学习,针对那些负面材料,老师引导学生将自身的观点积极的抒发出来,帮助他们将科学的价值观树立起来,从而形成一个优良的品格。
7.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
当前,很多孩子的父母都外出务工,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他们心中很容易生成自卑感。他们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认同,若是老师无法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对于自身存在的缺点他们就无法直视,渐渐步入歪路,在学习中会暴露出焦虑、厌学等不良心理。针对这些情况,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要给予更多的关注,时刻关注他们不断变化的心理状态,让学生们可以直视自己。在学生取得一定的成绩后,老师应该给予相应的鼓舞,通过赞扬的眼光去对待他们,减少他们心中的自卑感。而且,要用积极的心态去教育那些自卑、内向的孩子,将这些孩子带入到班级所设定的各项活动中,从而将其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在班级内其他同学的帮助下,他们的心态和性格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四)家长积极配合,加强家庭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
其实对学生们来说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尤为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家长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懂得给孩子释放学习压力,进行情感疏导,一味的对孩子进行“压榨式”教学只会适得其反,失去教育的作用和意义。要想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家长应做到以下几点:
1.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我们常说尊重是互相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充分的尊重孩子的隐私,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只有这样当孩子遇到心理健康问题时才会对家长进行倾诉,确保心理健康问题及时有效的解决。
2.精神支持。在平时的生活中要给孩子多多的鼓励和支持,做他们强大的精神后盾。
3.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环境会促进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所以说家长在解决家庭矛盾时要懂得方式方法避免造成不良影响。
要有效的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内容渗透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需要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模式,通过学校、教师到家长三位一体的共同努力,借助道德与法治课这个载体,初中生心理健康素质必然能得到提升。
广东省普宁市城北中学李素琴
新闻推荐
普宁市电子商务销售喜迎“开门红” 第一季度交易额达114.18亿元
本报讯(记者高浩钦陈启何特约记者罗凯瀚)近日,记者从普宁市相关部门获悉,截至2020年3月底,该市电子商务交易总额为1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