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籍青年独立原创动画短片《英歌》刷屏 定格童年记忆里最“燃”画面
动画中展现了英歌舞的文化魅力。
潮汕籍青年朱晓鹏历时1年制作原创动画短片《英歌》。
朱晓鹏手绘的动画人物草图。
濠江区英歌广场是全国最具代表性的英歌舞展演场所。
扫码看
原创动画短片《英歌》
一年前,他写下“一年之内完成一个片子”的目标;一年后,这个目标真的实现了——2020年4月初,当潮籍青年朱晓鹏独立制作的《英歌》先导片在国内一视频网站上传后,随即获得超过3万的点击量,并在朋友圈刷屏。
该片以汕头达濠(现濠江区一个片区)为故事背景,讲述一名英歌舞教练与英歌舞的结缘:经过20多年的发展,周遭的环境发生变化,让他难以再坚持,但一名学生对英歌舞的态度打动了他,让他找回最初的自己。
一分钟不到的短片,包含近1000张的动画帧,画面唯美,勾起了许多人对家乡濠江的回忆,也让英歌舞这一潮汕非遗文化的魅力得以展现。“不少外地朋友告诉我,这是他们第一次了解到潮汕地区的英歌舞。”朱晓鹏说。
而这正是朱晓鹏制作这部动画的初心所在:“我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让(家乡)这一切印象在画面中存留,不敢说能为谁带来什么,至少是让自己减少些遗憾,带自己重新回到童年那块熟悉的旧地方。”
南方日报记者余丹本版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萌发创作冲动找寻“归属感”
朱晓鹏告诉记者,14岁时,他随家人从汕头达濠搬迁至深圳。在深圳生活十几年,他建立了稳固的圈子和人际关系,这座城市的繁华,让家乡的一切逐渐变得陌生。就连本是母语的潮汕话也说得不大利索,十句有九句要掺杂着粤语和普通话才能表达完整。
这样的生活安稳平淡,直到有一天和朋友偶然聊到了关于“归属感”的话题。朱晓鹏这才意识到,这是一个自己内心深处缺失且一直被忽略的词。
“深圳是个繁华的城市,但也是因为发展速度太快,让我很难有那种所谓的归属感。”朱晓鹏说,尤其是儿子出生后,“归属感”这个词开始不断在他脑海回荡。
他想到了自己的家乡——曾经嫌弃过的家乡,走过的石板路,吃过的食物,耳濡目染的文化……就像刚开瓶的陈年久酿,香醇一涌而出,家乡的点点滴滴,令朱晓鹏回味无穷。“我隐约领悟到,一个人的童年经历是可以影响其一生的。”朱晓鹏说,传统文化于一个人的人生是“基石”,基石越牢固,走每一步就越踏实。
于是,他想通过创作去挖掘传统之中的宝藏,挖掘属于自己的“归属”。
为何会选中英歌舞作为创作主题?朱晓鹏说,英歌舞是潮汕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元素之一,突出体现潮汕人不屈与血性的性格特征,充满魅力。更重要的是,每每回想起童年在家乡的经历,英歌舞的“燃”仍历历在目,在他的童年中落下深刻烙印。他决定创作一部关于英歌文化的动画短片。
考虑到自己日常要完成商业项目上的工作,同时还得辅助妻子带娃,这种状态下很难与别人互相迁就时间展开创作,于是,朱晓鹏决定独立完成这部作品。那一年,朱晓鹏29岁,即将迈入而立之年。他在自己的公众号写道:“我也不确定一年的时间能不能完成这条片子,只能是告诉自己努力、奋斗吧。”
获英歌舞传承人热忱帮助
对于一部动画短片来说,故事内容是绝对的核心。“很多的好片子之所以好,是因为它的内容经得起推敲。”因此,在创作前期,朱晓鹏就不断思考剧本内容,他决定先从“了解家乡”开始。
朱晓鹏在家中翻到了一本友人赠送给父亲的《一个古镇的情景与记忆》,他花了几天时间读完。通过书籍记载,他逐渐了解到家乡达濠的历史:从建埠后的海盗、日寇肆虐,到清政府禁渔、斥地,天灾人祸等。
家乡几百年的血泪史,读起来竟让他感同身受。“感觉自己与家乡这片土地有着难以割裂的血缘关系,所以看到这些辛酸史才有这么大的感觉。”朱晓鹏表示,正是这些历史,形成了在这个岛上的片片遗迹,成为留给后人的无价财富,读完这本书让他更加觉得,达濠是一个很有潜力成为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地方。也是因为这些有价值的历史遗迹,挡不住时间的消磨和时代发展的趋势,正在渐渐消失,让朱晓鹏坚定了制作原创动画的决心。
为此,他特意看了不少乡村英歌队的表演视频,逐渐摸透了不同风格流派的区别。在这个过程中,他认识了普宁英歌舞市级传承人李俊浩。虽然是在网上结识,但听说朱晓鹏想了解一些关于英歌舞的讯息作为创作的材料时,李俊浩毫不吝啬地分享了一些资料,包括书籍文献上很少记载的内容,还送给他一对专业英歌槌,专门录制了几段指导视频,让他获益匪浅。
李俊浩从事英歌舞表演20多年,英歌舞之于他是“全部心血”,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把英歌舞发扬光大。李俊浩的这份赤诚之心,令朱晓鹏动容,也成为他制作这部动画的动力之一。于是,他将李俊浩的部分经历改编套用到动画脚本中,充实了剧本。
用心手绘完成二维逐帧动画
为了尽量还原家乡原貌,朱晓鹏的动画中出现了很多达濠标志性建筑。其中,在绘制达濠古城的时候,他特意把古城原有的痕迹感保留着。这些小细节,都隐隐包含着朱晓鹏对家乡的眷恋和怀念。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朱晓鹏渐渐寻找回对家乡的归属感。
动画制作方面,朱晓鹏坚持用二维逐帧动画去完成,这意味着需要大量的二维手绘。“一方面更具艺术性,另一方面是我不会使用三维软件,”他调侃道,“虽然画了很多年动画分镜台本,但是对于中期制作,比如原画、场景美术等这些实战经验不足,也因此想借此机会提升这方面的能力。”
朱晓鹏说,二维逐帧动画需要把每一帧徒手画出来,原本初算12帧一秒,即一秒的动画要画12张,预计5分钟短片将要绘制3600张图片。但实际操作中,仅英歌队游街中的一个3秒镜头,里面就包含了8个英歌舞队员,“这个镜头等于是3秒乘以12帧再乘以8个人,通俗理解的话,这个镜头等于画了近300张。”朱晓鹏说,这个镜头大概时长3秒,制作耗时约2个多月,是整个先导片中最复杂的镜头。
朱晓鹏希望短片能一以贯之地展现传统文化,于是专门请擅长书法的父亲题写“英歌”二字,用于动画片片头。“写书法的人讲究的是一气呵成的落笔风格,父亲为了配合我的动画作了几次修改,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支持我的创作。”父亲的题字,让这部先导片有了些许“精神传承”的意味。
朱晓鹏说,接下来会在这部先导片的基础上继续完善作品,以更好地呈现英歌文化。他也会利用业余时间继续挖掘潮汕文化宝库,并期待着以作品的形式进行呈现。
■声音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整理重要且必要
朱晓鹏坦言,动画《英歌》的场景设定在达濠,完全是出于个人情感,“希望大家看到一个小地方蕴藏的潜力和魅力”。他对家乡达濠的深入认识,最初是从《一个古镇的情景与记忆》这本书开始的。
为此,记者也联系到了该书的作者——汕头市政协文史研究员、汕头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坤达。陈坤达生于达濠,长于达濠,工作于达濠,在2007年发表《一个古镇的情景与记忆》。这部著作记录了其历时20年对古镇历史源流的追寻,钩沉了潮汕平原一个有着千余年历史的古镇人文。
知悉有年轻人因读此书而产生共鸣和触动,陈坤达十分欣慰。他告诉记者,自己当初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把上一辈人对家乡的印记,通过一种特殊的形式传递给年轻人,让他们能够对这个古老、传统的古镇有更深的认识,然后产生对家乡的感情和凝聚力。
“现在看来,这个目的基本上能够达到。”陈坤达说,文字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年轻人在书中读懂家乡,与家乡产生情感联系,这将作用其一生。不管将来他从事什么职业,都会带着家乡的这种印记去拼搏,去开拓新的空间。
他举例说,像经商的年轻人,他们对家乡会有更多的感念,发家致富之后就会想回到家乡参与建设;又例如从事文艺创作的年轻人,会在他们的创作中体现家乡的元素。
在陈坤达看来,朱晓鹏创作原创动画《英歌》正是如此。同时,他也更坚定地认为,当前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整理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有助于让年轻一代更清晰地看到一个地方发展的脉络,看到地方的过去、未来。
■延伸
汕头致力传承英歌表演
举办展演开设慕课
让更多青少年“舞”起来
源溯明代、传承至今的英歌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汕文化的重要代表,融会了喜剧、舞蹈、武术等表现形式,拥有“南国雄风”“中国民间舞蹈之根”的美誉。其奔放热烈的舞姿,磅礴豪迈的气势,展现了一代代潮汕人“团结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是潮汕地区最具深厚底蕴的文化软实力。
据资料记载,英歌舞的角色取材于《水浒传》梁山好汉英雄人物,舞队队形一般是两列,人物有36天罡、72地煞,共108人,舞者脸上画着不同的脸谱,在锣鼓、号角(后棚)的伴奏下,双手执棒相互击打起舞,队形不断变化,有18套式的变化,包括长蛇挺近、双龙出海、四虎并驱、粉蝶采花、孔雀开屏等。在表演形式上,英歌舞以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为主,给人以力与美的震撼。
作为汕头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英歌舞在潮阳、潮南和濠江等地拥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及社会影响力,其中,潮阳英歌更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潮南英歌亦入选省级非遗项目。每逢春节、元宵、游神赛会,各地纷纷组织英歌舞表演,已成为人们节日生活休闲娱乐健身的一种方式。濠江区还精心策划并连续举办了两届英歌舞展演,并将占地近万平方米的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南广场命名为英歌广场,成为全国最具代表性的英歌舞展演场所,对外展示潮汕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风采、弘扬发展潮汕英歌文化。
据濠江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工作人员介绍,濠江区举办的潮汕英歌舞展演如今已是招牌节目,成为一场集中展示英歌舞传承和保护成果的盛会。首届英歌舞展演广邀粤东地区的英歌舞团体参加,到了第二届,濠江更突出展示该区的英歌舞新生力量,如今濠江区每个街道,都有成立英歌队伍,以此推进英歌舞这一项群众性文艺活动的蓬勃发展。
潮汕英歌舞具有美学价值、历史价值、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积极抢救、保护、传承英歌,对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构建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英歌的技艺传承方式以师徒传承和祖辈传承为主,英歌表演所需人员多,技艺传授耗时耗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项目的传承传播。
近年来,汕头为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多次组织英歌进校园、进社区开展活动,掌握英歌表演技艺的人正逐年增多,表演水平也让人赞赏,但整体来说,年轻人尤其青少年参与者所占比例仍偏低,因此,大量培育英歌表演人才,尤其是培育青少年一代,是英歌发展的当务之急。
在此背景下,近期汕头市文化馆建立慕课之“英歌”项目,运用互联网形式拓宽教学面,通过20集慕课,将英歌舞的各项动作要领以简而易见的方式传递给公众,展现出英歌的发展历程、特色、各项动作要领等内容,提供给社会大众一个切入口,从而提高大众对英歌的认知度,促进英歌的传播及传承。汕头市文化馆表示,慕课成品将面向全国公众,在专业慕课平台上播放,进一步拓宽受众群。
新闻推荐
普宁市教育系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系列报道之七重温入党誓词。“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