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2) 西门:揭阳古城西隅的文化标识
西门社区鸟瞰图。郑楚藩 摄
彭妙艳解说西门城楼。阿龙 摄
西门社区平面图。阿龙 制图
从钓鳌桥头往东,沿吊桥溪、北河河堤的临江南绿廊步行340米,绿廊下2014年重新命名的靛行街南侧、西苑小区C5栋的2楼,就是西门社区居委会的办公地址。
其实,从吊桥溪以东一直到书院巷、大德爷巷,北至北河,南至猛水河、黄厝巷、公主娘宫巷、西湖豪苑小区,都是西门社区居委会的管辖范围。
□记者 蔡逸龙
西门,得名于西城门
揭阳市著名学者、地方历史文化专家彭妙艳认为,西门的名字,可溯至揭阳县城筑建城墙开始。
南宋绍兴十年(1140),揭阳县治从京冈移至玉窖村,开启了揭阳城作为县治的历史。依历史上大多县城的建设惯例,一旦设为县城之后,就会筑起城墙,就会有至少东西南北4个城门的建造。从作为县城开始至元代政权更迭的长达138年,说宋代揭阳县城没有筑建城墙城门,恐难以说服人。据《榕城镇志》载:“至元十五年(1278,即南宋端宗景炎三年),文天祥率宋军奔榕城,元兵穷追至此。民助文抗击。城破,元兵毁学宫,纵火焚城,屠杀3日,尸积如山,全城仅存6户8人。”从“城破”“焚城”的叙述看来,宋代揭阳县城当筑建有城墙的,城墙毁于宋末元初。至于有哪几个城门,就找不到地方史书记载了。但我们从榕城的地理位置来看,两河夹城地带,仅有东西两条陆路通往官道,也即仅有东西两条出城途径,因此可以判断,宋代是应该有西城楼、西城门的。
西城门附近一带,就得名西门了。
西门得名于标志性建筑西门城楼,而在地域的广义性上,它不仅成为城内周边居民区的代称,更成为揭阳县西部的一个专用词——西门外。在明清乃至民国时期,西门城楼内侧的称为西门、西门内,外侧的通称为西门外,范围从城外跨过吊桥直接磐溪、霖田两都。民国时期的南洋一带的乡亲寄侨批回家乡,地址大多署为“揭阳县城西门外某某村”,如有署为“揭阳县城西门外金钩圩”的,金钩圩在今白塔镇金钩村,可见“西门外”覆盖的区域有多广,包括揭阳县的西边全部地区。
西门是县城西隅的文化标识
如同广州的西关成为省城西大门的标识一样,西门也是揭阳城的一个座标性的文化标识。南宋复置揭阳县后,占县域近一半土地的广袤的西部地区,群众往返县城,除了水路的南河、北河之外,就只有陆路的官道,走过钓鳌桥,进入西门外街,在跨过西门城楼外的护城河后,走进西城门,这才算进入县城。而在明清揭阳5个城门中,两城门之间距离最远的,就是西城门了,西门到北门、西门到南门的距离加起来,就是南门到东门、进贤门、北门的距离,也即北门经西门到南门的距离,差不多就是半个县城城墙的距离了。
由西城门东行,就是西门街,两旁是众多的沿街铺户,西门街连通北市街直达石狮桥,折打铜街南行,过新街即可达县衙。因而,从西门外街到西门街,一直是县城西部的商贸中心,位于西门外街的西关外市,是明清时期县城8处集市之一,为半日市。县城圩市分为逐日市、半日市,还有二、五、八日市3种,半日市即上午一市,下午一市,是商贸最频繁的集市。
由钓鳌桥、西门外街、西关外市、西护城河、西门城楼、西门街组成的这些文化、商贸符号,成为明清时期揭阳县城西隅的文化经贸亮点,而西门就是这些亮点的一个标识。
西城门湮没了,西门依然留在当地
1937年,揭阳县政府拆掉了全城的城墙,改建为环城马路。西城门等5个城楼,除进贤门城楼得以保留外,其他4个均被拆掉。高高的城墙和高耸的城门楼虽然没了,原地变成了环城马路,但作为地标名字,西门和东、南、北4门依然成为地域称谓,留在全城、全县人民群众心中。1952年,环城路扩建为宽18米沥青、石砖路面,并作为市政道路按方位命名分为4段,位于西门这一段的,被命名为西环城路。
城墙和城楼的拆毁,好多揭阳文化人殊感痛惜。进入21世纪,随着全国各地古城保护利用的不断推进,历史城门的复建与否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在揭阳,彭妙艳是大力倡导复建者之一,他审视了东、西、南、北4个城门的历史与功能之后,认为有意义复建的,大概只有南门、西门两座。他提议,恢复可以维护民国改造定型了的榕城仍以中山路为中轴的“丁”字形格局,保持核心突出、元气贯通。而西门这边,他认为,由于西马路北侧保留了相当数量的祠堂与民居,这就决定了要顺应、协调街内建筑物古今并存的状况,采取以传统城楼为基础并吸收若干现代元素构成的办法营造西城门。
1952年,在西门城楼旧址辟建了一个1313平方米的肉菜市场,命名为西门市场。不久,附近的一所小学也更名为西门小学。
而随后成立的西门居委会,则是诸多以西门为名字的机构里头,最响亮并兼具区域地名的一个。
西门成为居民组织的名称,始于解放后
西门虽然是区域地理名词,存在于宋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真正成为一级居民组织机构的名称,却始于解放后。
清代,县城设置7坊,西门一带属魁元坊,辖域领44保甲(居民片区)。民国二十一年(1932),撤坊改镇,县城改置为10镇,魁元坊分设为魁元镇、西关镇,西门一带属西关镇,辖14里(居民片区)112邻(居民小组),辖域拓至吊桥外西关帝庙一带。
1949年11月,新中国的揭阳县城辖下建制改置为6个分区,西门一带属魁西分区。1954年,魁西分区改名为第一分区。1955年8月,各分区撤销,改设为41个自治性质的居民委员会,西门居委会是新设置的居委会之一,因位于西门一带而得名。1958年10月,榕城镇建立人民公社,重新把41个居委会设置为10个管理区,西门居委会在合并周围几个居委会后,命名为西门管理区。1975年,10个管理区改置为5个街道办事处,为榕城镇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西门管理区与西马管理区合置为第五街道办事处。1976年12月,5个街道办事处析为10个,不再以数字命名,西门、西马各自为独立的街道办事处。
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设置地级揭阳市和县级榕城区。1992年,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榕城区将原榕城镇改置为5个街道办事处,为区人民政府派出机构。原来的镇属街道办事处均改称为居委会,成为新的街道办事处的属下居民组织机构。西门街道办事处改称西门居委会,为新成立的西马街道办事处辖属居民组织。
西门居委会办公场地原设在西环城路39号王厝前,据西门社区党总支书记陈创群介绍,新世纪初旧城改造时,原办公场地列为拆迁范围,居委会遂于2008年搬至西苑小区办公。
据西马街道党工委宣传委员万青介绍,西门社区管辖的范围,还曾包括吊桥溪以西的非农业人口住户。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批非农业人口迁至西郊、仙滘等地居住,因两村为纯农业地区,遂将户籍迁落西门居委会,榕城区和新的西马街道设置后,于1992年7月新设西关居委会,将原由西门居委会管辖的居住地在吊桥溪以西的居民归为西关居委会管辖。
西门,作为古城西隅一个历史文化符号至今仍留在揭阳人心中。而她的现实存在,则与历史交相辉映,无论西城门楼能否得以复建。复建了,文化旅游景观将多了一分厚实精彩;没有复建,历史仍在那儿,文化仍在那儿,名字也仍在那儿。
新闻推荐
揭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线上快速发放一起涉民生案件执行款 时隔十余年,老汉足不出户喜领款
“执行款收到了,谢谢你们。”2月19日,家住榕城区东升街道的老黄怎么也想不到,疫情之下,他足不出户收到一笔7万余元的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