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侨赤子 报国志坚

揭阳日报 2020-01-13 10:26

新年送祝福

浓浓关爱暖侨心

慰问组为老归侨送上慰问金和美好祝福。蔡幼芳 摄

本报讯 (记者 蔡幼芳) 在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市侨联、揭东区侨联、市越柬老归侨联谊会一行10人走访慰问了归侨、老游击队战士许森和归侨、原全国人大代表陈妙珍,为她们捎去新春的美好祝福,衷心祝愿她们生活幸福、安康快乐。

陈妙珍出生于柬埔寨,1951年回国定居,是第八届、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也是市“越柬老”归侨联谊会创会会长,获得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在揭东区新亨镇陈妙珍家里,她捧出纪念章,深情地对慰问组说:“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卸任这么多年,想不到党还记挂着我,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她对党和国家对自己的关怀充满感激,对慰问组的慰问深表感谢。在交谈中,陈妙珍深情地回顾了当全国人大代表期间,认真履职、积极反映社情民意,受到群众信任,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肯定并合影留念的往事,娓娓话语,道不尽她对党的忠诚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许森1929年出生于老挝,17岁到泰国南洋中学(侨校)读书,接受革命先进思想的洗礼,1949年1月跟随地下党组织从泰国秘密乘船,来到潮汕地区参加革命,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第四支队凤凰山游击区战士,参加过解放汕头、揭阳、潮安的战斗。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许森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慰问组关切地询问许森老人的饮食起居、健康状况,叮嘱家属要照顾好她,并为老人送上慰问金和美好祝福。

老归侨故事

许森:爱国之心不曾老

许森,1929年出生于老挝,1949年1月回国参加革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第四支队战士。1954年2月从饶平县文化馆调到揭阳糖厂工作直至离休。

□记者 蔡幼芳 通讯员 黄嘉南

91岁的许森老人,端坐在轮椅上,目光深邃,尽管她的记忆有些模糊,但我们仍能从老人获得的庆祝汕头解放纪念章、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成立70周年纪念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等奖章中,读到她不平凡的人生履历。

许森,祖籍澄海苏南许厝。1929年出生在老挝一富商家庭,是十个兄弟姐妹中的老大。17岁时为摆脱家庭包办的封建婚姻,独自出走到泰国南洋中学(侨校)读书,接受进步思想的洗礼,慌得其父急忙登报寻人。

泰国南洋中学是一所爱国侨校,许森在侨校的邱及、王亚夫、杨世瑞、吴灵光(地下党组织领导成员)等老师和同学的教育影响和引导下,积极参加地下党组织组织的青年学习会等政治训练活动,政治思想觉悟迅速提高,成为青年学习会的积极分子,坚定了报效祖国的决心。她主动将金戒指、金手镯、金项链等贵重物品上交给党组织,作为党的活动经费。

1949年1月,许森瞒着家人,毅然回国参加革命。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她从泰国坐船,在海上颠簸了七天七夜,一路呕吐,粒米未沾,终于来到汕头港。当她踏上了祖国的土地,心情异常激动。在游击队的带领下,她登上了潮州凤凰山。作为游击根据地的凤凰山,主峰海拔1497米,层峦叠嶂,山脉绵长,幅员辽阔,隘口险要,地理条件优越,是中国共产党在广东较早开展武装斗争的重点山区之一。许森成为凤凰山游击区闽粤赣边纵队第四支队战士,期间参加了解放汕头、揭阳、潮安的战斗。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第四支队经过艰辛曲折、顽强奋战的过程,从小到大,从建立星星点点的游击据点到建设成片根据地,终于发展成为一支富有革命传统的有战斗力的近3000人的武装队伍。这支人民子弟兵,同许多兄弟部队一起,在解放全潮梅以及最后接管城市的斗争中,用自己的鲜血和汗水,谱写了光辉的革命史诗。

潮汕解放后,闽粤赣边纵队第四支队改编了,许森先后在潮澄饶澳文工队、第四期干部学校文工班、揭阳征粮队、汕头地委土改工作团、潮汕文工团、揭阳土改复查试点工作组、汕头专区文化工作组、饶平县文化馆工作。1954年2月从饶平县文化馆调到揭阳糖厂工作直至离休,在揭阳糖厂工作期间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共同的志向和经历促成了革命的婚缘,在解放初期的革命工作过程中,许森认识了同样在海外回国的爱国青年、同样在潮汕文工团工作的黄史松。黄史松出生在越南,曾就读越南南侨中学,在爱国主义情感的召唤下,由党组织安排、输送回国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第二支队。相似的经历与共同的革命理想,让两颗炽热的心燃起了爱情的火花,最终他们结为革命伴侣。

许森与黄史松这对归侨革命夫妇,各自的家庭成员有着不同的去向:许森的10个兄弟姐妹,除了她一人回国参加革命外,其他9个兄弟姐妹均侨居在法国、美国和澳洲。黄史松的兄弟姐妹共5人,则全部回国参加革命,父亲黄通也于1950年回国,担任揭阳新华中学第一任校长,之后在揭阳长期从事侨联侨务工作。

许森和黄史松这对归侨干部,一生为党为祖国默默工作,无论在解放前后任何艰苦的工作历程中,依然初心不变、使命不移、任劳任怨,坚定共产党员的本色和信念,用不平凡的人生贡献给自己热爱的事业。

图:蔡幼芳 摄

陈妙珍:为民情怀依旧在

陈妙珍是一个归侨,一个农民,平平凡凡,但她勤劳勇敢,艰苦创业,忠于职守,无私奉献,做出了成绩,曾经光荣地走进人民大会堂,参与讨论国家大事。她曾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归侨侨眷先进个人,以及“广东骄傲”十大新闻人物。

□记者 蔡幼芳 通讯员 江创坤

陈妙珍出生于柬埔寨,1951年回祖籍地——揭东新亨硕联定居。改革开放之初,她勇立潮头,艰苦创业,在古庵山和坪埔山建养鸡场,承包山地种果树……历经无数的艰辛,陈妙珍的名字,随着事业的成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称道,她光荣地被省评为“创汇女能手”“优秀民营企业家”“先进个体劳动者”,当选为第七届省人大代表和第八届、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陈妙珍走上政治舞台,伴随着她的是神圣和艰辛的历程。

一身正气 依法履职

在一次人大会议上,陈妙珍在发言中谈到她履行代表职责时,遭受到造谣中伤、打击报复,但她顶住巨大压力,下基层走访,了解情况,不屈不挠与腐败分子做斗争。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李长春听了陈妙珍的发言,立即表示,要为人大代表开“直通快车”。从此,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可直通省委、省人大、省政府。有了“直通快车”,党和政府能及时了解到基层的实际情况,使决策实施到最基层。

陈妙珍是这一制度的实践者。揭东新亨镇至五房村的公路,因各种原因,还剩3.7公里一直没有修。这条路所到之地是革命老区,每年都有省、市领导和学生走这条路去给烈士献花。这条路还是通往三个水库的必经之地,担负着防洪的重任,路边还有三高农业基地。她通过“直通快车”向省人大、省政府反映,立刻引起省领导的重视。在省领导的指示下,省交通厅拨出专款修建这段公路。新路竣工时,当地农民激动地说:看到这条路,就看到陈代表为民的一颗赤子之心,看到政府爱民为民的行动。

《南方日报》曾以《开通代表委员“直通快车”》为题进行报道。报道中说,“直通快车”的开设,将省领导与人大代表的沟通和联系制度化。因陈妙珍代表而有“直通快车”的开设,这是一个创举,意义重大。

反映民意 不负重托

“直通快车”使人民群众知道陈妙珍是个敢于为民说话的代表,近有毗邻揭东的揭西、普宁、潮州,远到惠州、湛江,甚至河南、新疆等地,都有群众来信或找上门,请求陈妙珍帮他们反映问题。家里人戏称她家成了群众的接访站。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她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调查核实,核实后再向有关部门反映,使不少人的难题得到解决。

省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前,生活在枫江一带的村民向陈妙珍反映,枫江水质受到严重污染,不能饮用。陈妙珍到实地调查,了解到由于污染严重,枫江下游的5个镇村民没干净水可喝,有些农田无法耕种。她回到家里,连夜秉笔直书,一直写到天亮,用“直通快车”向省委、省政府反映。省领导非常重视,立即派省环保厅领导到实地调查。核实情况后,省拨出专款,为揭东扩建水厂……

2003年陈妙珍赴北京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前夕,有农民兄弟向她反映,现在农民种田除了要交农业税,还要交农业特产税,无法发展经济奔小康。陈妙珍立即深入到“竹笋之乡”的埔田镇调查。她走访了8个村40户农民,又到农业局等部门咨询。掌握了大量真实数据后,陈妙珍撰写了《取消农业特产税和减免农业税的议案》。这个议案得到国务院的重视,并迅速得到落实。当时,有媒体以《人大代表陈妙珍建言,全国九亿农民减负》为题进行报道,万千农民奔走相告,他们衷心地说:“陈代表心里装着我们农民,我们需要这样的代表!”

陈妙珍是一个农民,自1983年当选为县人大代表,1988年当选为省人大代表,再到1993年起连续三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她首先考虑的就是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却把管理自己企业的工作放在后面。她接待登门上访的群众就有10000多人次,手写的资料信件超过1000多件,而每一件都是她通过调查、核实之后在灯下一笔一笔写出来的。她走过的路、付出的邮费、付还的车船费该是多少呢……这一切,都是她个人的付出,她经历过的艰辛和苦辣,很多是别人难以想象的。

而今,年过八旬的陈妙珍依然保持着真诚朴实的为民情怀。作为归侨,她也为凝聚侨心不辞辛苦地努力着。她发起成立“揭阳市越柬老归侨联谊会”并担任首任会长,该会成立后,陈妙珍每年春节前夕都和理事自筹资金,到侨区开展送温暖慰问归难侨活动,帮助“越柬老”难侨寻找亲人,帮助柬埔寨华侨子女回国就学,和侨联一起送书到柬埔寨,支持他们办华文教育。因成绩突出,陈妙珍2004年被省评为“侨联系统先进个人”;光荣出席全国第五届侨代会,受到国务院侨办表彰,被评为“归侨侨眷先进个人”。

新闻推荐

玉湖镇、埔田镇分别召开会议部署今年工作 围绕目标定位全面加快发展

本报讯(记者许佳曼通讯员沈晓珊林婷婷)日前,揭东区玉湖镇和埔田镇分别召开会议,总结过去一年工作,提出新一年发展目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