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环城路内那个椭圆状的小城,一步步发展至地跨榕城、揭东两个城区的中等城市格局 城市化70年:跨两河拓东西崛起岐山榕水边
1949年11月10日,揭阳群众举行盛大游行庆祝解放。资料相片
揭阳市区揭阳楼文化广场周边航拍图。郑楚藩 摄
那一年,解放了,一个盛大的庆祝大会在县城举行,随后,2万多人的游行队伍从东边穿过县城中部到达西边,把喜悦和欢欣传遍到县城的各个角落,由西窄东宽椭圆状马路——环城路构成的县城,就成了欢乐的海洋。
□记者 蔡逸龙
历史回放
古城仅有几条大街敲锣打鼓庆解放
70年前,就在揭阳解放的第5天,1949年10月23日,揭阳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杨世瑞任县长,何绍宽任副县长。县政府下设各科、局(股)、院。同一天还成立了共青团揭阳县委、县总工会、县妇工委等群众组织。县辖基层单位榕城市人民政府也在同一天成立。
当年11月10日,二十四节气的立冬刚刚过去两天,但揭阳的天气却没有一点儿初冬的寒气,相反,整个县城都沉浸在解放的喜悦氛围之中。
曾经参与编辑出版《中国共产党揭阳地方史(第一卷)》和《中国共产党广东省揭阳县历史(1949~1992)》的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四级调研员林运明,翻到了地方党史那一章记载解放的篇章,给笔者讲述了那一天那一幕欢腾的场景——
当天,揭阳县委、县军管会在进贤门外的公共体育场(今东风广场)召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广州潮汕解放、揭阳县人民政府成立的“三庆”大会。全县各区和榕城市都派代表参加,同时邀请老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母亲、功臣参加大会。工农商学兵等各界人民群众共2万多人参加大会。大会由县长杨世瑞主持,县军管会副主任林史、县委书记陈彬、潮汕地委书记曾广分别在会上讲话。来自全县各地的代表热烈欢呼解放战争取得伟大胜利,欢呼全县人民获得解放。
大会结束后举行了盛大的游行。游行队伍浩浩荡荡走过进贤门,从进贤门内街、店马路、新马路、打铜街,走过北市街、西马路直通西门街。喜悦的笑脸绽放在每一张脸上,欢呼的锣鼓声从城东敲到城西,800多年的古城如同过节一样一派欢乐。
林调研员又找出几桢黑白照片,是当年的群众游行场面,只见那不甚宽敞的街道上,欢腾的游行队伍定格了那个伟大历史时刻的场景。
「沧桑巨变」
3次拓展,小城蝶变都市
解放那一年的榕城市——就是揭阳县辖下的乡镇级建制,它的幅员,依然停留着明清时期的格局,只不过是民国期间把全部城墙推倒了,辟出一个环状的马路来,当时的名字叫环城马路。新生的人民政府后来把它分段命名为东环城路、南环城路、西环城路和北环城路,便于编制门牌户号,总称环城路。
而县城的城市格局,就是在这个椭圆状环城路的范围之内,一条从西门街折打铜街到进贤门街的横向和一条从县政府门口至南门口的中山路的纵向两条主要街路构成的街区。市民的口头禅“城内”就是指环城路以内的区域,“城外”就是广袤的农田。
新生的人民政府并没有把县城的城市建设囿于环城路内那个固有的区域,而是一步步地向东拓展。
50年代,进贤门外的城外官道拓宽为长550米,宽15米道路,改称进贤门外路。县人民政府更在这条路两侧建起了戏院、新居民区。1960年以后,进贤门外路经两次拓宽后,宽度增为28米,正式命名为新兴路。
1965年在马牙渡口建起了北河大桥后,南来北往的车辆便从大桥进入榕城东隅,直抵南河汽车轮渡。
70年代,新兴路的支路新兴南路、新兴北路在路中段南北两侧铺筑而成并得以命名。新的居民区和建筑物这一区域陆续建了起来,只剩下革命烈士纪念碑周围的一片农田。到1978年,揭阳县城榕城镇范围,也就是管辖着今天的中山、西马、新兴、榕华4个街道,面积仅为10.17平方千米。而新兴、榕华也只是在榕华大道以西地区为城镇居民区,以东的大部分地区,依然是城郊农村。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城市化的脚步从东部渐次扩展起来,进贤门市场成为城镇个体户“掘金”的地方, 一个个劳动者来这里经商创业。因地处县汽车站南侧、过境公路的东侧,这个兴旺的集贸小商品城名声鹊起,不久就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名的小商品城。
大型企业揭阳棉纺厂也在公路东侧的南河岸边建起,“三万纱锭”成为其响亮的别名,其知名度,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榕城人几近家喻户晓。
市政建设紧跟着县城东部的崛起而进行,原来的过境公路迅速改建铺筑为市政道路,配套路灯设施并栽种行道树。因其为县城榕城东部最为繁华,也最为气派的一条新市政道路,遂被命名为榕华大道。
改革开放的第一个10年,县城建成区已经扩展至东二路(今东湖路),一批批企业、学校相继在这一带落户。整个榕城镇辖域几近全部城市化了。
但县城的拓展却没有停下脚步。1987年3月,东山区(县辖乡镇级单位)撤销,所辖村庄整体并入榕城镇,县城扩展至北河北岸的黄岐山一带。这是改革开放后揭阳县城的第一次扩容,这次扩容,为揭阳城的迅速发展放开了手脚。县城区的面积,增至36.98平方千米,是原来的3.6倍。
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设置地级揭阳市,将原揭阳县析置为榕城区和揭东县,榕城区除辖原榕城镇范围外,还管辖磐东、梅云、仙桥和渔湖4镇。揭阳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这是揭阳城的第二次扩容,这次扩容,为揭阳的发展铆足了马力,城市化步伐快马加鞭!榕城区也即揭阳市区的总面积扩至181平方千米。
这次扩容之后,真的如那首《春天的故事》所唱的“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黄岐山下至榕江北河岸边,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原来在古城居住的人,纷纷迁到新市区的商品房落居。而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大多在这里落户,新市区成为市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2012年12月17日,揭阳城迎来了第三次扩容:国务院批准撤销揭东县,设置揭东区,揭阳市区面积扩至1031平方千米,是原来的5.7倍。而揭东城建成区已经与榕城建成区连成一片。
市民小兵,总是将揭阳市区道路3条带“北”字的街路北环城路、环市北路、北环路的名字弄混。其实,细述这3条街路的命名,您会发现,它们跟揭阳城的每一次扩容都有着一些关联。
北环城路是揭阳县城环城路北侧的那一段,它的名字重心在于“城”,解放那年,城市的幅员就是那一部分而已——北端就是北环城路。
揭阳撤县设市,市区拓展至黄岐山下,环市北路就是黄岐山下市政道路的最北端位置,它的名字重心在于“市”,这个“市”字表明,新的城市最北侧已经拓展至那儿了。
北环路,有人习惯称它为揭东北环路,其实不然,它的西段延伸到榕城区东升街道,直接连接揭阳大道北。它的名字重心在于既没有“城”也没有别的字眼,因为它是揭东城最北侧的街路,揭东曾是揭阳最年轻的县城,2012年撤县改区,因为它既已非城而又不便称为“环区北路”或“北区环路”,所以称为北环路。
北仅是一个方向,其实,70年来,揭阳城从南河、北河夹拥而过的那个小椭圆状的古城发展到跨越两河,东拓西进,东、西和南3个方向还在继续“迈步跨越”。
2019年6月22日,揭阳楼文化广场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千人“快闪”同唱《我和我的祖国》活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搜索百度地图,您会有趣地发现,这个可以容纳万人同台表演太极拳的文化广场,东部部分场地在地域上是属揭东区的,西部大部分则是榕城区的。
70年前,揭阳百姓在县城那一片窄小的街区上庆祝共和国诞生,70年后,城市成长成700万人口大市,市区已经拓展至1000多平方千米,两个市辖城区相依相连,市民庆祝共和国生日的场地也不再只在古城举行,除了揭阳楼,在临江北绿廊、揭东人民广场等地,都有市民举行“快闪”庆祝。
新中国成立70年,浓墨重彩书写了揭阳岭南水城一部城市成长史。而今,迈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在纵深推进改革开放的征途上,相信她还会继续书写出新的篇章。
编后话
亲爱的读者,我们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而特别策划的“忆解放,看变化”系列报道,撷取了当年揭阳解放的8个场景,专访了党史、地方文史界的专家学者,了解当年革命前辈浴血奋战取得最后胜利的经过,定格当年解放的难忘时刻,并对当地70年来取得的翻天覆地变化作了报道。我们依时间顺序将这8篇文章逐一分享给广大读者,到今天就全部刊登完了。多谢几个月来广大读者的相陪相伴和鼓励、支持,我们将继续努力,争取把最好的文章、最好的稿件和版面奉献给你们,请继续与我们同行。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池妍)俗话说,高枕无忧。其实“高枕”未必“无忧”。近日,章女士出现手脚发麻、走路不稳等症状,到医院检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