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声望重 浩气凝诗篇 许元雄先生其人其诗
许元雄一生爱国爱民,热心公益事业。 资料图片
玉湖浮山村的“许元雄先生纪念亭”。林洁松 摄
许元雄故居。林洁松 摄
□蔡幼芳 孙淑彦
他,矮小敦实,貌不惊人,洵洵儒者也。从任教职,到投笔从戎,奔走海内外,宣传抗日救国;从投身反独裁、反内战,争取祖国人民的独立自由民主解放运动,到为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忘我工作。许元雄的一生,正是我国富有爱国爱民、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传统知识分子的一生。
萧然万里动悲风 独上江楼望远空
1901年9月16日,许元雄出生于揭阳县蓝田都浮山埔(今揭东区玉湖镇浮山村)一户小农家庭。他自幼性格内向,不善辞令,有时颇显落落寡合。10岁时,父亲去世,他和祖母、母亲和一姐一弟,靠着祖传几分薄田及祖母、母亲的辛勤耕织,勉强度日。
15岁那年,也是潮汕风俗“出花园”的时候了,许元雄才有机会进蓝田小学读书。大概深知读书来之不易,又是班里年龄最长的缘故,许元雄加倍努力,终以名列前茅的成绩毕业于蓝田小学。尔后,他又到邻村锡场攻读经史文学。
1923年,许元雄22岁,家中忍痛典卖了仅有的几分薄田,供他到广州读书。4年后,他毕业于广州法政专科。彼时,许元雄目睹国难日深,世道黑暗,倘要主持公道,仗义执言,谈何容易!若要袒护歪理,指鹿为马,则良心不允。于是,他不愿在广州当律师,转道来汕头,执起教鞭,以培养莘莘学子为己任。
许元雄曾说,他“初时想成家立业,后来接触面较广,知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是独立一环所能解决,仍须带动社会一同前进,也就参加了政治斗争队伍。”在汕头执教期间,他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与友人筹办过《汕头日报》,并不时在报刊上发表诗文,抒发对时局的叹愤!
1927年中秋佳节,许元雄在报端发表《国内军阀内讧正剧》一诗,抒写了内心的悲愤与对时局的感叹,其诗云:“萧然万里动悲风 ,独上江楼望远空。对月怀人怜此夕,问秋无语咽寒蛩。云里兵革家何在?铁堑江流梦不通。强作开颜歌短词,银光隐照泪痕浓。”
天涯孤剑在 岁月两丸驰
1930年,许元雄的祖母去世,他赶回家料理丧事。翌年初,他只身来到香港。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的不抵抗路线激起国民愤慨。爱国人士大声疾呼:抗日救国,团结一致;枪口对外,反对内战。正在香港的许元雄,决心投笔从戎。他来到南京,参与李济深等爱国人士发动的抗日反蒋民主运动。此后,他奉命到广州,创办报纸,宣传抗日救亡工作,号召国民团结起来,共御外侮。
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十九路军奋勇杀敌,军威大振,被誉为“正义之师”。但蒋介石却将这支部队调往福建,着令枪口对内,准备反共内战。在中国共产党抗日反蒋统一路线的影响和广大官兵爱国热情的推动下,十九路军将领蒋光鼎、蔡廷锴、徐名鸿等联合国民党“左派”李济深等,在福建揭起反蒋大旗,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公开反蒋并与红军签订抗日协定。在这著名的“闽变”中,许元雄随李济深入闽,担任侨务委员会秘书长。翌年1月,“闽变”失败,许元雄又随李济深等人流亡香港。
戴得南冠归去休 驮儿挈妇发苍头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全国抗日统一战线形成。1938年春,潮汕成立抗日自卫总队,担任过十九路军旅长的翁照垣和曾任揭阳县长的民主人士陈卓凡任正副主任。这时的许元雄又回到汕头,参加抗日总队工作。不久,他赴暹罗(今称泰国)募捐,组织成立“暹罗华侨救护总队”,又率领宣慰团到星洲、马来亚等地募款抗日救国,同时带领一批星洲华侨学生、青年、技工回国效劳。
这一时期,潮汕的民主抗日团体青抗会、南侨中学、华侨救护队、抗日义勇军等,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这如火如荼的抗日高潮,震惊了国民党顽固派。潮汕九县国民党书记长竟联名上书蒋介石,称潮汕快“赤化”了。蒋介石遂下令解散抗日自卫总队及其他爱国团体。潮汕的抗战热潮遭受破坏。许元雄也被迫返回家乡。
1939年6月,潮汕沦陷于日军铁蹄下。许元雄毅然离家,参加抗日民主救亡运动。
1940年,李任潮出任军事委员会西南行营主任,邀请许元雄到桂林任行营办公厅秘书。1941年之后,战局形势急转,桂岭战乱,许元雄遂向大后方撤退,在重庆、昆明等地过着半流亡的艰苦生活。
1944年,同盟国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中国与盟军在印度、缅甸等地区联合组成远征军,中国方面由罗卓英担任远征军司令。许元雄经朋友介绍,出任远征军司令部军法处上校军法官,随军征战,辗转于昆明、印度、川、桂之间。
抗战胜利后,许元雄回到广东,以省参议员身份,受命到泰国推动救荒工作。在泰期间,他先后担任中华总商会秘书、暹罗华侨教育协会主席、中暹文化协会委员等职,并与黄声一起创办暹罗《曼谷商报》,还任南洋中学建校委员会主席,不遗余力推动该校的创建。故此,深得泰国侨胞敬重。
我们也许可以从许元雄的这首《感怀》,体会到他这几年的心绪:“戴得南冠归去休,驮儿挈妇发苍头。愧无面目见宗祖,痛切亲朋若马牛。仰屋堪嗟梁燕杳,摊书聊把心猿收。茫茫世事知多少,那计残生沉与浮。”
歌声儿女舒腾 归来处俊彩霓旌
1948年元月,何香凝、李济深、柳亚子等国民党“左派”人士在香港组织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许元雄接通知前往参会。
在香港参加“民革”会议期间,许元雄见到了慕名已久的何香凝、柳亚子等人。何香凝赠他自画佳作《花卉图》,许元雄欣喜赋诗抒发思情:“一花一叶绕清绝,浩荡春心教化工。风雨未阑人欲老,年年南国托枝红。”
彼时,柳亚子正筹组“扶余诗社”,他读过许元雄的诗,赞其“凌健有幽韵”。此次见面,柳亚子即盛邀他入诗社。许元雄欣然应诺。此后,他与柳亚子常以诗作相寄,交情日笃。
1950年5月,许元雄来到北京加入新中国建设行列,实现他为之奋斗半生的夙愿,并被选为“民革”中央候补委员,安排到华侨事务委员会工作。
在北京工作期间,他心情舒畅,抒写了许多讴歌新中国建设的诗篇。1953年元旦,他和好友邱及等畅游北京北海公园,写下了《柳梢青·游园》词:“月影微凌,园林潇洒,一片脂凝。仙子踏波,滩头玉立,催领红冰。歌声儿女舒腾 ,归来处俊彩霓旌。腊尽天旋,人间雏燕,商略怀新。”
1958年4月,许元雄因病获准离休,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揭阳,安度晚年。何香凝、彭泽民、邱及等好友,或赋诗饯别,或赠画送行,款款情深,依依惜别。
揭东区玉湖镇浮山村,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这里就是许元雄的故乡,他在这里度过了安适的晚年时光。他与乡人相处甚好,左邻右舍每有急难之事,他总竭力相助,特别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三年困难”时期,他更是济人以急,深为乡里人敬重。这在他的诗作《寿雄茂宗兄》《赠启生堂主二首》等均可见述。
代耕不尽由书画 书画如君尽值钱
1971年,许元雄在家乡病逝,享寿71岁。其时,正值十年浩劫期间,但是父老乡亲为了悼念这位爱国民主老人,隆重举行全村追悼大会,寄托哀思,乡亲们自愿扶柩送葬。这在那个非常年代,是特别少见的。后来,海内外乡亲特于1986年建“许元雄先生纪念亭”纪念他。
“气节”是许元雄一生所重视和坚守的。纵观他的一生,不管辗转流落哪方,碰到何种困难,他始终坚守爱国情操,为民族解放事业竭尽全力。新中国成立,他没有向国家提出什么要求,更没有为子女谋求私利。正如他诗中所言“到死犹能留气骨,有情何忍笑寒酸,梅花清韵就是了。”
谈到人生,许元雄却说:“我生平最为突出的,就算诗这一门,寝馈于兹,历廿余年如一日,每觉诗人的风格,自赏孤芳。”他写下不少诗篇,大致分为两类:新中国成立前的多慨叹世道日非,此种写来苍凉悲恻;新中国成立后多对景抒情,寄人酬唱和,这类写来激情洋溢,明快动人。但无论哪个时期的作品,字里行间均流露出一种强烈的家国情怀,渗透出“梅花清韵”的高贵品格。
曾有一位诗人以“录清李笠翁赠友”诗转赠许元雄,我们想,以李渔的这首诗来概括他的为人,也许是确切的。李渔《赠友》诗云:“高踞黄山第一巅,几多朝服羡高昵。百钱每挂杖藜上,五岳曾游婚嫁先。家少田畴真富贵,诗无烟火会神仙。代耕不尽由书画,书画如君尽值钱。”
这里,我们借用已故全国侨联副主席蚁美厚先生题《许元雄吟笺》的诗句,来作为本文的题目和结语:爱国声望重,浩气凝诗篇。
新闻推荐
完善市政配套设施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访揭东区住建局局长李建榕
□记者林伟初许佳曼通讯员苏燕峰在揭东区全面深入开展创文创卫工作过程中,区住建局如何结合职能职责,促进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