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秦梓高(中)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当眼前这对八旬老人轻声唱起这熟悉的旋律时,记者被深深打动了。
在汕头解放70周年之际,9月16日,记者专程来到市区紫云庄,拜访汕头市文史研究专家、88岁高龄的秦梓高先生。秦老说,汕头解放时他十七八岁,而他对“解放”是有着深刻印象的,他与85岁的老伴李姨情不自禁地唱起了这首《解放区的天》。
的确,“解放”给秦梓高的人生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影响着他此后的成长历程。秦老回忆说,他出生在普宁,解放前家里穷,日寇来了真是天灾人祸, 1943年潮汕发生大饥荒,霍乱流行,潮汕不知死了多少人,他“饿到脚肿肿”。抗日胜利后,他出来当童工,那时工资“一月一斗米”(相当于10市斤),挨到1949年普宁解放,他就参加了普宁总工会。作为工人代表,戴着写有“普宁县总工会”的竹斗笠,站在最前排参加解放庆祝活动,第一次有了当家做主的感觉。那时候总工会提出“劳资两利”,要求工厂给工人增加工资,让他们感觉“有了靠山”,真正融入了社会,当家作主。后来资本家逃资外地,商铺关闭,他变成一个失业无生计的人。经总工会交涉,资本家才补发了3个月的工资给他,他感到组织的温暖和解放的好处。
失业后有点迷茫,但很快,工会就保送他进了金山中学的“工农班”学习。那时“教育向工农开门”,学员们是从各个地方选调的,秦老的爱人是农村的民兵,也被保送来金中的工农班。解放初期,国民党的飞机常来扫射、轰炸,潮州金山之上的校园也不安全,学校老师就经常带着学生到乡下上课。后来来了解放军,架起高射机关枪,震慑了敌机,总算安稳下来。一年后,学校搬来汕头礐石。搬迁时,解放军战士前来帮忙,汕头教育工会的工友也来帮忙。聊到这里,秦老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解放军保卫我们安心读书,还帮我们搬东西,这真是让我们感动!解放了,日子就是不一样啊!”说着,他还哼起了《解放区的天》。
“1954年我还在上初三,就被保送到市团委、市委组织部工作,后来我又去读了夜校,单位领导见我刻苦勤奋又热爱学习,就推荐我带薪上了华南师范大学。后来进了党史办,当上副研究员……这一路的成长,都是因为解放;也让我深切感受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幸福的日子。”秦老发自内心的知足与感恩,也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正是有了这份感恩之心,秦老对潮汕党史研究工作投入了十二分的热忱,采访当事人及相关领导人,抱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多方核实、考证,甚至在1982年,还亲自重走了“红色交通线”,写出了《中共汕头市区地方史》等专著。
本报记者 陈洁汶 甘小松 张勇鑫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普宁市在潮汕职业技术学院举行第六届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宣传《网络安全法》及数据安全管理、个人信息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