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不辍“登谋曲” 忆潮剧作曲家陈登谋先生
《救风尘》剧照
《庵堂会》剧照
陈登谋先生生前工作照
《龙女情》剧照
但凡戏迷,必然都爱听曲,其对曲目的关注和重视程度,通常还要超出戏本身。因此,优秀的作曲者,虽不像台前演员那样“风光”,那般备受瞩目,但总不乏知音之人,听着他的曲目,记住其人其艺,可谓“莫愁前路无知己,圈内何人不识君”。比如潮剧作曲家陈登谋先生,虽然已故去多年,却仍不时被戏迷所提起。
这并不难理解呵,唱腔,本来就是戏曲流传的最主要方式,一个剧种的兴衰总是与其声腔的受欢迎程度息息相关的,如果其唱腔艺术能契合时代的审美需求,能拨动观众的心弦,那么这个剧种便更具生命力,便能得到繁荣发展。而作为音乐声腔设计者,受到敬重便在情理之中。陈登谋正是这样的一个人,他1938年生于普宁流沙镇,23岁投身潮剧音乐创作,一生寄情艺术,成果颇丰,为人们呈献了一大批光彩夺目的音乐形象,也为卷帙浩繁的潮剧音乐宝藏增添了一抹浓厚的华彩,在潮剧唱腔音乐研究发展方面也颇有建树。
作品无数 佳作迭出
陈登谋先生才华卓然,凭借手中神奇的一支笔,将一个个平实的文字谱写成一枚枚灵动的音符、一段段优美的旋律和一曲曲动人的乐章,即便是晚年罹患眼疾,仍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疾病折腾,通过个人口述、他人记谱的方式,继续耕耘不辍。登谋先生作曲,要用上黑、红、蓝和铅笔四种颜色来标注,曲谱常是标了又改,改了又涂,直到满意为止。他的老朋友郑永民先生回忆说,当年登谋先生作曲,他负责刻印,曲谱涂改得越厉害,出来的曲就越好听。
纵览登谋先生一生的艺术创作,具有几个特点:
一曰多。先生是一位高产作曲家,从艺40余年独立创作作品近100部,与人合作20部,其中有近一半被录制成音像流传,将近一半成为各个剧团的出国演出剧目。
二曰广。先生作品题材、形式广泛,包括古装戏和现代戏,长连戏和折子戏,以及潮曲小调、潮州快板、潮语方言歌等,纵横驰骋,多姿多彩。
三曰精。先生一生作品繁多,精品佳作迭出,代表作有《三篙恨》《龙女情》《长相思》《救风尘》《香壶案》《辽宋情缘》《逼宫夺玺》《蒋兴哥休妻》《女皇武则天》(下集)、《美人泪》(合作)、《审皇后》(合作),折子戏《庵堂会》《断桥会》《桃花过渡》《王茂生进酒》,以及现代戏《银锁怨》《八品官》《江姐》(合作)、《彭湃》(合作),等等。至于好曲,就更是难以计数了。
四曰新。“登谋曲”之所以受欢迎,与其遵循传统又大胆创新分不开。不继承传统,艺术便断了“源头”,不革新求变,创作便会缺少新鲜“活水”。不过,要创新谈何容易?一个人长期从事同一项工作,久而久之便容易重复自我,落入俗套。登谋先生可不,他重积累、勤探索、爱研究、善创新,通过运用板式和声腔的调式变换,使作品显得灵活多变,更具戏曲色彩。比如在《龙女情》的“洞房”场,他一改以往一场戏只用一两个曲调的做法,接连采用“轻六”“轻三重”“反线”“重六”“活五”五个调式,使音乐显得更加变化多端、丰富多彩,同时又大胆突破一贯使用的大吹和大锣的传统组合形式,以小吹加击乐大锣伴奏,带给人“耳目一新惊初识”的感觉。因这出戏的成功作曲,1983年陈登谋先生受到广东省政府的记功表彰。
弦歌不辍 经典传承
潮汕人常用“人走茶凉”来比喻世道沧桑、人情变迁,可陈登谋先生“人走”多年依然“弦歌不辍”,时至今日大街小巷仍不时流传着他的作品,《江姐》之“绣红旗”、《三篙恨》之“祭江”、《龙女情》之“秋风秋云寄柔情”、《美人泪》之“寡人奉孝送亲归”、《辽宋情缘》之“杨延昭思归”等,时常在耳边如缕不绝,可谓是“曲未终人未散”。去年10月29日晚,广东潮剧院为他举办了一场名为《心灵的乐章》的作品欣赏会,方展荣、郑健英、孙小华、刘小丽、林初发、吴奕敏、李四海、王锐光等名角纷纷登台献唱,再现先生惊艳殊艺。这场纪念性晚会,在先生西去的8年后举办,着实令人感动,“粉丝”们的激动狂热之情就更加不言而喻了,当晚频频重现“台上高声唱,台下低声和”的动人情景。这说明,好的作品,好的艺术,总是经久不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而真正的艺术家,总是能长久地“活”在观众的心里,有时只需一个音符,一段曲乐,便能拨动记忆的弦线,重温往昔的美好景象。无论是春花秋月,抑或是夏风冬雪,三五人围坐一起,泡一壶工夫茶,听一听“登谋曲”,纵谈风华,品鉴艺术,不失为一种享受,而重温经典,也不失为对先生最好的纪念。
陈泽楷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由普宁市融媒体中心主办的“普宁通,倾听广播更轻松”推介活动在普宁广场举行。今年是普宁电台开播32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