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华:一生属于核潜艇三十离家 重聚花甲
事迹简介:
黄旭华,男,汉族,中共党员,1926年3月生,广东揭阳人,中船重工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先后担任我国核潜艇工程第一代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主持了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先后突破了核潜艇最关键、最重大的七项技术,是我国核潜艇研制工程的先驱者,领导实现了我国核潜艇装备从无到有的历史性壮举。他为我国新一代核潜艇的跨越发展、未来核潜艇的探索赶超奉献了毕生精力,是我国核潜艇科技战线不可多得的战略科学家。
文字整理/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丹
“如果革命需要我一次把血流光,我可以一次流光自己的血;如果革命需要我一滴一滴地把血流光,我就一滴一滴地流光。”1950年4月,黄旭华入党转正时的话语,成为其一生信守的诺言。
1937年冬,广东省海丰县田墘镇的乡村舞台上,一个流亡的小姑娘正在控诉日本侵略军的罪行,台下观众群情激奋。这是抗日宣传剧《不堪回首望平津》,台上的小姑娘正是男扮女装的黄旭华,那年他13岁。“那时我就想,长大了,一定得为国家做一点事情。”
连天的战火已经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黄旭华的中学时代不得不辗转广东揭西、梅县和桂林、重庆等地求学。父母是医生的黄旭华,儿时的志向是从医,治病救人。然而,一路坎坷的求学经历,让他决定弃医从工。“想轰炸就轰炸,因为我们国家太弱了!”黄旭华说,我不想学医了,我要学航空、学造船,我要科学救国!
1945年9月,海边出生的黄旭华,考入国立交通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开始了学术成长的起步。同时,他加入了校学生进步社团“山茶社”,接受了革命思想的启蒙。
1958年,一个电话改变了黄旭华的一生。“电话里只说去北京出差,其他什么也没说。”黄旭华说,他从上海到了北京才知道,国家要搞核潜艇。从此,他的一生与核潜艇结缘。
在此4年前,美国建造的世界第一艘核潜艇首次试航。而一年前,苏联第一艘核潜艇下水。时不我待。1958年6月27日,聂荣臻元帅向中共中央呈送《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报告》,得到批准。
然而,科研人员当时连核潜艇长什么样儿也不知道。“没办法,只能"骑驴找马",搜罗核潜艇相关信息,拼凑出核潜艇的轮廓。”黄旭华说,他们只得带着“三面镜子”找有用信息:用“放大镜”搜索相关资料,用“显微镜”审视相关内容,用“照妖镜”分辨真假虚实。就这样,中国核潜艇事业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在一波三折中发展。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当这个庞然大物从水中浮起时,黄旭华激动得泪流满面。
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从1965年"09"计划正式立项,用了不到十年,我们造出了自己的核潜艇。”黄旭华说。至此,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深海,游弋着中国核潜艇,也深藏着研制人员的功与名。“为了工作上的保密,我整整30年没有回家。离家研制核潜艇时,我刚三十出头,等回家见到亲人时,已是六十多岁的白发老人了。”黄旭华说。64岁时,黄旭华终于回到离别30年的家。父亲、兄长已经去世,他和90多岁的母亲重逢,想着上次见面时母亲“常回来看看”的叮嘱,他无语凝噎。
特写
花甲痴翁志探龙宫
1988年初,我国在南海进行核潜艇设计极限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至极限深度,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下水做深潜试验第一人。这样的生死选择,同为第一代核潜艇研制人员的妻子李世英全力支持。“我当然知道深潜试验的危险,但他是总设计师,他了解这个艇,他在艇上,遇到问题的话可以当场解决。”
一小时、二小时、三小时,核潜艇不断向极限深度下潜。海水挤压着艇体,舱内不时发出“咔嗒、咔嗒”的巨大声响,直往参试人员的耳朵里钻。
时任深潜队队长的尤庆文回忆当时情景,“每一秒都惊心动魄”。尤庆文抱着录音机录下舱室发出的声音和下潜指令。黄旭华全神贯注地记录和测量着各种数据。
成功了!当核潜艇浮出水面时,现场的人群沸腾了。人们握手、拥抱、喜极而泣。
黄旭华欣然题诗: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新闻推荐
▲▲侯杰纯对于棉湖的老居民来说,“十八弯”是最熟悉不过的,这条古老的巷弄位于棉湖镇的解放路,弯弯曲曲,纵横交错,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