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暹罗杂记》的史料价值

揭阳日报 2019-08-28 10:48

1937年出版的《暹罗杂记》。通讯员 摄

1991年再版易名为《泰国风情录》。通讯员 摄

杨文瑛先生手稿。黄克敏 提供

□杨史辉

《暹罗杂记》(暹罗,是中国对现东南亚国家泰国的古称)一书是揭阳人杨文瑛“旅暹五载”期间,亲眼目睹泰国的政治、历史、文化、社会、民风民俗、工艺和华侨在泰国生存、生活状况等并从当地报刊中收集有关资料所写的一部笔记体著作,被专家誉为“一部著名的泰国研究史料”,也是国内较早介绍暹罗国情的书籍。该书1937年初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出版后受到读者的欢迎和喜爱,但由于种种原因,在揭阳知道该书及作者的人不多。

南游暹罗五载而成书

杨文瑛(生卒年不详),揭阳县凤湖乡人(今属揭阳市揭西县凤江镇凤湖村),新中国成立前在揭阳县凤湖小学教书,曾任凤湖小学校长。因杨文瑛在凤湖乡杨氏宗族中属第五房,乡人称其为“五校长”。他古文学养深厚,主要教授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古文,学生众多,教学成绩斐然。当地流传说:“凡"五校长"教过的学生没有不会当老师的。”当时从凤湖乡走出去当老师的人,几乎都是“五校长”的学生。杨文瑛一生除昔年在泰国几年时间外,基本都在家乡任教,一生都奉献给家乡的教育事业。遗憾的是杨文瑛晚年景况不佳,上世纪50年代期间,取消了古文教学,后在家乡去世,终年80余岁,杨文瑛去世后其妻儿也离开凤湖,去向不明,现其后人已无法联系,目前其家乡查不到他的有关文字资料。

《暹罗杂记》是一本融政治、历史、社会、民俗等多方面内容于一体的笔记体著作,对了解、研究当时泰国的社会、历史、华侨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和资料价值,作为民间作者,其资料更是原汁原味,不带政治色彩和偏见。作者在《暹罗杂记》序言中介绍了写作本书的动机和原因,作者平时喜听从暹罗回梓的乡人讲述暹罗故事,“然百终不获一二,盖此辈之远游多迫于家计,一至外地则孜孜为利,他事非所知也”,于是作者“遂决意南游,以偿夙愿。抵暹以来,耳闻目见,可资考察之事物尚多”。

书写成于民国22年(1933),他非常严谨认真,书写成后又反复校对、修改、去芜存菁,将原稿的“一百八十余篇,分十四章,今删去十余篇,将名胜纳入地理,杂志纳入志异,只存十二类,一百六十二篇”。作者于民国24年(1935)将书稿投寄到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初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9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易名为《泰国风情录》,以民俗、民间文学影印资料之六十七影印出版。

“一部著名的泰国研究史料”

《暹罗杂记》一书以纪实写法,客观、真实地介绍当地历史人文、社会状况和华侨在当地的生存、生活情况等等,分政治类、宗教类、地理类、风俗类、史事类、教育类、实业类、交通类、物产类、艺术类、华侨类、志异类12类共162篇。并配有暹罗历代王像、暹罗王六世及其后、佛统塔、大城之古代佛塔、暹京之临水商店、驯象、选美冠军、暹罗络坤剧员、暹罗蒙面哑剧等34幅照片。全书图文并茂,行文流畅、叙述准确、简洁生动,具有资料性、知识性和可读性。虽是“杂记”但所记诸事都有益于读者对暹罗这个国家的了解,让读者不出国门而多了一个了解暹罗“窗口”。

“各篇记载务求详确,无稽之谈概不记录。”书中的资料来源真实、可信,这也是本书被誉为“一部著名的泰国研究史料”的原因。书中记述的资料,现在还被学者所引用,如书中在第五“史事类”中,记载暹罗华侨对三保公(郑和,明朝著名航海家)的崇拜之情以及在华人中产生的影响,这些记载对研究海外潮人的信仰崇拜、民俗习惯等都有一定的帮助。

在第六“教育类”中,记述了暹国教育、强迫教育、华侨教育、华侨书报社、华英暹报社、图书馆、博物院、电影院、潮剧班、学校等机构在暹罗的基本情况、现状等。特别是通过对暹罗“暹国教育、强迫教育、华侨教育”和教育有关工作的考察和了解,用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分析暹罗教育工作的利弊,提供有益的教育措施。对促进当地的华侨教育,传承优秀的中国文化,让华裔子女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有着一定的作用和意义。还有书中“华侨类”记录了华侨团体及公益活动情况、华侨商业、华侨之团体与义务等等,对了解当时华侨及团体在泰国的工作、生活方面等情况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新闻推荐

天气“火力”很大 雨水“灭火器”到位

这两天都是复制粘贴模式,高温+阵雨的固定套餐。前日,清远市局部地区再次下了分散雷阵雨,局部大雨。昨日最高气温一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