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巷尚存清代“表忠祠”建筑结构 巷中一处民宅门匾竟是晚清书画名家符翕手迹

潮州日报 2019-07-16 11:05

金城巷表忠祠部分建筑结构至今尚存金城巷31号蔡宅金城巷33号庄宅方氏后人方文华向我们展示家中的老物件表忠祠遗存建筑的屋架表忠祠残存的牌匾金城巷25号赖厝书斋的“双松馆”匾额

位于潮州古城区东北隅的金城巷,在许多市民眼中,只是一条再普通不过的小巷道。除了巷中老居民,甚少有外人涉足,一些年轻市民甚至从未听说过。然而,我们近日对这条寻常小巷的探访中,不但见到晚清知名书画家符翕题写的门匾,更意外发现清代建筑表忠祠的遗存结构,揭开了一段濒临湮没的街巷历史。

清代书家手迹

现身民国宅院

实际上,金城巷是潮州府城一条历史悠久的巷道,清乾隆《潮州古城地形图》中已有明确标示。而据《金山街道志》记载,金城巷“长359米,宽4.5米……始建于宋,属华萼坊,清时属艮极坊,是通往金城山(金山)的登山要道。”金城巷的西侧,昔日是潮州总镇署所在地。从乾隆《潮州古城地形图》上可以见到,当时的金城巷北接金山,南可通府学宫,巷道长度与总镇署南北长度基本一致。

一向留心潮州历代书法题刻的文史爱好者洪旭勤,在金城巷一处民居发现一块书斋门匾,上面的题字竟是符翕手迹,出于对历史文物保护的关切,遂向我们提供了线索。

符翕(1840—1902),字子琴,湖南清泉(今衡阳市衡南县)人。清光绪年间在广东为官20余载,并长期在潮州居住生活。他不但任上颇有政声,更是名重一世的金石书画家,摩崖题壁甚多。寓潮期间,符翕常与王延康、郑心经、杨国崧、佃月汀、黄笠芗、饶勋等潮州名士交游,倡导艺文,引领时风,促进了岭东艺坛的兴盛。其子符铸生于潮州,少年便以书画闻名,后更成为饮誉沪上的书画大家。

符翕这样一位名家,为何会在一户民宅留下墨宝?经洪旭勤向导,我们来到金城巷25号探访。这显然是一座民国宅院,外墙仍保留着一些欧式灰塑,正侧两道门上均嵌有匾额。正门匾额“松阳旧家”,为赖氏的郡望。北侧书斋门匾额较为独特,是半圆形样式,隶书“双松馆”三字,结体高古,用笔温润,方圆相济,独具神韵,还留下落款“弟翕”以及“子琴”印。

洪旭勤和我们邀请的潮州文史学者陈贤武,通过对“双松馆”匾额的观察,认为该匾确是符翕书法,而且几乎不存在“集字”的可能性。“松阳旧家”匾额没有任何落款和印章,字体虽有所不同,笔法却是可通的,但暂时未能确定是否为符翕所书。奇怪的是,一座民国建筑为何嵌着清代名家墨宝?符翕为官一方,又是名士,落款为何谦称“弟翕”?这户赖氏祖上与符翕有着怎样的渊源?

我们叩开宅门,向主人家了解情况。不巧,熟知家史的老住户外出未归,我们决定继续到巷中其他宅院参观探访。

两座老厅堂

一块古牌匾

金城巷的老住户,不少是清末民初到此置宅。探访中,有的居民尚能脱口而出:“25号是赖秀才家,31号是蔡秀才家……”人文历史的口耳相传,让人感受到邻里之间的温度。

与金城巷比邻的潮州总镇署,是明清时期潮州镇总兵的官署。说到潮州镇总兵,被多数潮州人熟知的是卓兴(1829-1879)。卓总兵在中山路兴建了卓府,并曾修建慰忠祠(中山路今存慰忠巷),祭祀他麾下战死沙场的将士。而与卓兴同时期,还有另一位潮州镇总兵方耀(1834-1891),同样功勋卓著,而且也修建了一座表忠祠,祭祀他麾下沙场捐躯的将卒。

表忠祠的旧址,就在金城巷。清光绪《海阳县志·建置略四》载:“表忠祠,在金城巷镇署东偏,方公祠后。光绪十四年总兵方耀建,以祀所部死绥将卒。”时移物换,表忠祠旧地早已变成一座座民居,金戈铁马的风流往事如烟似幻。

离开赖厝宅院,我们又分别探访了29号、31号和33号宅院。31号宅院的大门上方,刻着蔡氏的郡望“济阳旧家”。33号宅院匾额则是“漆园”,由于庄子曾做过“漆园吏”,庄氏便以此作为郡望。

29号也姓蔡,宅院是民国建筑,基本看不到更早期的痕迹。住户蔡健斌说,宅院是他的祖父购置的,祖父是民国时期“兴宁十三街行”经理,至于更具体的细节他就不清楚了。

而在“济阳旧家”和“漆园”中,我们发现,两座宅院虽然分别经过改造,但主厅堂的朝向、结构、制式和各种构件都几乎一模一样,保留着清代建筑风格,屋架上的木雕花牙古朴大方,几根梭柱也是粗壮大气。很明显,当年的购置者在改造宅院时,都较为完整地维持了主厅堂的原貌。并且,两个厅堂整齐并排,若忽略中间的墙壁,就像同一建筑前后两进一样。

在29号对面的一间民居中,我们还见到了一对石鼓和一块石牌匾。从外观上看,它们都有一定年头,是旧时手工打造的物件。石牌匾长宽尺寸足有228×63厘米、厚18厘米,上面的字刻已被削平,经过对残存笔迹的仔细辨认,可以确定上面刻的就是“表忠祠”三字。

种种迹象不禁让我们怀疑,31号、33号两座宅院的主厅堂,会不会是表忠祠建筑的珍贵遗存?

表忠祠历史真颜

浮出水面

在“漆园”宅院,78岁的老住户庄学柳介绍说,他家上世纪20年代末便在这里居住至今,他的父亲庄鹤谱昔日是太平路纬纶布行的股东。庄家与书画名家佃介眉还是姻亲,“漆园”匾额和大门上的“神荼”“郁垒”门符就是请佃介眉书写的。“"漆园"两个字以前是"红毛灰"塑的,后来遭到破坏,现在是重新用玻璃割的。”庄学柳说。

熟悉佃氏书法的洪旭勤则认为,现在这块匾额应是佃介眉的孙子佃耀奎重书。而庄学柳对这事并不知情,“是吗?我以为是拓了原来的字迹。”

事后,洪旭勤向佃耀奎求证,“漆园”牌匾确是其20多年前重书。

那么,庄氏所购置的宅院,是不是方氏产业呢?庄学柳回忆说,老房契上写明,卖方是“五福堂春记”,而并非姓方。莫非方氏产业曾几度易手?庄学柳也不甚了然,但他告诉我们,赖厝原来是一个戏台,赖厝的北边以前有一片空地。

随后,我们找到“松阳旧家”的老住户赖世琳和赖世孝。赖世琳告诉我们,“松阳旧家”厝地是1856年(清咸丰六年)由其祖辈章书公购置的,“双松馆”厝地则是其曾祖父献梧公上世纪20年代末所置办。“双松馆”厝地昔日是表忠祠的戏台,29号厝地旧时则是表忠祠的门楼间。

然而,接下来在35号宅院探访时,我们听到了略为不同的说法。

一走进宅院大门,洪旭勤便指着搁置在过道边一块大石头说,“瞧,这是方耀的练武石!”这块石头大概四五十厘米高,呈长方体状,两侧各有一个槽孔,一般人是推都推不动的。

“没错,这是祖上留下来的。”见我们正在揣摩家中老物件,住户方文华略带自豪地说。原来,35号这户方氏人家,便是方耀的后裔。方文华还告诉我们,宅院堂上曾挂着清帝御笔的“气壮山河”牌匾,“文革”时期遭到人为破坏,后来也就不见踪影了。

问起表忠祠的原貌,方文华说,整座建筑共有五进,坐北朝南,第一进位于现在赖厝的北侧,大门是朝东而开的。31号和33号分别是第三、四进,方宅所在地是第五进。以前还有一个后包,辟有后门可通镇署。而“双松馆”所在地,原来确有一个戏台。

由此,陈贤武判断,31号和33号的主厅堂,就是表忠祠的建筑遗存,每一进两侧应该还有通廊,祠宇外的戏台通常用于祭祀活动。上世纪20年代,祠宇被分割成若干部分变卖。由于变卖家业并不光彩,遂以“五福堂春记”名义出售。

符翕匾刻来历待考

文化遗存呼唤保护

探访结束后,我们得知,金城巷31号蔡宅和33号庄宅,2012年已被列为湘桥区不可移动文物。

方耀是普宁人,清咸丰初随父治乡团,投军后屡立战功,赐号展勇巴图鲁。同治七年(1868)授南韶连镇总兵,调署潮州,清办积案,疏浚韩江水道,倡建金山书院,设乡学数百所,开韩江书局校刻书籍。中法战争期间,方耀官至广东水师提督,在他的整饬下,广东海防巩固,法军不敢入侵。光绪十七年(1891)卒于任上。《清史稿》载:“耀身矫健,履山险若平地,眼有异光,暮夜击枪靡弗中,以故粤中诸匪咸惮之。”

尽管方耀的历史功过尚无定论,但他对地方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贡献却值得称颂,表忠祠遗存建筑更需要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至于赖氏与符翕有何渊源,如何得到符翕墨宝,赖世琳和赖世孝都未曾知悉。他们解释说,“双松馆”这个名称来自献梧公的第三子赖双峰和孙子赖松年,各取两人名字中的一个字。但这种说法存在较大差谬,赖双峰和赖松年是民国时期人物,时间上与符翕不相吻合,且以叔侄二人的名字为屋舍命名也似不合常理。

符氏匾额来历待考,我们只能猜想,这件墨宝可能收藏在赖厝多年,直至民国年间修缮宅院才拿出来制成门匾,也可能自清代已经嵌在赖厝书斋上,民国时期又进行了翻新。陈贤武还说,宋代余靖《双松》诗有云:“谁知抱高节,生处亦同心。风至应交响,禽栖得并阴。岁寒当共守,霜雪莫相侵。”或许赖氏先人希望借此表达自家气节,以及祈望子孙和睦相处。

洪旭勤则告诉我们,符翕及其子符铸,在金山和西湖山留下多处摩崖石刻,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能见到的唯有西湖山南岩符翕书的“画境”和符铸书的“味云”两处,而潮州民间也曾发现多处符氏题刻。对诸如此类的历代书家题刻,建议加大发掘和保护力度,让越来越多的历史文物重光焕彩。

□文/本报记者江马铎

□图/本报记者黄春生

总策划:江俊英蔡楚标

总统筹:邢映纯

新闻推荐

一个人的深夜食堂

□余冰如一个喜欢美食的朋友是报社编辑,常常在深夜加班的时候,微信圈发夜宵图集,一两碟小菜、一碗白粥,或是一盘潮汕特色的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