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余志愿者搭起“寻根桥” 牵线530多“胶己人”回家

羊城地方版 2019-06-20 13:42

2018年9月15日,刘素英终于与阔别了75年的弟弟刘程香老人团聚

白发苍苍的郭玉妹(前排左一)在家人和民间组织“梦归潮汕”寻亲团志愿者的搀扶下,与族亲们相认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赵映光

“杨柳辞旧枝,零落将何依,卖儿他乡去,生死两不知。慈母抱儿颈,劝儿心莫悲,荒年米粟贵,乱世生死微……”当年原载于泰国《中原日报》的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日本侵略者占领时期潮汕地区百姓卖儿鬻女求生存的惨状。如今,一晃70多年过去了,当年襁褓中的婴儿,已是七八十岁的风烛老人,这些幸存下来的潮汕乡亲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家乡和亲人,寻根谒祖成为他们中大部分人的最后心愿。

幸运的是,一群潮汕籍公益志愿者在3年前便留意到了这个现象,并且自发组建成立了“梦归潮汕”公益寻亲团,免费帮助这些苦难的“胶己人”寻根寻亲,开始了一场“倒计时”公益活动。在汕头市公益基金会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梦归潮汕”这个民间团体得以汇聚更多的社会力量,如今已有分布在潮汕各地志愿者超过1000名,并成功帮助了530多名流落他乡的老人顺利“回家”与亲人重逢团聚。

本周五是汕头沦陷80周年纪念日,汕头将按照往年惯例实施防空警报试鸣,以提醒市民们勿忘国耻。届时,“梦归潮汕”公益寻亲团也将在汕头小公园开埠区举行成立三周年纪念活动,与当地市民共同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并分享流落他乡的“胶己人”的情况以及寻亲案例等。

A离家,只因那不堪回首的天灾寇祸

1939年6月,汕头在日军的侵略下不幸沦陷,日本侵略者此后在潮汕地区开始了长达6年的血腥统治。1943年,因长时间的干旱天气,潮汕地区出现严重旱情,再加上日军在潮汕地区封锁海岸线、垄断商业等畸形统治,致使当地粮价飙升,食物奇缺,进而导致了历史上罕见的一场大饥荒。

1944年,为求得生存机会,年仅1岁半的古贞绍和两个同样年幼的姐姐,在母亲(父亲已在日军轰炸潮汕时死于战乱)的携带下,与家乡汕头的亲人匆匆道别后,挤进了逃往江西避难的人群中。临行前,古贞绍的舅舅含泪写了一张有关古贞绍身世的字条,塞进了他的襁褓中,希望古贞绍长大后能返乡认祖归宗。

但事与愿违,在逃难的过程中,古贞绍的大姐首先被人贩子卖到了丰顺,而后,古贞绍以及母亲、二姐则被卖到了江西安远县,古贞绍随身带着的身世字条也被收养人取走烧毁。在历经各种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后,古贞绍的母亲与二姐分别在1947年和1950年去世。

尽管古贞绍最终存活了下来,但逃难之路的血泪心酸却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里。自懂事起,古贞绍就经常追问养奶奶有关自己身世的问题,可是因为担心古贞绍逃回广东,养奶奶一直不肯向他完整地透露具体信息。

随着年岁的增长,古贞绍记忆中的母亲形象已经模糊,他只记得母亲是个身材高大的潮汕妇女,说一口流利的潮汕话。每每回忆起这些悲惨的往事,古贞绍内心积聚多年的心酸和痛苦便挥之不去,眼泪止不住往外流,他也曾不断地拷问自己:“到底我父母的尸骨在哪里?我的根在哪里?”

“逃到江西的难民,据资料记载达到了17万人。大批潮汕人在扶老携幼逃往江西的过程中,因路途遥远加上饥饿疲惫的折磨,很多人死在了半路上。”祖籍潮汕的江西省龙南县公安局的退休干部郑纪岳对这段历史有过深入的研究,他本人自从四十多年前第一次为岳母寻回揭阳惠来的亲人后,也将助人寻亲做为了自己的第二职业。

羊城晚报记者此前曾在江西寻乌、龙南、定南、南康等地采访时了解到,江西赣州所属的18个县市区,每个都收容有广东难民数千到一两万人。如今,这些地方还有一些当年逃难潮汕人聚居的“广东村”、“潮汕村”,江西赣州当地甚至流传有“无广不成村”的俗语。而当年逃难出来的幼童已经成了耄耋老人,仍然健在的约有3万至5万人。

B团圆,百年之后要把骨灰撒在潮汕

离家多年,乡音已无鬓毛衰。尽管年过七旬的古贞绍早已不会讲潮汕话了,而且他在江西也已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家中还建起了两座新房,但老人家仍念念不忘寻找自己的家乡,落叶归根的情结是支撑他一路走下去的永恒情怀。

直到2016年,得知“梦归潮汕”寻亲团的志愿者来到江西安远县帮助流落当地的潮籍乡亲找回亲人时,古贞绍主动找到志愿者们求助。而在与汕头市公益基金会会长张泽华谈起自己的身世以及过往的苦难经历时,他数度失声痛哭,甚至还向志愿者们下跪请求帮忙找回亲人。

“古叔叔已经70多岁了,听了他的故事,我跟很多志愿者一样,当场就流泪了,跟着他一起痛哭。”张泽华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回忆说,那是他第一次跟随志愿者们到江西寻亲,而这一次的经历深深地触动了他,这也是他下决心帮助这些“胶己人”的初衷。

此后,汕头市公益基金会对“梦归潮汕”寻亲团给予大力支持,张泽华本人也多次参与志愿寻亲及看望慰问这些流落他乡老人等活动。

2018年,在张泽华和“梦归潮汕”志愿者“水哥”等人的不懈努力下,帮助古贞绍找到了他的家乡和亲人。原来,古贞绍老人的家乡是原潮阳河浦,也就是如今的汕头市濠江区岗背村。“在我死后,一定要把我的骨灰撒到潮汕大地上、撒到濠江中。”流落他乡70余年的古贞绍老人在见到久违的亲人后,坚定地叮嘱其子孙,在他百年之后务必要这样做,他“生不忘家乡,死不忘祖宗”。

看到古贞绍老人在有生之年能够重回家乡,与亲人团聚,张泽华被感动得数次落泪,他动情地说:“我们有义务帮助潮汕乡亲找到他们的家。必须与时间赛跑,让这些八九十岁的乡亲在离开人世之前能回到七八十年未回的乡土与亲人相见。”

然而,在众多流落他乡的潮汕乡亲中,能够像古贞绍老人这样辗转找回故乡和亲人的毕竟还是少数人。“梦归潮汕”志愿者陈树辉就告诉记者,他们此前有遇到一个案例,即1943年从潮汕被卖到福建上杭的黄宝洲大爷,他近年来虽然一直在苦苦寻亲寻根,但由于他被卖时还太年幼,身边也没有了任何关于家乡的记忆和物证,寻亲寻根至今还没有什么进展。但令人感动的是,并不富裕的他,还自筹资金在定居地建了一座“思乡亭”,以此聊解乡愁。

陈树辉表示, 由于寻亲是一项“倒计时”的公益活动,许多老人没能等到寻亲的结果就去世了,遗憾终生。

C寻亲,盼更多人一起搭起“寻根桥”

近年来,羊城晚报记者曾多次跟随“梦归潮汕”的志愿者,在这些经历过生离死别的亲人欢喜重逢团聚的背后,那些无私奉献、默默付出的志愿者们同样让记者十分钦佩。

“我们最开始开设微信群的时候只有十几名志愿者,大家自发筹集了1.5万元作为启动资金,然后慢慢地才在工作中壮大了队伍。”作为参与寻亲团的首批成员之一,陈树辉告诉记者,参与该公益项目的志愿者都是没有任何报酬的,而且还经常得自掏腰包、牺牲自己做生意挣钱的时间,但他每次只要看到那些流落在外的家乡人那充满期盼的眼神,他都会觉得自己所做的还远远不够多、不够快。

据了解,“梦归潮汕”寻亲团每月至少两次派出“外寻出访队”远赴赣闽兴梅地区,适时派队到东南亚地区,利用潮汕话优势引导启发老人们的回忆,集寻亲信息,也编辑成寻亲链接、通过网络传播,进行信息碰撞;根据采集回来的信息,组织潮汕志愿者到各乡镇走访排查、对接认亲等措施,并且积极寻求公安机关的协助,进行DNA验证等程序;同时借助网络等平台,通过认亲活动,特别是志愿者进行网络直播和网友互动,增加了比对成功效率,为流落在外的潮汕“胶己人”寻亲,为盼亲归宗的亲人圆梦。

在具体的帮助寻亲过程中,陈树辉直言,这类似于破案,需要不断去突破障碍、扫清迷雾的公益行动。在他们的努力下,一些希望渺茫的个案最终还是得到了突破。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经历了3年的发展后,“梦归潮汕”公益寻亲团如今已有超过1000名潮汕籍志愿者,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分布在潮汕地区各个角落,已成功帮助了530多名潮籍老人顺利“回家”。

“其实成功的概率并不高,我们收到的求助信息可能超过了3000条。”陈树辉告诉记者,令他们感到欣慰的是,如今团队里已有十余名志愿者原本是寻亲求助者,后来这些求助者受到感染后,也成为寻亲团中一员。

据张泽华介绍,正是被“梦归潮汕”寻亲团志愿者们这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无私奉献精神所感动,汕头市公益基金会也决心投身这个“倒计时公益”,向该公益项目提供一定的资金、资源和指导,深度同参与、支持这项公益活动,点亮众多潮汕游子回家的路,同时也借助全媒体平台宣传公益,弘扬社会正能量。

此外,潮汕地区的多家热心企业近年来也纷纷关注到了“梦归潮汕”寻亲团的善举,并分别给予了一定的资金赠助。

随着影响力不断扩大,“梦归潮汕”寻亲团的服务对象也逐渐超出原有的范围。据悉,在汕头市公益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梦归潮汕”寻亲团曾先后远赴马来西亚和柬埔寨等地,开展海外寻亲,目前也已有近30个成功案例。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行动,不仅仅可以完成流落在外的潮汕乡亲寻根谒祖的心愿,也可以让他们那些从未踏足故土的后代们认祖归宗,用这种文化认同牵引这些远在他乡的潮汕后裔回归这片土地。”在“梦归潮汕”寻亲团迎来成立三周年的时候,陈树辉等众多志愿者们也盼望着有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这项公益活动中,共同为流落在外的潮汕乡亲铺设一座“寻根桥”,牵引他们回家来。

新闻推荐

高端政务厅 积极促进制造业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型

30日,副省长覃伟中率队赴揭阳市调研工业和信息化、交通设施建设等方面情况,先后前往巨轮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有限公司、惠来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