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风物入戏文李英群

潮州日报 2019-04-09 09:33

地方戏曲用地方方言念唱,首先是让地方人看懂,这是最基本的;让当地人喜爱,则是根本的,而让当地人入迷,则是戏曲艺人追求的最高目标。

潮剧是潮州文化之集大成者。观众观剧,不单看剧情,听唱腔,还可欣赏到潮州文化的方方面面。观众的欣赏趣味不同,艺人们提供各种文化元素,让他们各取所需,各自满足。但总有共同点。这一点,潮剧的编剧名家,应该说理解得最深刻。

热爱家乡、眷恋故土,乃人之常情。潮州人对乡土观念尤深。对于旅客海外,远离乡土的潮籍侨胞来说,那种对故园思恋之情,真到了魂牵梦绕、刻骨铭心的程度。偶尔从什么地方什么人口中听到谈及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街一巷、一种小食的名称、一句特有的俗语,都能使他们倍感惊喜,无限亲切,牵动思乡情怀。

我的一位侨居新加坡的堂姑母,那次回来探亲,要我陪她游览开元寺。走在大街上,直落开元前,她忽然脱口念道:“直落下东堤,行向开元前。过了清水宫,再到七丛松,游赏蓬莱境……”这是潮剧《陈三五娘》中,媒婆李姐要引领五娘与益春观赏元宵灯会的一段道白。无文彩可言,全是普通地名,它这样深入我远方亲戚的心,就因为这熟悉的府城街巷名,弹动了她的乡情。

编剧谢吟先生是潮州人,也在南洋生活过许多年,深知这些地名是一个卖点,所以,他的剧作,尽量写进家乡风物。这些风物的出现,观众犹如巧逢老友人,台下总会有阵阵兴奋的骚动。

潮剧作家深谙此道,并且屡试不爽。记得我们创作潮剧《七日红》之时,刘管耀负责的一场戏中,写到剧中主角宋冰云送别战友李韩升时,他就把潮州八景之二写入唱词:“马灯闪闪照征程,照我冰云心眼明。今夜相逢又相送,指日征人再远征。鳄渡秋风送君去,但愿是,湘桥春涨传来凯歌声。”用鳄渡秋风和湘桥春涨二景的秋去春来,喻革命之形势,也算颇为巧妙。观众听了,觉得舒爽。

后来,饶宗木式老师参照刘管耀的《荔镜外传》部分场次创作的《益春》,则把潮州八景全部织入唱词。

剧中,当海阳县令乱点鸳鸯谱,要把五娘配与林大、六娘嫁给陈三时,五娘心如火焚。她对爹娘这样唱道:

爹爹你,纵似“韩祠橡木”亲对圣教,

也须念儿效“金山古松”志坚贞。

我爱陈三“龙湫宝塔”冲霄志,

不慕林大“西湖渔筏”乐平生。

任凭那“湘桥春涨”浪涛恶,

“鳄渡秋风”欲我转帆也不能。

你若甘坐看“凤台时雨”摧弱柳,

儿愿伴“北阁佛灯”了此生。

此段唱词,一句一景。八景无一遗漏。这种大幅度的嵌景入诗,稍不慎就会变成文字游戏,落入轻佻而索然无味。好在这戏是一出喜剧,虽然是剧中人悲痛欲绝的诉说,却引起观众阵阵笑声,但并无滑稽感,为观众喜爱。在香港演出时,唱到此处,台下同胞几乎一景一景跟着念,八景唱完,掌声四起。当时,庄静庵老先生特地走上台去跟演员握手,说他特别欣赏这一段唱词。

这出戏,潮州文化元素多多,大量最地道的俗语,很准确生动地表达了剧中情景,观众一听,即刻入耳入心,座中掌声笑声不断。尤其是把潮州工夫茶搬上台去,县令请九公一道品茶。据我所知,这是工夫茶首次出现在戏中,引起观众极大兴趣。

我也当过潮剧的编剧,也跟名家们学步。在创作《两县令》时,也有意识把场景安排在榕城进贤门,府城开元寺以及揭阳地都乡,这都有意外的效果。一位出身地都乡的观众还写了一篇剧评,为他的家乡出现在戏中而自豪。这文章被刊登在泰国的多家华文报纸上。

揭阳的京北渡口,因为潮剧《苏六娘》的桃花来这里过渡,名声远播。现在,成了一个旅游景点。

真个是:地方风物入戏文,观众会为你加分!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坐班”榕城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零距离感受便民服务 贴心+智慧,让群众少跑腿

□记者黄燕丹“您好!你要办理的业务需要到第一窗口办理,可先坐会等待一下。”5日上午9时许,在榕城区法院诉讼服务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