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明代祠堂寻迹记

揭阳日报 2019-01-16 10:38

榕城金马玉堂仪门。涂英鹏 摄

西马北市许氏宗祠。涂英鹏 摄

□彭妙艳

时常听见某氏某族介绍其宗祠、公祠时,不断强调为明代所建。然而根据笔者的实地考察,真正建于明朝而现尚遗存者极少。甚至于可说是吉光片羽罢了。

之所以是这样的情况,最少有两个因素决定。一是当时揭阳社会经济仍然处于低下状况,具有财力建设祠堂者甚少;二是揭阳处于高温多雨多台风多地震地区,明代以砖为墙,以杉为楹的建筑很难完好遗留下来。偶然遗存的,大都经过一两次以上的修葺与重建。已经融入了清代的大量元素,“纯”属明代遗物的,绝无仅有。而以榕城为例,西马路的北市许氏宗祠、东门街的金马玉堂及下义村的林氏宗祠,就都属于明遗清修的祠堂建筑。

祠堂的规制是在古代宗庙规制基础上演变发展的。古代宗庙常建于城郊,故《礼记》有“以给郊庙祭祀之服”的记述。据此,揭阳明代祠堂,大都建于城郊、村口位置,如许氏宗祠、林氏宗祠皆然。

“规范”的宗庙以及后来的祠堂,分为庙和寝两个部分。《礼记。月令》中“寝庙毕备”就是对于规范的祠堂建设而言。陈皓注《礼记》,对于此句的释文是:“凡庙,前曰庙,后曰寝。”孔颖达疏之:“庙是接神之处,其处尊,故在前;寝,衣冠所藏之处,对庙而尊,故在后。”根据文献及实物可知,明代祠堂一般分为三进:第一进称“仪门”或“门厅”,第二进称“享堂”或正厅等,第三进称“寝室”。

仪门是祠的门面,做法上力求富丽堂皇。今所能见的明代祠堂,大凡于凹肚门楼内开三门,模仿牌坊形式,正间抱鼓石相依。这类仪门多受宋元坊门、棂星门等形制的影响,而后融入清代建筑门面之中,兼具了门和牌坊的功能与风韵。也有于仪门后享堂前另设牌坊,这在明代中晚期很普遍。在揭阳,此类堂前牌坊仅剩西门许氏宗祠、东门金马玉堂和下义林氏宗祠三处。有人把它称为“三山门”是不正确的。而在安徽的有些地方,这类牌坊则设于仪门前,并镌以“名宗孝祀”“奕世忠贞”之类的匾额。凡在仪门之后、享堂之前建立牌坊的祠堂,其平面布局就比清代常见的天井丰富了,有了庭(坊前部分)和院(坊后堂前部分)之别。而庭的左右墙壁上通常开有两门,为祭祀时出入通道。目前,揭阳的几处明遗祠堂就还保存这样的格局。

宗祠的寝室用于安放祖先牌位,一般建在高台基上,地面要高出正厅数尺,光线较暗,给人以幽深、神秘、深沉之感。在揭阳诸祠中,这种抬高有所反映而没得到强调,也有人以卷棚(倒盖船)或拜亭的设置以增大幽深神秘感,这倒是江南祠堂不常见的地域特色。

明嘉靖以后,祠堂规制略有放开,至清代雍正后愈是推行“丰俭由人”,所以明建而清修的祠堂,往往就更能体现建祠者的经济能力和审美观念,与《礼记》《家礼》的规定,虽若即若离,但更明显的是渐行渐远了。

新闻推荐

揭阳市场情绪好转 基金密集调仓布局全年

进入2019年以来,市场情绪开始好转。在1月4日强力拉升之后,市场在过去一周再度延续涨势。在业内人士看来,岁尾年初,往往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