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里的文化佳话
惠来县隆江镇孔美村是一处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聚落依龙江河岸北侧,呈复合状分布,建筑为泥瓦木平房结构。
《惠来县志》记载:“宋末,福建莆田武进士唐瑶甫集乡勇兵千余保驾,护送宋帝赵昰西逃。至闻鸡亭,战死于阵。其子唐干臣于元代至元廿三年(1286),率家眷定居闻鸡亭附近的港子美,明代改称孔子美。”历代举人、副贡、例监、廪生、庠生不可胜数,有“中举村”的美誉。
唐干臣,号晋昌,为三世祖,生有三子。清河迁创居溪西镇镇前村;清溪留居孔美村;清涧迁创海丰县可塘镇双桂山。四世祖唐涨,字清河。生湖山、佳景二子,分为伯仲二大房。唐姓族人繁衍至今已历二十余世,孔美村现有祠堂20座。祠堂内的石匾、木匾等叙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文化佳话。
清代雍正九年《惠来县志》卷之十四“人物。乡贤”记载:有宋、明代17位乡贤,其中孔美村先贤、任广东高州府学训导、封川县教谕唐世炫;陕西巩昌府两当县(今甘肃省两当县)知县唐培,被列入惠来县乡贤祠祭祀,邑人称“父子乡贤”。清代乾隆三十五年(1770)恩科举人有唐步瀛、唐昆曜“叔侄同科”;清代唐步瀛、唐元勋父子先后登科得中举人,邑人称“父子举人”的美誉,惠邑传为佳话,对惠来历代文化的深远影响。
“祠堂连栋立,两泮水环村。七举十八秀,仁礼代代传。”这是一首概括孔美村民居格局和历史人文的诗句。孔美村清溪祖祠、辅臣祖祠,为惠来县文物保护单位。清溪祖祠坐东向西,为三间三进,对称布局。始建于明代初期、为纪念孔美四世祖涨公而建。涨公,号清溪居士。公乃孔美村百世不迁之祖。清代乾隆廿八年间重建,后多次修缮。该祠屋顶倾斜度较大,乡人称“崎碌祠”。门匾楷书阳刻字样“清溪祖祠”,落款为“古闽朝彝题”,印章阴文“朝彝之印”、阴文“树德”。两侧小门额有篆书阳刻“桐封起派”“五豸流芳”。门额背刻有楷书“永言孝思,下邽若时题”。印章阴文“若时之印”、阴文“元登”。门联曰“孔子有言称里仁而为美,成王当日剪桐叶以封唐”。门前有威武雄壮的光滑油麻石鼓、典雅美观的浮雕等。
“桐封起派”,源于西周时期周成王年幼,有一天他和弟弟叔虞一起游戏时,将一片梧桐叶剪成玉圭的形状交给了弟弟,戏称用桐叶来分封。几天后,周公请求成王选择吉日封叔虞为诸侯,成王称他开玩笑的。周公道天子无戏言,史官要如实记载它,乐工要唱诵它,士大夫要传扬它。于是,周成王把唐封给了叔虞。叔虞也就被称为唐叔虞。从此,唐侯的裔孙中开始有人以唐为姓。
“五豸流芳”,明代萧良友《龙文鞭影》一书记载:獬豸是一种神兽,据说它见到不正的东西,就要用头上的角去顶,所以御史却戴獬豸冠,象征正直无私。指的是宋代真宗至神宗年间唐垌、唐肃、唐询(唐肃之子)、唐介、唐淑(唐介之子)一家五人相继为御史,称“一门五豸”。“五豸流芳”为唐介裔孙之族望。
该村供奉孔美十三世祖的一是祖祠。祠堂坐东朝西,与传统的潮汕祠堂风格一样,通风透气,体现天地人和的统一思想。享堂上挂“光德堂”牌匾,神位布设较为简单。祠前右侧旧时有旗杆夹,是主人身份的象征。祠对面筑有内外照壁,结构独特,较为罕见。唐兹成 文/摄
新闻推荐
惠城镇开展今冬明春禁毒宣传下基层活动 以点带面引导群众共御毒害
学生们纷纷在宣传横幅上签下自己的姓名,表达坚决与毒品犯罪作斗争的决心。通讯员摄本报讯(记者黄卓奇)近日,惠城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