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五年临摹各地石窟壁画,集中展示中国重彩画探索成果 溯源古代壁画 续写重彩辉煌

南方日报 2018-10-10 06:07

观众在参观林顺文工作室成果展。主办方供图

中国画曾经有过悠久的“丹青岁月”。从魏晋到隋唐,青绿重彩曾在中国美术史留下辉煌的一页。如今,这些印记还保留在山西永乐宫、甘肃敦煌莫高窟、北京法海寺、新疆千佛洞等地,成为中国画现代化变革与创新的宝库。

日前,由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省美术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联合主办的“当代重彩写辉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重彩画高研班林顺文工作室"古代壁画研究"课题成果展”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开幕。展览展出林顺文工作室32位成员近100件作品,均为工作室5年来对各地石窟壁画的临摹与写生成果。展览将持续至10月14日。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李劲堃表示,本次展览既是林顺文的教学研究经历与小结,也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教学研究成果展,“我们透过这些作品将看到当代中国重彩画多元的艺术面貌”。

呈现中国重彩画探索成果

本次展览将林顺文工作室临摹与写生作品分为四个主题,分别是:山西永乐宫壁画临摹、北京法海寺壁画临摹、敦煌莫高窟壁画临摹、新疆千佛洞沿线写生。在山西永乐宫壁画临摹专题部分,20余件作品一墙排开,所有临摹作品都是6尺整大画,大部分取材于三清殿《朝元图》,气势恢弘壮观。

这些作品都是广东岭南美术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林顺文与其工作室近年来对中国重彩画探索的成果。多年来,林顺文专注于传统山水画创作。“然而,我遇到了绘画创作的一个瓶颈:如何实现色彩与笔墨现代化的融合?我不仅要学习现代化的表达方式与艺术语言,也要发扬传统绘画中的精华。”林顺文说。

从这时开始,林顺文有意识地从中国壁画与青绿山水中溯源,开始他的重彩画探索之旅。2012年,林顺文北上中央美院进修,跟随蒋采苹、张世彦等老教授系统学习重彩画。他去年又受聘为清华美院中国重彩画高研班导师,设立中国重彩媒材创作与研修课程。区别于过去常见的工笔重彩,林顺文尝试用重彩写意,以色墨碰撞出自然又抽象的意境,展现与古人山水画不同的视觉效果。

过去5年间,林顺文带领工作室成员先后奔赴山西、四川、西藏、甘肃、新疆、北京等地考察写生,从壁画图形、构图形式、文本内容、色彩等多方面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结束考察写生之后,师生会回到工作室进行集体临摹。林顺文发现,古代壁画的不少技法可以应用到当代绘画教育之中。“我们的书写线条的能力、绘画的整体格局、对传统色彩的应用都得到很大的提升,更深刻认识到"师古人"的真义。”他总结道。

将古琴曲“谱”进画中

刘奎龄、于非闇、陈之佛、张大千等艺术大家,都对重彩画推崇备至,并加以研究创作。敦煌壁画的发现,扩展了人们对中国画传统色彩绘画的认识,也引起远在岭南的画人关注。

生于广东普宁的林顺文,同样被古代壁画庄严肃穆、高贵典雅之美所打动。“岭南画家以温润见长,用色多以水色为主,作品面貌柔美;北方绘画更为大气豪壮,这是地域特色造就的绘画面貌特征,也给现代画家提供丰厚的营养。”他认为,壁画临摹体验独特,它融合各方面的艺术元素,总能为艺术家提供新鲜的绘画体验。

在创作过程中,林顺文除了临摹外,还加上不少个人匠心独运的演绎。莫高窟是我国现存《千手千眼观音经变》图像最丰富、最系统的珍藏地。意临自敦煌莫高窟的《千手千眼观音》,是林顺文本次展览首次展出的作品。林顺文去年从敦煌考察归来,便仔细绘好了白描画稿。画稿闲置将近一年,直到展览前夕方告完成。林顺文本人爱好古琴,还专门为敦煌创作古琴曲。他将古琴曲“谱”进了画中,成为整件作品的背景。

“这些作品体现画家在生活、观念、技术、材料等方面实实在在的探索,特别具有当代性,也很鲜活。”李劲堃表示,本次展览体现写生、创作与画材教学研究并进的特点,为当代绘画教学带来丰富的启发。

南方日报记者杨逸

实习生邵韶通讯员谭艳风

新闻推荐

普宁市生活垃圾处理项目点火启动 为练江流域综合整治重要环保项目之一

南方日报讯(记者/谢庆裕袁佩如达海军见习记者/林捷勇通讯员/高壮波)9月30日上午,普宁市生活垃圾环保处理中心举行点火启动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