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举全市之力投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江海门户 侨乡新篇

南方日报 2021-06-01 07:53

江门是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所在地,是著名的中国侨都。图为仓东村的碉楼群。南方日报记者杨兴乐摄

百年前,第一条中国人自行设计、自行施工、自筹经费建筑的民营铁路新宁铁路建成通车;百年后,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拔地而起。百年前,江门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百年后,江门对外经贸增长迅速,设立中国(江门)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百年前,江门华侨漂洋过海外出谋生;百年后,海内外华侨华人在江门实现创业创新梦。

江接四海,门纳百川。这里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正举全市之力投入大湾区建设,被赋予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的使命。这里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所在地,是著名的中国侨都,是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穿越百年,再看江门,中国侨都,江海门户,正意气风发:“5+N”产业集群加速崛起,创新发展动力澎湃;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加快建设,交通建设多点开花;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建设走向深入……

创新发展动力澎湃

“5+N”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广东奇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敲钟上市,成为注册制实施后江门在创业板上市的第一家公司。而在100公里开外的江门高新区,12万平方米的奇德科技产业园正在加紧建设,未来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产品产能将达6万吨,有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新材料产业聚集地。

企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是江门加速崛起的“5+N”产业集群。作为广东老牌工业城市,江门工业发展基础扎实,拥有2万多家工业企业,但近年来普遍面临较大转型压力。为此,该市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市创新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涌现了不少颇具产业竞争力的企业。

今年1—4月经济运行数据显示,江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8%,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47.8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4.2%,比1—3月加快0.9个百分点。代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3.8%和38.4%,增速高于全市规上工业33个和7.6个百分点。

创新不竭,动力不止。如今,江门已形成了多层次、全链条、广覆盖的创新体系,为江门打造成为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江门国家高新区在全国综合排名实现大幅跃升,高新技术企业存量超1800家,是“十二五”期末的9倍,年均增速居全省第一。

涌动的转型大潮,让侨乡创新经济的内核不断壮大,也推动侨乡加速迈向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释放源源不断的充沛活力。去年,维达纸业(中国)有限公司通过口罩生产线(首期)技改项目,火线投身全国口罩生产“大军”,斥资800万元,新建无菌车间,增设智能生产线和检验仪器,不到一个月,口罩生产车间从图纸走向了现实。技改提速发展,不断展现着江门传统产业的新活力。

交通建设多点开花

融入大湾区“一小时城市圈”

烈日下,中开高速江门段磨刀门西江特大桥建设如火如荼,西侧引桥的桥面已经铺设完毕,宛如一条长龙横卧在半空。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西翼枢纽门户城市,江门近年来打响“交通大会战”,加快建设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该市交通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比“十二五”期间增长了2倍,创下历史新高。

围绕打造珠西综合交通枢纽和粤港澳大湾区西翼枢纽门户城市的目标,江门致力打造内联外通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向北积极拓展通道对接广佛都市圈,向东主动联通珠江口东岸以及深港澳核心区,向西加强与粤西及大西南片区的联通,向南挖掘深水港口优势推动通江达海,加快融入大湾区“一小时城市圈”。

随着各类交通项目加快建设,江门交通建设全面提速。佛开高速联通广佛、广中江高速直通中山,正在建设中的中开高速则连接深中通道……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让江门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强化其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与粤西乃至大西南的枢纽作用。

一系列大交通项目的规划建设,改变了江门区位格局,也释放了江门发展空间,拉动了“1+6园区”和五大万亩园区等经济发展主战场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中心城区产城融合示范区、江门人才岛、银湖湾滨海新区、广海湾片区的规划与建设。

侨乡文化引领潮流

文化支撑推动再出发

近代以来,江门人追随先辈足迹,顺西江出国门,乘舢板游四海,创业他乡情系桑梓,孕育了独一无二的“侨文化”。如今,江门正全力做好“侨”的文章,加快推进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建设。

珍贵的侨乡文化资源被挖掘,侨批档案保护活化进入新阶段。“华侨华人的家国情,让人动容。”著名侨领司徒美堂孙女司徒月桂观展后感触很深。今年4月,江门五邑银信(侨批)专题展首次在北京亮相,并在一天之内两次登上央视新闻节目。

侨都江门正成为弘扬湾区人文精神的精彩舞台、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华侨建筑瑰宝焕发新生,历经沧桑的启明里整饬一新,成为新的文化地标;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活动不间断举行,设立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活动月,推出丰富活动;小冈香等非遗产业通过“线上直播”+“线下实体”走向数字化转型……

文化提升城市气质,融合带来发展合力,江门与海外青年的交流合作更从文化扩展到创业创新。过去一年来,华侨华人创业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推动“侨梦苑”高质量发展,设立江门“侨梦苑”核心区专项资金,支持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在江门“侨梦苑”核心区投资的侨资企业;创新打造华侨华人投资创业发展平台,依托“海创空间”建立侨之家服务平台;支持侨界社团打造“侨之汇”跨境商品体验馆商贸项目。

文化支撑推动侨乡再出发。江门今年将聚力打造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承办好第二届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等,全面促进“侨梦苑”高质量发展,鼓励港澳青年到江门投资创业,吸引爱国侨胞参与江门经济社会建设。

■一线见闻

院士之乡奏响

创业创新主旋律

“江门给了我实现自己愿望的机会。”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余艾冰难掩激动。他有四个愿望,即成为杰出的科学家、教书育人的专家、大学管理者、新型产学研机构的独特企业家。

“现在,我已经实现了前三个愿望,最后一个愿望希望在自己的家乡——江门实现。”在近日举行的江门首届“520”人才节活动中,随着其团队与江门市科技局签约,余艾冰距离实现最后一个愿望更近一步。他希望,在有生之年,将国内外建设新型产学研机构的经验做法带回,为家乡发展作出贡献。根据协议,余艾冰院士及其团队拟在江门人才岛打造一个院士科创小镇,建立流程工业智能化研究院。

流程工业智能化是对实体工业的一种虚拟,可以将实体工业中的各个模块转化成数据整合到一个虚拟的体系中。余艾冰介绍,利用仿真模拟、数学模拟等技术优化工业过程,可以明显减少能耗和物耗,从而实现碳减排。这项技术推广应用,与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息息相关,未来应用与发展空间广阔。

宗师巨匠灿若群星,院士之乡钟灵毓秀。余艾冰的家乡江门,人杰地灵。目前,祖籍或出生于江门的两院(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有34人。五邑籍院士研究的专业领域涵盖人文社科、物理动力、生物化学、医药卫生等,包括被誉为“国宝”的史学大家陈垣,公众耳熟能详的“一门三院士”——梁思成、梁思永和梁思礼,中国近代植物分类学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植物学家陈焕镛,有机化学家黄乃正,水稻遗传育种专家黄耀祥等。

一座城市所拥有的院士数量正是城市实力的体现。为全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江门市委、市政府提出打好“院士牌”,积极主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全省首个袁隆平院士工作站位于江门,打造高标准、高水平的南方超级杂交稻示范基地;江门智能激光清洗研发院士工作站以中国科学院姚建铨院士团队为核心,以产业化为导向,进行激光清洗设备的研发、设计和制造;广东绿润有机固体废弃物处置院士工作站进一步推动江门乃至全国环保装备产业的快速发展;五邑大学依托涂永强院士、陈小明院士、岳建民院士和韩国金南衡院士等高层次人才,建成了院士研发平台和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成为江门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

“十四五”期间,依托院士资源,江门还将强化科技战略支撑,全力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

记者观察

开放包容勇于创新的精神永不过时

位于珠江口西岸,与广佛都市圈、深港澳经济圈两大经济区域距离均在100公里以内,坐拥优越的区位条件,江门参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当其时。

受海洋文明和岭南文化的影响,江门造就了开放包容、勇于创新的文化与精神。这种精神也贯穿于江门经济社会发展当中。人们更加清晰看到,在开放包容、勇于创新的精神引领下,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扎实推进,互联互通格局加速形成,机制规则对接不断深化。数据显示,2020年江门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20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基本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开放包容、勇于创新的精神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过时。岁月为证,这是一种干事创业的勇气,是一种高尚无私的正气,也是一种独到的眼光和魄力。以此为支撑,江门用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对现实和未来。

在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中,惟有奋斗能留下深深的印记。江门千千万万的奋斗者正扬鞭奋蹄,用实干沿着高质量发展之路前进。进入“十四五”,江门更将提升经济质量,夯实全面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实现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社会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南方日报记者戴惠甜郑琦董有逸

新闻推荐

民法典颁布一周年 各地掀起宣传热潮

江门日报讯(记者/林立竣通讯员/孟庆雷)昨日是我国民法典颁布一周年,市普法办、市教育局联合举办江门市“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