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台山里的文化人

宝安日报 2021-05-16 07:19

段作文

男,四川广安人,有中短篇小说散见于《长江文艺》《作品》《四川文学》《草原》《城市文艺》《铁路文艺》《特区文学》《雪莲》等。曾获首届中国工业文学作品大赛三等奖、首届全国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奖、第三届深圳睦邻文学年度大奖、第五届深圳原创网络文学拉力赛佳作奖、第二届海峡两岸短小说大赛提名奖、第一届和第二届“金熊猫杯”网络文学奖提名奖等。广东省作协会员,现居深圳。

我去过两次阳台山,都只到了半山腰。一次是七八年前跟妻子一起来的,因为堵车,到了山脚下天就快黑了,我们走了一小段山路,担心回去又堵车便匆匆下了山。另一次是十七八年前,那时我和作家郭海鸿在同一个杂志社共事,要做一个纪实稿,去阳台山采访五爷(曾五定)一个老乡。那时五爷也写小说,但那只是副业,主业是和妻子在阳台山里养鸡。五爷比我们年长,妻子杀了一只大母鸡。那是一个大热天,山上却格外凉爽,鸡鸭成群,在山里觅食,自由自在。丛林中不时有鸟儿鸣叫,有些世外桃源的感觉。采访结束后不久,我离开了杂志社,与五爷断了联系,若干年后不知在哪个文学活动现场碰到过,问他是不是仍在石岩养鸡,他说早就没有了,石岩是水源保护地,阳台山公园又在扩建,山里已经没人搞养殖了。现在五爷已离开阳台山多年,我仍记得那山谷里的鸟鸣,每次经过龙华或石岩就会望向阳台山,就想着哪一天再去爬爬这座山。

作为宝安目前面积最大的街道,石岩不但山清水秀,更有着动人的红色传奇故事。五一前夕,报社和石岩街道合办一个学习活动,希望我抽空参加,活动结束以后,最好能写写石岩的山水,写写革命年代动人的故事。老实讲,关于阳台山上的烽火岁月,我所知道的,也仅仅来自于报纸介绍,尽管上过几次山,却并未刻意了解探寻,也未增加多少印象。既然有了这么一次学习机会,自然不能错过。上山的日子定在4月16日,周五。为了成行,我特地调了班。巧的是,与我一同前往的还有沙井街道办的同事——摄影家小欧。在饭堂吃早餐时,小欧说他得早点去,因为天气不太好,带上无人机航拍几张,那阳台山实在太漂亮了。

天气确实不太好,活动微信群里提前好几天工作人员就提醒过了,说是要备齐登山用品,要全副武装,山里不仅有蛇,还可能会下雨,而且山路特别难行。在我的印象中,爬阳台山远没有爬凤凰山辛苦,下雨有亭子,下得太大不上山就行了吧,没必要带那么多行李。

午饭后,天气突然好转了,还见到了太阳,加上走得匆忙,我连一把雨伞都没带。

到了山脚下的登山广场,天又阴了下来。到底会不会下雨呢?我抬头看了看天,拿不定主意。同行的队伍中,有人背了包,还准备了登山杖。我觉得有两瓶水就够了,顶多再备点干粮。想想当年,那些革命义士和文化名人,冒着生命危险,面对敌人围追堵截,最后不都活了下来嘛?我们淋淋雨出出汗,说不定更有益健康呢。

据负责带队的王悦说,我们这次的目的地是蕉窝坑,因为行程长,路途艰险,时间有限,须转乘摆渡车至半山腰,然后步行至革命遗址牌匾处,再向蕉窝坑革命遗址进发,最后沿登山道返回山下,所以才建议大家穿长衫、长裤、防滑鞋,戴不遮挡视线的帽子,携带登山杖、手套等。听她这么一讲,两手空空的我心里“咯噔”了一下,要是到了半山腰,真下起大雨,别人都有装备,难道自己一个人打道回府?上车前,我又望了望天,希望别下雨。

在半山腰下车后,天仍阴着,阵阵凉风掠过,走在登山道上,一边欣赏山湖石岩的美景,一边听王悦关于阳台山抗日根据地的介绍。这绵绵阳台山面积达700平方公里,当时是日军在宝安县境的公路交通线和占领区。1940年10月,王作尧率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大队挺进阳台山区,创建了抗日根据地。第五大队仅30多人,却处决了一批罪大恶极的汉奸、特务,得到群众的拥护,很快便组建了有600多人的8个抗日自卫中队,与驻在宝太公路沿线的3000日伪军展开斗争。阳台山游击队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充分利用地形,灵活运用战术,打起了麻雀战,在战斗中不但保存了自己的实力,还干掉了不少敌人,营救了一大批从香港过来的文化名人。而在当时,这些文化名人曾经的藏身地之一,就是我们本次寻访的最终目的地——蕉窝村。

从登山道顶端去到蕉窝村,要穿过密林,而且全是尚未修整的土路,这让我这个从小生活在山里的人也倍感吃力。好在,大家都像当年的革命战友一样,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战友温暖的手。大家互帮互助,无论是坑坑洼洼的芭蕉林,还是藏着“暗箭”的竹林,都摸索着携手前进,绝不让一个人掉队。

就在我们穿过竹林进入芭蕉林时,雨来了。雨势虽然不大,但大家已消耗了太多精力,一些年长者还用上了登山杖。在当年,那些从香港过来的文化名人,他们藏身于此,最大的心愿是活着下山继续革命。而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上山的目标就是抵达当年他们想离开的地方。他们当年活着出去了,为中国革命和文化发展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今天冒雨上山,重走红色印迹,探寻革命遗址,是为了增进对党、对国家的了解。是的,眼下的芭蕉村,芭蕉越发茂盛,那蕉窝坑里早已断了人烟,那些残墙断壁,那些残留的条石柱、屋基石、土砖、青瓦片等,早已被青草长藤覆盖。这满山的蒙蒙烟雨,这些落在芭蕉叶上的雨滴,似乎在倾诉着尘封多年的记忆。

转眼80年过去了,站在蕉窝坑,雨突然停了。我们一边拍照留念,一边听王悦讲解蕉窝坑的历史。如果不是她带队解说,我难以想象,当年何香凝、柳亚子、梁漱溟、茅盾、邹韬奋、胡绳、范长江、夏衍、胡风、金山等文化名人及爱国人士,怎么就那样神奇地从香港隐居到了阳台山山区。这么一想,我觉得我们这些长在红旗下、生活在新时代的普通文艺工作者,倒真有必要来阳台山看看,来蕉窝坑走走。

下山时,又下起雨了。老郭指着远处的一个山窝说:“当年,五爷就是在那里养鸡的。”

我望着山脚下说:“我已经很久没看到五爷写的小说了。”

新闻推荐

得益于“粤菜师傅”工程 他们实现了就业创业梦

开平市举办“粤菜师傅”技能竞赛,以赛促训、以赛促练,夯实技能人才队伍。通过“粤菜师傅”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的那天,胡凌钊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