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域推广“两预两委托”流转模式 抓住土地流转“牛鼻子” 激活“三农”发展内动力

南方日报 2021-05-11 07:47

图为开平市大沙镇蕉园村的丝苗米智慧农场项目。江门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开平塘口镇宅群村在举办粮仓集市活动。江门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开平市大沙河水库边上,绿道蜿蜒,农田连片成垄,春有花海、夏可夜游、秋有稻香……依托“两预两委托”土地流转模式,大塘面村统筹整合了100多亩零散土地,打造农耕文化体验区、乡村市集,引入发展了乡村创客公社、加工体验坊等农业新业态。村集体经济收入由原来每年2万元增长到每年超15万元,曾经贫困落后的革命老区村逐渐焕发生机。

5月8日,广东省农业农村政策与改革工作会议暨农村承包地流转推进会在江门召开,被评为省级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的大塘面村为现场考察示范点之一。

进入改革的深水区,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已经成为新发展阶段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江门抓住土地流转“牛鼻子”,先后出台《江门市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实施意见》《江门市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示范片创建工作方案》,全域推广“两预两委托”流转模式,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农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多变,清除制约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截至目前,江门全市承包地流转面积为136.89万亩,流转率达54.1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另外,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面,江门九成集体经济组织完成经营性资产量化,量化资产总额160.4亿元,全省率先构建市、县、镇三级农村产权流转管理服务平台,创新集体资产网上交易,促进农村“三资”保值增值。

●南方日报记者黄烨倩

整合零散耕地,打造5G智慧农业产业

距离大沙镇墟0.8公里的大沙河水库岸畔,蕉园村约400亩的农田连片开发,打造成为丝苗米智慧农场项目——种上优质丝苗米品种“大沙孔雀湖香米”,推行“互联网+”智慧生产模式,同时配套育苗生产链,构建起育种与科技、生态种植、立体养殖的生态循环农业体系。

大沙镇镇委书记邝卫民介绍,蕉园村通过“两预两委托”土地流转模式,引导农民自愿流转承包地,整合300多户农户零散的耕地资源,同时引入乡贤回乡投资建设丝苗米智慧农场。得益于连片规模经营,该农场引入了水肥一体化智能监控系统,自主研发了智能耕作管理模式,通过5G网络全天候操控水闸,自动远程调节田块水位,同时设置环境监控和自动清淤等智能系统,逐步实现丝苗米种植生长全程监控。

被认定为省级农村土地流转试点以后,开平开始探索“两预两委托”土地流转模式,以破解制约乡村产业发展的土地流转难题。该模式以农村土地预整合、预流转为基础,委托镇或村集体统筹经营、委托第三方统一发包公开招标,推动农业生产适度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实现土地资源增值。例如,在镇村经济较好、土地价格较高的地区,镇村可通过市场化竞争方式,以市场价格把农民手中零散的土地整合起来,再统筹进行招商引资。

“通过土地流转,企业有了发展更多业态的空间,附近村民也得以在项目中实现稳定增收。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村民不再处于传统的割裂状态,而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彼此"抱团"发展,迸发更多的可能性和创造性。”开平市农办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开平还建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两预两委托”流转扶持项目库。

邝卫民补充表示,蕉园村智慧农场项目实施以后,解放了当地农村劳动力,盘活了闲置的土地资源,村民可以安心外出务工,也可以投身参与建设美丽乡村,“项目辐射区内农地租金由亩均250元/年提升至550元/年,另外直接雇佣周边农户60多人,间接带动周边农户就业超200户,农民增收效果显著。”

作为重点水源保护区、生态开发区,大沙镇借助“两预两委托”模式,将“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根据规划,该镇拟统筹流转土地约1300亩,用于建设丝苗米智慧农场与大沙茶生态有机茶园,发展天露贡柑特色产业和完善茶旅融合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打造本土特色农产品高端品牌。

盘活闲置集体资产建设“网红”美丽乡村

近期,鹤山市共和镇来苏村的泊瑞·和安里民宿成为了网红打卡点。该民宿由始建于清末民初的传统老屋改建而成,保留了原始房屋的主体结构,以及青砖墙、阁楼、天窗、彩绘等特色元素,颇具岭南风情。

打造“网红”民宿示范项目的背后,是来苏村稳定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探索乡村文旅与农旅深度融合发展。来苏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钟瑞行介绍,在完成农村集体资产确权的基础上,来苏村以村集体作为法人代表,统筹成立物业公司,整合土地资源、闲置房屋资源,统一进行招投标。另外,结合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下辖的5个自然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分红。

目前,泊瑞·和安里民宿项目共租用开发了14间闲置废旧房屋,约占全村的10%。“一来闲置的旧房屋得以重新装修、开发利用,村民也多了一笔租金收入,村集体经济也因着物业公司增加了公共管理费用的收益。二来,村容村貌变靓变整洁,建设美丽乡村也可以留住"诗与远方"。”钟瑞行说。据了解,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来苏村正计划打造总投资约6亿的“山水人家”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引入更多新业态,激活乡村发展动力。

另外,开平市塘口镇宅群村也正以“两预两委托”土地流转模式为引领,整合土地资源,盘活集体物业资产,发展文创旅游新业态。其中,村内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蒙古包式样”粮仓拟打造为“天下粮仓”展示馆,多层次、多维度展示乡村风貌提升、侨乡民俗文化、华侨历史、农村传统饮食文化等主题,盘活乡村旅游资源,推动集体经济优化升级。

在文旅产业驱动下,宅群经济联合社经营性收入22.82万元,较之往年提高24%。目前,开平市塘口镇共计推动总面积约3500亩的农村承包土地流转,高标准建设美丽乡村、提升人居环境,为预计总投资达39亿的塘口镇“侨乡田园”项目提供有力支撑。

土地盘活了,资本进来了,项目落地了,集体腰包鼓起来了……江门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责任人表示,今年以来,江门紧抓作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项改革省级试点机遇,以提升薄弱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为重点,着力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资源配置、分类施策、资金投入和多元支持等五大机制,探索出土地集约型、产业带动型、股份合作型、乡村旅游型、物业经营型、电商直销型、综合治理型等实践模式,力争到2022年底,全市行政村一级集体经营性年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村集体年总收入逐步达到50万元以上,其中100万元以上的占比80%以上。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旺“一村一品”

开平市慧园生态农场内,一串串沉甸甸的葡萄缀满枝头,部分已经由青转红。农场主李荣欢介绍,这批葡萄预计5月底便可上市,届时前往世界文化遗产自力村碉楼群景点游玩的市民,也可到农场里采摘葡萄,体验农家乐。

现被评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的慧园生态农场是一家主营种植葡萄、草莓、柠檬、水稻,以及销售相关农副产品的综合型农业观光旅游农场,占地面积300多亩,其中水果种植120亩、水稻种植180亩。该农场系通过“两预两委托”流转模式,由强亚村委会整合周边零散田地,依托农村产权流转平台进行整体流转的。

近年来,慧园生态农场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标准化示范园项目建设为引领,推行现代化订单农业,雇用周边农户20多户,建立起“新型经营主体+农户”模式,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年产值超510万元。

江门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深化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工作机制,能够有效地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对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用地需求,大大提高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效率、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和土地的产出效率,同时,也为解决农村土地细碎化问题创造了条件,有效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土地流转“活”,产业发展“旺”。走进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新会区大鳌镇,大大小小的虾塘星罗棋布连缀成一个“对虾王国”,带动超过5000人就业,养虾“养”出一幢幢“虾楼”。

据了解,大鳌镇现有土地流转面积2440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高达92.9%,并衍生出“连锁反应”:全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流转发包年度收入超1.1亿元,各村集体收入基本迈过500万元门槛;形成14家水产养殖合作社,养虾从“看天吃饭”发展为“向科技要产量”。

土地“三权”分置探索充分激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寻求发展的内生动力。根据《江门市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示范片创建工作方案》,未来三年内,江门拟每年安排300万元激励创建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示范片,重点放活土地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与新型经营主体、农业社会化服务等。

新闻推荐

江门“五一”旅游总收入近12亿元

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游人如织图/江门市文广旅体局羊城晚报讯记者陈卓栋,通讯员江宣、谭耀广报道:记者6日从江门市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