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不只发生在夏季,冬季穿得多也会引发 过度保暖,八旬老人“中暑”

江门日报 2021-02-01 07:51

医生在询问老爷爷的病情。

1月4日,本报健康版报道了《6个月大婴儿被捂出病》的新闻,时隔不到1个月,江门市人民医院又接诊到因过度保暖,被裹到“中暑”的老年人。医生提醒,冬天寒冷,人们比较注意避免着凉感冒,“中暑”问题往往被忽略,其实“中暑”不只发生在夏季,冬天由于穿得过多、空气流通性差等问题也会引发“中暑”。

文/图江门日报记者蔡昭璐通讯员曾冬怡

1每年冬季都有人“中暑”

近日,一位80岁的老爷爷在夜里被家人送到江门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一量体温达到38.8℃,并伴有精神差、不想说话、全身乏力、大小便失禁等症状。随后,老爷爷被转到该院神经内科。经过检查,老爷爷被诊断为“中暑”。

在医生与家属交流的过程中得知,老爷爷因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生活不能自理,长期卧床。进入冬天,家属怕老人冷,于是给他盖了几层厚被子,还加了一张电热毯。晚上吃饭时,家人发现老爷爷精神很差,并且出现大小便失禁,这才意识到情况不妙,于是家人赶紧将老爷爷送到医院。

而老爷爷来就医时,身上还穿着2件羽绒服,下身穿着3条棉裤,身上盖着2床被子。层层包裹下,他的体温升得很快,转到神经内科再次测量体温时,已到39℃。其家人说:“最近气温比较低,户外气温更加低,怕他感冒,所以就给他穿多了点。”

“"中暑"分为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三个阶段,当时患者已达到热衰竭阶段,如果发展到热射病阶段就有生命危险了。神经内科主治医师阮炎鹏说,当时立即给老爷爷脱掉多余的衣服、裤子,进行降温,补充水分。

阮炎鹏说,“中暑”不只发生在夏季,冬季“中暑”的患者每年都有,去年接诊了3例,今年(截至目前)已接诊2例。“前段时间,一个老奶奶也是因为过度保暖,导致"中暑"被送到我科。”

2大冬天,为什么会“中暑”?

冬季“中暑”是由于过度保暖或捂热过久而造成的。由于冷会引起感冒,进而可能引发其他很多病症,所以,在冬天,“冻着”总是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而“热着”,却不那么让人介意和警惕。

有些人在寒冷的冬季里,唯恐着凉感冒,白天便裹上大衣、毛毯等,晚上睡觉热水袋、电热毯全都用上。加之冬季房间关门闭窗,室内空气流通不好,使得人如同生活在一个“人造夏季”的环境里,其体温不断上升,觉得不舒服时,人已处于高热之中了。

据介绍,“中暑”达到4个条件即可出现:1、温度在32℃以上;2、湿度大于60%;3、人体产热多,如发热、有甲亢等基础病,干重的体力活等;4、存在散热障碍,如密闭环境、体型比较胖、汗腺功能有障碍等。

阮炎鹏说,老爷爷盖那么多被子还有电热毯,温度已超过32度,再加上他大小便失禁,被窝里湿度大,而且裹得严实,不能自主活动,不宜散热,时间一长,就会导致“中暑”。

阮炎鹏提醒,冬季“中暑”在老年人中比较常见,尤其是长期卧床、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因为家人总是害怕他们冷,于给他们穿得过多、盖得过多。

3如何预防冬季“中暑”?

越是上年纪的人,“中暑”风险就越高。冬天如何防止老人“中暑”?阮炎鹏建议,首先,要保持房屋通风,控制房间的温度和湿度,可以安装温度计和湿度计进行监测;其次,对于长期卧床的老年人,家人不要一味地给他们增添衣物,最好是参照自己的穿衣件数,适当给老人多加一件即可。气温转暖后,也要及时减衣服;再次,要观察老人的体征,时不时量下体温。最后,要及时补充足量的水分。

阮炎鹏说,当老年人,特别是有慢性病的老人出现头晕、心慌、口渴等早期“中暑”症状时,要及时干预,把病人挪到阴凉通风处,躺下休息,不要再活动。同时,适当地解开患者衣服帮助降温,用冰块、湿毛巾在患者的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动脉集中处降温。如果患者意识清醒,要给患者饮用淡盐水,少量多次。一般一次饮用淡盐水200毫升,间隔10分钟再饮。轻症“中暑”患者经上述处置,观察两小时后身体一般能恢复正常。如果两小时后症状仍得不到改善,比如体温仍在38℃以上,出现热痉挛(小腿抽筋)、休克、昏迷等情况,则要立即送医。重症者除上述降温方法外,还可用冰块敷其头部和大腿腹股沟处,用凉水反复擦身,扇风进行降温,同时立即送医院就医。

新闻推荐

江门中石化连续九年开展“情暖驿站”活动

参加活动的铁骑免费加油外还获得中石化送上的防疫大礼包1月28日,2021年“情暖驿站”爱心公益活动在江门龙口...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