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瑶镇七旬老人坚持竹编手艺 细长的竹子在他手中变出各种造型
曾经,竹编制品是人们生活、劳动的必需品,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竹编的生活用品及劳动工具逐渐被新式的塑料、金属制品所取代,传统的竹编制品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而在雅瑶镇古蚕村,今年70岁的胡其昌仍然坚持着传统的竹编手艺,至今已有50多年,在传统手工业逐渐被淘汰的大环境下,老人的坚持显得难能可贵。如今,他更是通过创新方式拓宽竹编制品的销路,为这门老手艺打开了新的发展通道。
自学竹编技艺
摸索出“独门”编织方法
近日,记者走访胡其昌的竹编作坊看到,屋内的每个角落都堆满了细长的竹篾,一旁的空地上还摆放着一些竹架,几只葫芦正挂在竹架上风干。“这里挂着的葫芦都是我精挑细选的好果子,要想做一只好的竹编葫芦,除了对竹篾的切割有较高的要求外,葫芦的形状也要长得好看才行。”胡其昌说道。
据了解,葫芦曾是古蚕村民最喜欢的盛水器具,装在葫芦里的茶水冬暖夏凉、不变味,但是葫芦的外壳比较脆弱,经不起碰撞,村民便利用竹编来保护这些葫芦。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葫芦的实用功能早已被塑料瓶、保温杯等替代,但竹编葫芦因其美观的外形,作为工艺品仍受到人们的追捧与喜爱。
胡其昌还在作坊的后山上种植了竹子和葫芦,以便就地取材。“虽然孩子们也经常在网上买葫芦,让我做竹编,但网上买的葫芦不一定符合我的要求,所以,我干脆自己种上,自给自足了。”胡其昌笑道。
据悉,胡其昌曾是水泥工、木匠,他对制作手工艺品有着浓厚的兴趣。过去,古蚕村的村民都会竹编,他便跟着边看边学,有时还把一些别人不要的旧竹编用品拿回家进行拆解研究,自己学着开篾、穿竹篾、定造型,完成后又拆掉重做,如此反复练习,久而久之,胡其昌便掌握了竹编的规律,并自行摸索出一套编织方法。
胡其昌表示,他制作的竹编制品种类不少,但最擅长、最喜欢的还是制作竹编葫芦。50多年来对自身技艺的不断磨练,也让竹编成为胡其昌的精神寄托。
匠心独运
慢工出细活
采访中,胡其昌到后山砍了几根新鲜的竹子。“难得有人来听我讲竹编手艺的事情,我来露两手吧。”说完,胡其昌便饶有兴致地拿出刀具进行开篾,只见他对着竹子端详了一番,随后对准竹筒的中央竖劈,让刀身恰到好处地嵌在了竹筒口的中间,再利用巧力慢慢地让刀片在竹筒上“滑动”,不一会儿,细长的竹筒便被均匀地对半分开了。
“开篾所需时间和编织的时间几乎相同,做好开篾工作,基本大半天就过去了。”胡其昌告诉记者,开篾要趁竹子新鲜的时候进行,且每做一只竹编葫芦要用到的竹篾数量还要根据葫芦的尺寸来确定,中等尺寸的葫芦要用25根竹篾,稍微大一些的葫芦则要用到27根竹篾,更大的就需要35根,使用的竹篾数量还必须是单数,否则成品不美观。
此外,竹篾的粗细也会影响制作时间和成品外观。胡其昌表示,用粗的竹篾,制作时间短,但不美观,而细的竹篾则耗时较长,但更美观。而最受顾客喜爱的袖珍竹编葫芦所用到的竹篾则需要切割得像线一样细,其制作最耗时了。
胡其昌还强调,开篾时切忌急躁,否则竹篾不够均匀,会导致制作时的难度增大,做出来的成品也不美观。开篾后还需要将竹篾的竹心去掉,这样才能保证竹篾可以自由弯曲,方便穿引。“去心”的步骤同样需要慢工出细活,如果把竹篾弄坏了,不仅浪费材料,还要重开一条新的竹子来补充,使制作成本增加。待开篾工序完成,给竹篾和葫芦上好颜色后,接下来便要着手编织葫芦“身子”了。
胡其昌拿出以前做的半成品竹编葫芦向记者展示,他告诉记者,每一只竹编葫芦的制作都需要花费不少功夫,制作过程还有许多讲究。
据了解,一只竹编葫芦需要做出两个底架,首先要编织好包裹着葫芦本体的部分,围绕葫芦的瓶颈做好竹编的“肩部”,此时还需要注意“肩部”要与葫芦的底部平行,若“肩部”歪斜,便会导致竹编葫芦不美观。
接下来,要顺着“身子”将竹篾延伸到瓶底,把篾条通过穿引编织出底部,这时每一条竹篾都必须准确穿引,穿错一根竹篾便容易产生空隙,导致竹编的保护效果不佳。待里面一层固定好葫芦后,再按照同样的方法和要求编织一层“外衣”,进一步包裹里面的竹编,最后挂上“中国结”等装饰,一只完整的竹编葫芦便大功告成了。
胡其昌坐在木椅上,用两腿夹着竹编葫芦的顶部,两手各持一根竹篾,默默地念着穿引的次数,找准了位置用力地将两条竹篾交错穿插并按住固定,伴随着竹篾拼接的声音,胡其昌的身体像是在跟着打节拍一样,有节奏地轻轻晃动着。
“以前做好一只中等尺寸的竹编葫芦只需要1天,尺寸较大的则需要2天才能完成,最难的要数袖珍竹编葫芦,不仅要保证竹篾足够细长,还需要准确地穿引篾条,如今我年纪大了,眼神不好,花费的时间也比以前多了。”胡其昌笑道。
此外,胡其昌在制作竹编葫芦时,还会让家人在网上找一些参考图片,并设计出不同的花纹,让他的竹编葫芦看起来更吸引人。如今,在古蚕村里仍有不少村民特意找胡其昌制作竹编葫芦。胡其昌表示,制作竹编葫芦是他平时的休闲娱乐项目,竹子为他的人生带来了不少乐趣。
“线上+线下”
拓宽销路订单增多
胡其昌的女儿阿群告诉记者,为了支持父亲坚持传统手艺,她在5年前便帮父亲把竹编葫芦的推广信息上传到微信朋友圈及鹤山本地的推广平台,但宣传效果并不理想。
2019年,阿群开通了“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账号,为父亲拍摄短视频宣传竹编葫芦,因此,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咨询,逐步拓宽了竹编葫芦的销路。
“当初有的顾客专门来到作坊,对父亲的葫芦赞不绝口,他们一传十、十传百,帮我们宣传。”阿群说。此外,今年4月,胡其昌的竹编葫芦还吸引了媒体报道,提高了知名度,进一步拓宽了销路。
胡其昌表示,越来越多顾客专程来到作坊里挑选葫芦。如今,胡其昌的顾客遍布五湖四海,还有顾客从北京慕名而来。
“订单比以前增加了不少,都排到明年了,只是我年纪大了,订单太多,有点忙不过来。”胡其昌笑道。
此外,胡其昌还在朋友和家人的帮助下,通过互联网了解市场需求,并以此为依据,改进自己的编织方法。据悉,不同尺寸的竹编葫芦价格不同,其中最受顾客欢迎的袖珍款,可以卖140元,而较大的竹编葫芦则可以卖160元。
坚持传统手艺
老人想收“关门弟子”
如今胡其昌竹编葫芦的订单增多,但由于手工制作耗时,导致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当记者问及是否会采用机器来提高产量时,胡其昌表示拒绝。在胡其昌看来,机器无法代替传统手艺,他表示,将继续坚持通过传统手艺来制作竹编葫芦。
胡其昌告诉记者,曾经有一对夫妇来到他的作坊里学习竹编技艺,但在教他们开篾时,繁杂的工序让他们无从下手,他们便买来一台看似先进的开篾机器,但机器开出来的竹篾厚度不均匀,粗细不一,效果不理想,还浪费了材料,最后那台机器也闲置了。
据了解,过去古蚕村里家家户户都会竹编技艺,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竹编制作耗时长、收益低,收入没有保障等问题,让年轻人不愿意花时间去学习,如今村里很多人都已经放弃了这门手艺。
“如今,年轻人肯去学习竹编手艺是非常难得的。”胡其昌表示,自己最开心的事情便是那对夫妇来到作坊学习竹编手艺,尽管他们的技术还没学到家,但总算也学到了一些基本功。此外,胡其昌也期待着能有更多的学徒前来作坊中学习手艺。
胡其昌说:“以前制作竹编葫芦主要是自娱自乐和帮朋友代工,没有过多考虑其经济效益,比起拓宽销路,我更希望可以通过媒体的宣传,找到一个"关门弟子"传承这门手艺。”胡其昌表示,如今竹编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家人的支持也让他更加热爱这门手艺。“做到眼睛看不清楚为止吧,如今坚持这门手艺还能让我在平时休闲时多动动脑筋、锻炼一下身体呢。”胡其昌笑道。
文/图见习记者/张舜同(署名除外)
新闻推荐
鹤山市人社系统四个维度推进扫黑除恶 全面排查整治 大力化解劳资纠纷
鹤山市人社局把宣传发动群众贯穿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过程,持续营造强大舆论声势。自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鹤山市人力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