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江门日报 2020-12-23 08:17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有待我们去进一步积累、探索和创新。——开平市三埠街道办事处新安小学张翠瑶

古人写文章、评文章讲究“文以载道”,要求文道统一,说明中国历史上语文教育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素质教育,德育为首;教育创新,德育为先。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品德,使学生树立法纪观念,养成文明习惯,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是学校各学科教学的共同任务,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

创设情境,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渗透在语言文字教学过程中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爱国、爱民的英雄人物形象,以及许多革命先烈、革命领袖人物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动人故事,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诗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如《狼牙山五壮士》《小英雄雨来》《丰碑》《再见了,亲人》……学习这些课文时,教师应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等语句,让学生细心品词赏句,用心灵感悟英雄人物的爱国激情和高尚的爱国情操,在故事情节中升华他们的爱国情感。

此外,语文教材中还描写了不少历史人物中的爱国志士,他们身上凝聚着深厚的爱国之情、至死不渝的报国之志,这些人物身上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不朽的。学习这些课文时,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加上教师点拨,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人物高尚情操,从中吸取力量,受到感染。

语文教材中也有许多描写祖国山水、名胜古迹的文章,他们优美动人的语言似甘醇的美酒沁人心脾。如“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桂林山水》;四季如画的《美丽的小兴安岭》;兴国安邦的《林海》。这些文章里的德育因素,可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其爱国激情。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反复朗读,创设情境拨动学生心弦,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潜移默化,让学生多读多背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有时往往是深藏不露的,如果不深入领悟,对蕴含深意的理解是不全面的,对学生的德育渗透也是肤浅的。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这方面,我不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说教,而是注重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诸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式的美好祝愿,“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执着精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洒脱自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超脱豁达,岂三言两语说得明了?又怎能使学生一下子尽得神韵?只有让学生多读多背,将一些精华句子当作自己行动的座右铭,让一些发人深省的名句涤荡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遨游书海,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书,是人类摆脱愚昧,步入文明的媒体,是千年人类文化的积淀,是生命之曲、自然的华章。为了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主体验,在实践中,我摒弃了传统作业的格式,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形式设计自己的读书笔记,并依照文章提供的内容绘图。我挑选优秀的作业在班中展示,这做法激起了学生想当“将军”的意识,争相阅读取经的同学越来越多。作业中有小桥流水人家,有春花秋月……批改这项作业也成了我的一种享受,这更让我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内外的阅读中,学习和吸取人类文化的精髓,学习现代文明社会的精华。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语文学习中受到人文思想教育,受到熏陶和感染,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及语文素质。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它不比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它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的,要看教师如何去发现、挖掘、利用。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有待我们去进一步积累、探索和创新。

新闻推荐

副市长出庭应诉 助推法治政府建设

江门日报讯(记者/林立竣通讯员/孟庆雷)昨日,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庭审开平市某村诉江门市人民政府行政复议受理纠纷一案,副市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