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江区348个自然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 全力以赴做好生态“加法”污染“减法”
“池塘臭味没了,水质明显改善,生活更有盼头了!”最近,蓬江区棠下镇仁厚村村民岑景林总是满脸带笑。好心情源于他家鱼塘的水质明显改善。“预计今年的收成将比原来多50%—60%吧。”他高兴地说。
得益于该村真空负压及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仁厚村水环境及村民的生活品质都有显著变化。
实际上,不仅是仁厚村,去年以来,蓬江区以黑臭水体整治为契机,扎实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通过科学制定治理模式,坚持工程手段与管理手段并举等一系列举措,高位推进全区348个自然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打通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后一公里”。生态做“加法”,污染做“减法”。截至目前,蓬江区已实现348个自然村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基本达到100%。
文/罗霈图/罗霈刘琼
重回清澈
废水“过滤”清水进河
近日,笔者走进棠下石头村时,卢伯正与一众村民坐在村口聊天。谈起村内的变化,他感叹道:“如今明沟变暗渠,村里再也不臭了。地面经过平整,停车位划好,村子的变化让人更舒服了。”
据了解,棠下镇石头村位于天沙河西边,地势高度多变,水系复杂。多年来,村民依水而居,以农业、养殖业发展为主,生活污水直排水体,水体一度不堪重负。
去年,蓬江区城管局根据《江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实施方案(2019年—2022年)》,率先对133个自然村启动生活污水处理工程,采用截污、排污,修建污水管道、引流等方式,推进污水处理,消除黑臭现象。“石头村共分为两期实施,一期我们优先对主河流周边、对水体影响较大的自然村进行整治,成效明显,得到了许多村民群众的认可与支持。今年,二期污水工程在全村全面铺开,村民更加积极配合。”蓬江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负责人说。
在杜阮中和村,棠下仁厚村、横江村、五洞村、河山村等地,笔者能看到正在使用或基本建成的小型污水处理站。据了解,这些小型处理站负责处理周边村民的生活污水。“设置处理站,能有效缩短污水运送距离,在降低成本的同时,防止污水外流。”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说。
控源截污核心在管网,关键在排口。结合蓬江区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一期和二期项目的实施,全区累计排查检测管道420公里,改造城镇老旧污水管网28公里,新增污水管网410公里,进一步提高了污水收集能力。
为提升污水处理运营效能,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配合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对棠下、杜阮、潮连污水处理厂实施扩建以及对丰乐污水处理厂实行提标改造,全区污水处理规模从14.5万吨/日提升至21万吨/日,出水均达到一级A标准。
多种模式
“一河一策”告别黑臭
“处理站的选址综合考虑了居民聚集程度、地形地貌、建设成本等多个因素,力求用最低的投入达到污水排放的标准要求。”蓬江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说。
以棠下仁厚村为例,村内池塘分布密集,村屋多依水而建,地质不稳固,制约了污水管网的大面积铺设。“常规方法不可行,于是我们联合施工单位、属地等多次实地勘测、设计并确定方案、模拟作业,最后决定以安装真空负压装置来解决仁厚村内334户居民楼的污水排放难题,再通过MBR一体化处理设备净化污水,直到水体达到排放标准后,再重回河涌。”蓬江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说。
“污水治理工程开始建设前,村民就很期待。在建设过程中,村民也十分关注,提建议、提看法,希望污水问题尽快得到解决。”据仁厚村党支部书记莫瑞勤介绍,该村新建管网14.5km(含挂管接户管),收集器334个,真空泵机组4套,一体化MBR处理设备1套,已于今年11月投入运行。目前,生活污水经过污水处理设备收集并净化后,水质基本消除黑臭,水质逐渐恢复清澈。
“消除黑臭,构建美丽乡村”是城管治水人的目标。按照“一河一策”的方针,从去年开始,整个蓬江区都在积极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为推动该项工作高效进行,蓬江区城管局根据《江门三区一市城乡污水专项规划》与各村(社区)特点,量体裁衣,有针对性地制定治水方案(2016—2035)。采用先集中整治、再分散处理的方式,对全区348个自然村的污水处理工作逐项攻破。
“大部分村采用分流制或截流式合流制。其中,对于聚集程度高、地形地貌较为简单的村庄,我们会将每家每户的生活污水经过管道排到截污井,再输送到市政污水主管或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净化。而对于较偏远的村庄,我们就推行分流制,分别收集、输送污水,并通过另建污水处理厂,满足村内的污水排放。”目前,蓬江区348个自然村已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直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切实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新闻推荐
江门日报讯(记者/毕松杰通讯员/马启锋)近日,在广东省渔政总队江门支队执法人员、蓬江区人民检察院执法人员、江门市渔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