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西高技能人才摇篮”的战略布局 新会区创建全省首家县(区)级技师学院、着力打造“1+3”职业教育体系的背后
位于新会区崖门镇的银湖湾滨海新区,南临一望无垠的黄茅海,目前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未来,一座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化滨海新城将在此崛起。
“可以说,这是我们建村630年来的最好机遇!”谈到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江门校区落户崖门镇水背村,该村党支部书记黄钦池激动地说。
拥有人才,就是拥有希望。黄钦池的憧憬和期盼,不仅是基层乡村振兴的迫切需求,更是江门全面融入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然而,纵观江门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目前仍然存在资源较为分散、同质化较严重、办学特色不足等问题。
谋定而后动,新会率先布局。瞄准“珠西高技能人才摇篮”既定目标,该区针对缺乏职业技能人才这一痛点,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加快推动资源整合,大力引进民办高职院校,全区职业教育版图和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和提质,为地方产业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新会技师学院正式揭牌,成为广东省首家县(区)级技师学院;投资72亿元的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江门校区)项目在崖门镇银湖湾正式动工;位于崖门镇水背村的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江门校区一期预计明年9月招生;位于睦洲镇的广东南方职业学院计划5年内升格为应用型普通全日制本科院校……近一年多以来,新会职业教育发展取得突破性成果,“1+3”职业教育平台正加速形成。
以银洲湖产业带为主轴,一个沿江临港现代产业集群和现代化工业园区已经崛起。据初步统计,新会区“1+3”职业教育平台将为全市培养各类技能型高级人才超5万人。这些源源不断的“蓝领精英”,将为江门市全面融入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技工之困
“黄埔军校”的供需两难
大而不强、多而不精,是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后出现的新问题。
“江门工业基础好,职业教育水平也一直走在全省前列,可以称得上是广东职业教育的"黄埔军校"。”在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蔡勇看来,江门职业教育基础好,但是目前还存在资源分布较分散、学科同质化程度较高、办学特色不足等问题。
而江门其他兄弟城市对职业教育的规划和建设早已开始。清远市重点打造广东省职业教育城,预计到2021年将拥有13所高等职业院校和本科院校,在校生规模也将增至约12万人。佛山、珠海、湛江等地也都倾斜重点资源,打造职业教育的集聚地。
“资源不能得到有效整合,就形成不了办学集聚效应,这是目前江门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蔡勇说。
江门的职业教育之困,还体现在市场的供需矛盾中。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今年8月公布的《江门市急需紧缺技能人才及国际认证职业(工种)目录》显示,江门市现行紧缺技能人才职业(工种)包括消防设施操作员、焊工、机械设备修理人员、通用工程机械操作人员、电子元件制造人员、汽车摩托车修理技术服务人员、生活照料服务人员、机械冷加工人员等,共48项。
作为校方,新会技师学院院长胡利平有点着急。“很多学生还没毕业就工作,导致现在江门的技工学校生源短缺。因为社会普遍认为技工的社会地位较低。”他说。
作为用工方,同样也有难言之隐。中车广东轨道交通车辆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尹志春坦言:“我们每年都会在五邑大学和新会技师学院招收一批技术工人,但数量较少,我们还得在周边城市乃至全国范围内招工。”
蔡勇认为,清远、珠海、湛江等地的职业教育,在办学时并不“各自为政”,而是走一条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道路,真正形成了职业教育的集聚效应,这一点值得江门借鉴。
新会突围
全省首家县(区)级技师学院诞生
今年以来,在职业教育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胡利平敏锐地感觉到,江门技工学校的“春天”来了。他难掩兴奋,决心要“放开手脚大胆干”。
胡利平的这份兴奋感,源于新会区对于技工教育重视程度的与日俱增。近年来,新会区大力推进“技工教育大发展”行动,对标高等职业院校设置标准,以打造珠三角西部高端产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为目标,建设“珠西高技能人才摇篮”。
2018年4月,新会将冈州职业技术学校与新会高级技工学校进行整合,创建新会技师学院;2019年12月,新会技师学院正式获省政府批复同意,并于今年9月正式揭牌,成为广东省首家县(区)级技师学院。
新会区敢于在全省率先喝下职业教育改革的“头啖汤”,正是为了解决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突出问题。
以陈皮为媒,擦亮粤菜招牌,启航葵乡乡村振兴之路;以技能为源,打造人才高地,推进新会高质量发展;以服务为本,破解家政难题,精准开展扶贫协作……新会区人社局围绕本地特色,同步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大工程,重新整合的新会技师学院在其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
“学院的专业设置与新会本地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本地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校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胡利平介绍说,新会技师学院除设置机械、模具、汽车维修、电子商务等传统技能专业外,还设立了结合葵艺、古典家具等本地元素的37个特色专业。去年,新会技师学院先后组织师生参加国家、省、市技能竞赛项目22个,荣获国家级特等奖4项、一等奖4项,获得省级一等奖16项。
高技能人才是否合格?市场说了算。
近年来,新会技师学院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和新型学徒制度,提升教学质量。该校先后与新会经济开发区、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新会江裕科技园、新会三大万亩园区以及中车、广东海信、ABB等园区、企业开展合作,覆盖该校所有专业,助力新会有关产业发展的同时,借助企业的力量,确保办学质量稳步提高。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钱杰润指出,随着“双区”建设的深入推进,江门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企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新会技师学院要坚持发挥职业教育的人才蓄水池作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打造江门职业教育的先进样板。
体系发力
打造“1+3”新会特色职业教育平台
新会既是江门市的工业重地,也是“用人大户”,新会技师学院一所学校的生源,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针对这一痛点,新会区于2019年提出,要着力打造“1+3”职业教育平台,推进广东南方职业技术学院睦洲校区项目的同时,力争再引进两所民办高等院校,为地方产业发展培育各类人才。
“1”,即公办性质的新会技师学院;“3”,即广东南方职业技术学院睦洲校区、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江门校区、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江门校区)三所位于乡镇的民办院校,未来预计提供学位超5万个。
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江门校区的规划方案显示,项目将建设教学楼、学生宿舍、职工宿舍、食堂、图书馆、实验实习楼、会议中心、公交首末站等,建成后,可以提供31000个学位和1500个教职工岗位。
今年8月27日,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江门校区)举行动工仪式。该项目总投资72亿元,招生规模约1.4万人,首期建筑面积约58万平方米,预计明年9月正式开学。届时,该校将与江门市政府、五邑大学合作共建江门市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研究院和广东华立海洋工程学院,为地方输送大量训练有素的高技能人才。
位于睦洲镇的广东南方职业学院睦洲校区总投资12亿元,目前正全力以赴推进各项工程建设,计划5年内升格为应用型普通全日制本科院校,届时可实现全日制本科在校生规模16000人,每年培养工业机器人、通讯工程等工、经、管、文学科人才4000人。
依托“1+3”职业教育平台,新会将更好地为新会区、江门市乃至大湾区的企业输送高质量专业技术人才,助力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工业立区”“工业立市”的目标。
“江门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一极,新会要跻身千亿GDP强区,必须发展高附加值产业,使这里的产业成为大湾区的重要支撑。新会有非常好的产业基础和园区平台,优质的项目来了,有没有人才保障是企业和产业能否做大做强的关键。”蔡勇分析道。
瞄准未来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职教城
今年,《江门市“广东技工”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实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底,全市计划新增技能人才3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万人,实现高技能人才总量达15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32%以上。数据显示,目前,新会区技能人才队伍总量已突破7.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58万人。
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开通后带来的新机遇,加速新产业、新基建、新市场等新型业态的涌现,传统产业升级加快,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
新会区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提出,要对标省“双十”产业集群,努力实现大健康、新材料、先进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十四五”时期总产值超千亿元。同时,银洲湖产业带要力争在全省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占据一席之地;三大万亩园区要努力成为大广海湾区乃至全省沿海经济带建设的中坚力量。
广东省华立技师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黄华表示,银湖湾滨海新区定位为内地与港澳融合发展示范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高水平区域协同发展新样本、江门高质量滨海产业集聚区,这与该校的需求非常吻合,“我们的学生以工科为主,这里的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为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广阔的舞台”。
高职院校的落户,解决的不仅仅是工业发展的问题,对于乡村振兴同样也产生了重要作用。“未来,水背村将配合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江门校区的建设,在一、二、三产业上全面开展升级改造,配合人居环境整治,让村容村貌实现大提升。同时,积极吸引民宿进驻,配合商业发展,为入读的学生提供便利。”黄钦池对水背村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新会区要着眼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职教城,走出一条具有新会特色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蔡勇建议,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要推动学科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融合,要加大对特色学校、专业的资源倾斜。“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打通学校与企业的对接渠道,解决职业教育"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如开展订单式培养、推广"双师"模式等,这一点上,新会可以好好探索。”他补充道。
★记者手记
迈向千亿强区的“底气”
在新一轮的城市竞合中,“人”,无疑是最大的“底气”。一方面,城市对高层次人才的“争夺之战”愈演愈烈;另一方面,不少企业都遭遇“用工荒”。
制造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千千万万的产业工人,是制造业能否实现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保障。基于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扎实的工业基础,新会无疑是江门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其提出的“率先跻身千亿GDP强区行列”目标,背后反映的是政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在招才引智方面,新会这几年下了狠功夫。对标佛山顺德等先进地区,新会以最高1600万元的扶持力度,成功引进一批中科院院士、科技部专家。更令人期待的是,新会区不仅盯准“顶天立地”的高层次人才,也注重培育“铺天盖地”的技术工人,率先在全市创建具有新会特色的“1+3”职教平台,背后的含义不言而喻。
一是施政者的决心。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全面融合发展和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的开通,新会区站在了迎接大机遇、大发展的最佳风口。以银洲湖产业带为主轴,坐拥三大万亩园区,打造千亿级产值的三大主导产业,新会一切发展目标的实现,都必须依托源源不断的人才,特别是成千上万的产业工人。他们,才是未来“新会制造”高质量发展的主心骨。
二是教育者的专心。只有2000多名学生的澳门旅游学院,其旅游专业在全球排名前三,靠的就是专注。如何立足新会特色、结合新会产业做好职业教育,是一门大学问。在这一点上,新会技师学院很“接地气”,该校结合“粤菜师傅”工程的实施,重点在学校开展新会陈皮风味菜培训。
三是投资者的信心。跳出新会看新会,银洲湖产业带串联起了一个国家级的大广海湾经济区、江门三大万亩园区、珠西枢纽新城和银湖湾滨海新区,这里不仅是江门经济的增长极,更是整个湾区投资的创富地。3所民办高职院校的落子,不仅能解决“人”的问题,还升级整个区域的产业布局和乡村振兴水平。
迈向千亿强区,新会需要“人”的底气。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竞赛,也是一张久久为功的蓝图。叶田
新闻推荐
中科健康创新生物产业园项目 一期封顶 打造新型 创新生物产业链条
江门日报讯(记者/林润开)12月8日,由中国防痨协会和新会区政府主办的2020年生物产业协同创新与产业集群发展促进大会召开。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