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积极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与产业高质量发展 拉近古今距离 焕发时代光彩

南方日报 2020-12-03 08:50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中医师正在为病人使用浮针疗法。南方日报记者杨兴乐摄

江门市建立新会陈皮研究院实验室。江门市五邑中医院供图

一片小小的新会陈皮,见证着江门中医药发展的“古”与“今”。600多年前,新会地区专门种柑取皮,陈皮是化痰止咳的地道药材,也是传统独特的调味佳品;600多年后,江门成立了新会陈皮研究院,多学科共同协作建立开放平台模式,与澳门科技大学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开展“新会陈皮道地性研究”工作。

在江门,中医药文化数百年薪火相传。这里既孕育了众多名中医,也诞生了不少人们耳熟能详的知名药品,推动中医药文化走进百姓生活。如今,依托深厚历史底蕴,在传承中实现高质量创新发展,成为江门中医药事业与产业发展必须作答的新命题。

江门市委书记林应武表示,走好新时代江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之路要突出重点、突出特色,聚焦主责主业,增强中医药服务体系支撑力;聚焦人才培养,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中医药人才队伍;聚焦产业发展,做大做强特色中药大健康全产业链;聚焦传承创新,推动中医药文化保护与传承;聚焦业态融合,增强中医医养结合品牌影响力;聚焦文化交流,构建中医药对外交流重要窗口。

江门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毅表示,要发挥江门的特色优势,以建设中医药强市为抓手,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做强优势专科,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促进中医药文化交流,大力推进全市中医药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张泳渝戴惠甜

累积深厚底蕴

中医药文化渗入骨髓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行动中,江门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新会陈皮被纳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中,引发普遍关注。不只是新冠肺炎疫情,江门中医药在历史上也屡立功劳。直至今天,很多江门中医药人创办的老品牌依然畅销不衰。

江门中医药何以为盛?传承精华,中医药发展才能源远流长。近年来,江门大力挖掘五邑中医药历史文化,挖掘江门名中医、名产品背后的故事,推动中医药文化走进百姓生活,让传统中医药文化焕发新的光彩。

源远流长

中医药文化成为五邑特色文化

我国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及深厚底蕴。在江门,中医药文化也有着数百年薪火相传。

自形成圩集以来,江门群众防病治病,大多依靠中医中药,中医在早期均为个人执业或药店坐堂。《江门卫生志》记载,1888年,就开始有商人捐资在太平路开设明善堂诊所,成立董事会,聘请中医坐堂,赠医施药。

江门的医院建设得到了旅港乡亲的支持。1928年旅港乡亲捐资筹建四邑明善医院于竹排头街,设门诊部、住院部和中药房,有病床20余张,另有单人病房8间,收危重病人。当时内科老中医李灼庭,带徒林觉修、朱慎修;外科由许英麟、李凤墀担任;后来李聪、钟英俭等亦到院义诊。

在社会动荡、战火纷飞的年代,江门中医药人依旧初心不忘兴医馆、育人才,为推动江门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938年,江门组成抗日国医救护团,开展救护工作。1939年2月,日军在北街猪头山登陆直扑江门市区时,李凤墀医生参加救护,遭日军开枪扫射,英勇牺牲。

江门市中医院为广东省最早成立的中医院之一。1948年11月新会县国医馆成立于江门,广东省国医馆委任黄子瞻为馆长,同年12月新会中医公会亦在江门成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江门共有中医97人。自1952年至1957年,许锦培、钟耀奎、温玉良、黄光演、黄岳镛、梁振康、李铣如、余子森、王河潮、陈保黎等人分别成立中医联合诊所11间。1958年5月各联合诊所合并成立江门市中医院(院址永利街5号)。

除了中医诊所,长期以来,五邑地区群众煲药汤的中医药氛围浓厚,由中医引入的养生文化也早已融入人们的日常膳食里。比如,从春天祛湿除热的冬瓜陈皮薏仁瘦肉汤,夏天清热解毒的鸡骨草陈皮赤小豆猪横脷汤,到秋季清肝润肺的雪梨陈皮猪肺汤,再到冬季滋养补气的陈皮红枣鸡汤,当地人都会把当地特色药食同源食材广泛搭配于四季不同的汤品之中。

星光璀璨

江门名老中医推动我国中医药发展

江门,是中医药发展的一块宝地,这里人杰地灵、底蕴深厚,诞生了不少名老中医,在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广东四大名医之一的陈伯坛,南京国医馆名誉理事、广东中医专科学校教授卢朋著,首届国医大师、被誉为广东人的“宝贝”邓铁涛,岭南中医伤寒四大家之一的易巨荪等著名中医学者都诞生于此。

江门名老中医的满腹医术与一腔仁心,至今仍是表率。走进江海区陈伯坛实验学校,陈伯坛的雕像静静矗立。陈伯坛是近代岭南伤寒派最具声望的大师,与赵鹤琴、黎庇留、陈月樵并称为“广东四大名医”。陈伯坛行医时坚持“富者多取而不伤,贫者减免而受惠”的宗旨,门诊只收诊金二毫钱。每日求诊者逾百人,他不辞辛劳,全心全意为病人看诊,不论贫富都一视同仁。

《新会县志》记载,曾有一个友人,筹办药局,欲借“陈伯坛”的大名,以招徕生意,愿给陈伯坛一份红股,并送其一辆小车。但陈伯坛果断拒绝,他说:“我行医以济世救人为宗旨,拿我当招牌做生意万万使不得。”

上世纪80年代,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每况愈下。社会氛围影响了个人的职业选择。当时,为推动中医药生存发展,让中医发扬光大,江门名老中医做了不少努力。全国首届国医大师邓铁涛出生于广东开平的中医家庭,他曾多次上书中央,捍卫中医药生存发展。

邓铁涛奋笔疾书向中央反映情况:“如果再不花力气去抢救中医学,等现在的老中医都老去,再去发掘就迟了。发展传统医药已明文写入宪法,但我们失去的时间太多了,必须采取果断的措施,使之早日复兴。”这封信迅速得到了批示。1986年12月,国务院会议经过讨论,同意并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8年,全国刮起一股“西医院校合并中医院校”的风潮。邓铁涛再次联合其他中医老专家一起上书,中西医院校合并风紧急“刹车”。

薪火相传

知名品牌与非遗守护百姓安康

江门名医众多,加上江门所处的地理因素、商业因素,因此这里也诞生了不少人们耳熟能详的知名药品。如今,这些老品牌仍在为群众健康护航。

风行世界各国的跌打止痛药黄道益活络油,是江门台山人黄道益在1968年研制的,专治跌打肿痛、腰酸背痛、舒筋活络;止咳宝片,原名“刘得之救命止咳宝”,是台山企业特一药业的核心产品,其秘方入选第一批岭南中药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王老吉凉茶由鹤山桃源镇钱塘人王泽邦创制;蜜炼川贝枇杷膏具有清热润肺、止咳平喘、理气化痰之功效,其品牌由开平人潘百世、潘应世兄弟共同创立;新会陈皮被纳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中;恩平簕菜有解毒之功效。

中医药的蓬勃发展,无形中也促进了江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目前,江门有不少与中医药相关,与人们健康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蓬江余氏针刺三法针灸理法体系是以江门市名中医余伯亮为代表,一脉经数代传承、完善的针灸学术经验与实践体系,已被列为蓬江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台山马氏中医推拿按摩历代相传,其传承人熟练掌握各种按摩手法治疗脊柱方面的疾病。

除了中医药老品牌和非遗,当今,江门也在大力发展中草药种植产业,守护群众健康的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数据显示,新会区的新会柑种植面积约10万亩,陈皮产业产值达85亿元。台山南药种植面积达3.2万亩,其中牛大力种植面积达5700多亩,年产值达到7100万元。下一步,江门还将把中医药产业链做大做全,特别要聚焦陈皮产业等,做好衍生产品产业配套支持。

创新驱动发展

中医药用起来活起来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中,江门市五邑中医院作为全省唯一一家收治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打出了具有江门特色的中西医结合救治“组合拳”。作为江门市中医药建设的龙头,该院的创新发展也从侧面体现了江门市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之路。

2006年,该院成立名中医工作室,是国内最早成立的名中医工作室之一,并于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先进名中医工作室,成为江门中医药发展的“火车头”。在名中医的带领下,江门不断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完善市、县、镇、村四级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建设,使得中医药产业在五邑大地遍地开花。

现代师承

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

“名中医的学术经验是宝贵的财富,如何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一直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江门市名中医工作室负责人成永明说,“名中医工作室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传承是创新发展的基础,没有全面完整地继承就谈不上创新发展。”

“江门市名中医工作室”是江门市“中医名市”战略的重点项目之一。名中医工作室成立后,引进过梅国强、周岱翰、熊继柏三位国医大师,以及邱幸凡、沈英森、余伯亮等一批国家级名中医专家,并经过“引进、师承、发展”,又培养出一大批深受群众信赖的全国或省市级中医专家。

工作室下设名中医工作研究室和名中医工作诊疗室:名中医工作诊疗室担负着传统医学特别是岭南医学传承发展和临床应用的重任;名中医工作研究室则对临床的各种疑难病症进行专门的研究,解决临床上的疑难问题。

尽管每一位名中医的学生都很多,但是他们坚持亲自带教,创新性地实施专家会诊式的探讨模式。“每看一次病,就是老师对我们这些徒弟的一次现场带教。”省名中医的徒弟李颜说。每次门诊,余尚贞都会一边为病人把脉问诊,一边给徒弟们讲解。遇到疑难杂症,她就带着学生对药物的剂量和病情的诊治共同进行讨论。

据介绍,江门计划通过“一代带二代”的培训方案,实现由江门市五邑中医院一代传承弟子带一名院内二代弟子和一名基层医院中医骨干,不断为江门市培养“铁杆中医”接班人,培育形成有梯队有层次的国家、省级、市级、县级新一代名中医。

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还在教学中创新推出现代师承制,通过拍摄视频教学短片,让学生置身于名中医诊室中,以第一视角看清名中医诊断时“望闻问切”、治疗时的特色疗法。

“这样的视频教学更加接近临床,可以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副院长谭晓玉介绍。

平台构建

组建中医联盟实现资源共享

“在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名中医工作室多位中医药专家的帮扶下,我们大力开展无痛蜂疗、雷火龙灸疗法、个性化膏方等中医药项目,中医药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全院的中医治病理念更加完备。”江门市北区卫生院门诊主任柴选文说。

近年来,江门市名中医工作室的专家团队定期到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恩平分院、江海分院,以及江门市北区卫生院等医疗机构开展专家查房、举办学术讲座、带教等帮扶,并定期选派具备培养潜质的基层卫生骨干到名中医工作室进修、轮训,整体打造具有中医药专科诊疗能力的基层医院,不断提高基层医院服务能力。

目前,江门市正在打造中医药高地,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力推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全面建成高水平的中医医院。该院打造的江门市名中医工作室拥有了一批精研中医、疗效显著的专家团队,每年接诊来自五邑地区及全球各地的患者十余万人次,每年应邀在全国及港澳等地传授中医药技术近100场次。

以江门市五邑中医院为龙头,江门各级中医医院和各级综合医院中医科为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市、县、镇、村四级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建设,组建江门市中医联盟,并以远程医疗为主要载体,实现联盟内资源共享。

新会区正在以创建三级甲等综合中医医院为目标,在珠西枢纽新城规划建设新会区中医医院新院,依托“市校合作”办医模式。目前,医院已和广州中医药大学达成合作。

台山市为例,台山市中医院与11家基层医疗机构签订《台山市中医院医疗卫生共同成员单位合作协议书》,大力推进医共体建设。其中,斗山中心医院中医馆通过改造升级工程,将“中医馆”设在方便出入的楼层,设置治疗区、中药房等。台山市中医院则派驻技术骨干驻点诊疗,定期派驻专家坐诊、带教将中医康复治疗技术下沉到分院。

在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构建方面,江门计划扩大定向培训中医专业学生规模,鼓励实行中医药人员“县管乡用”,鼓励退休人员到基层提供服务,放宽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医师职称晋升条件。

探索发展

中医药康复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

走进新会陈皮村,随处可见“陈皮”概念的美食和特产:陈皮美食、陈皮茶饮、陈皮护肤品……药膳同源的新会陈皮,不断地以推陈出新的形式,走进大众视野。不少游客纷纷走进陈皮文化体验馆,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五感”体验陈皮文化的博大精深。

道地中药材是发展中医之本。目前,新会柑种植面积约10万亩,陈皮产业产值达85亿元。新会陈皮形成了药、食、茶、健等六大类产品超100个品种。

为了推动新会陈皮从农业向大健康产业融合升级,新会区支持陈皮村建立“公司+基地+农户+金融+旅游+互联网”的三产融合经营管理模式,举办陈皮文化节、陈皮美食旅游节、陈皮博览会等展会带动旅游业,成为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示范基地。

同时,江门也成立了“江门市新会陈皮研究院”,立足于新会陈皮及广东省特色中药的发掘和提升,促进中医药产业全面、创新发展,致力于新会陈皮及其它岭南特色中药材的质量标准研究,中药复方制剂、中药健康食品及中医药治疗新技术的研发。

目前,江门积极推动中医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广东省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江门将加快中医药康复和养老服务能力建设。通过发展中医药特色康复医学,加强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并支持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中医康复室。

同时,充分发挥中医药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将中医药康复医疗、养生保健、“治未病”的理念融入健康养老全过程,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和服务产品推广,做好中医药健康养老工作。

以台山市端芬镇卫生院为例,该院将住院部与端芬镇敬老院合并形成端芬镇医养融合中心。医养融合中心通过提供中医药结合养老的特色服务,在保证老有所养、老友所乐的前提下,继续探索老有所医、老有所为的医康养护一体养老模式,充分发挥医院中医馆运用中医药优势为老人构建起一个安逸的养老乐园。

新闻推荐

父母的消极情绪对孩子影响大 心理治疗师:家长发脾气后一定要主动和孩子沟通

“要想激怒一个成年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他去辅导小孩做作业。”对于辅导作业,一些家长总是很无奈。家长在辅导小孩做作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