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瑶镇八旬老人坚持手工制作彩灯 他盼这门老手艺能够传承下去

江门日报 2020-11-27 07:59

扫描二维码 看视频新闻

陈山香火龙作为陈山村的传统民间习俗,传承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是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历史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是研究中国深厚龙文化、龙精神以及民俗学、社会学的“活化石”。而传统手工制作的彩灯则是陈山香火龙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传统手工艺术行业缺乏“新鲜血液”的补充,逐渐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传统手工制作彩灯的技艺也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在雅瑶镇陈山村委会新村村,已经84岁的李福贵仍然坚守着手工制作彩灯的传统手艺,至今已有40多年,经李福贵之手编织出来的彩灯无数,他是鹤山远近闻名的彩灯手艺人。在传统手工业逐渐被工业技术取代的大环境下,老人的坚持显得难能可贵。

文/图见习记者/张舜同易荣添

老手艺人名声在外

11月21日,在陈山村街坊的指引下,记者找到了李福贵的家,环顾四周,这座老房子外面并没有挂上招牌,有的只是一个简单的门牌号和房门旁贴着的一副对联,李福贵正与妻子坐在门口的小木椅上闲聊,得知记者的来意后,李福贵饶有兴致地从家里拿出几个以前的作品向记者展示。

“鲤鱼、金鱼、蝴蝶……”这些形态各异的彩灯已褪去原来的色彩,其纸制的灯罩也已经发黄破损,但灯罩上手绘的精致花纹仍可以看见,彩灯内部的结构也还很坚固。

李福贵告诉记者,他年轻时曾跟着父亲学习制作彩灯,从此培养了彩灯制作的兴趣,但由于自己的主业是兽医,所以,当时并没有更深入地学习这门手艺,直到有一年陈山村再次举办舞火龙活动,他的四个孩子都想要一个彩灯去参加活动,他才“重操旧业”,为孩子们做了彩灯。

“没想到那次做的彩灯竟然得到其他村民的赞许,结果一传十,十传百,不知不觉地大家都知道陈山村里有个会做彩灯的李福贵了。”李福贵笑着回忆道。

就在记者采访期间,一位来自沙坪街道的老顾客专程来找李福贵聊天,她告诉记者:“贵叔手艺好,经验丰富,做出来的款式又多又好看,还不计报酬地帮老街坊们做彩灯,他在鹤山十分有名,老鹤山人都知道他,大家愿意大老远地跑来找他做彩灯。”

据悉,大部分保留舞火龙习俗的镇(街)的人们都曾找李福贵制作彩灯,而他如今更是作为陈山村制作传统手工彩灯的特约手艺人,每年举办陈山舞火龙活动的前两个月,陈山村便会提早邀请李福贵制作彩灯。

因为兴趣练就精湛手艺

采访期间,李福贵将一只旧彩灯的灯罩拆除了,向记者展示其骨架,骨架由几根被编成不同形状的竹条相互拼接而成,骨架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后仍旧十分坚固。

看似结构简单的彩灯,其制作的过程并不简单。据李福贵介绍,传统手工制作的彩灯,要经过设计、选料、度量、修料、贴纸、晾晒、上色等工序,每一个工序都必不可少,要求也比较高,有些工序还比较耗费时间,要学好这门手艺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打磨和不断学习。

“我来演示一遍制作过程吧。”说罢,李福贵便从一旁的仓库里拿出几根竹子竖立在地上,随后,他拿起刀具,开始了破竹和开篾的工序,只见他对准竹筒的中央轻轻竖劈,让刀身恰到好处地嵌在了竹筒口的中间,然后借助巧力让刀片在竹筒上垂直地向下“滑动”,不到一会,细长的竹筒便被均匀地分割开来。

“仅仅把竹子对半分开还是比较简单的,长久以来的练习让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仅用一根竹子便可以切割出足够的材料用于制作彩灯的骨架。”李福贵自豪地说道。

李福贵介绍,竹条切割完毕后需要根据设计的形状和大小进行弯曲,再用胶带把竹条的接口进行固定并做成竹圈,接下来把做好的竹圈按照设计的需要排列,再用竹条把竹圈连接固定,这样便完成了彩灯的骨架。

然而,这道工序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越小的竹圈则越难弯曲。记者在尝试对竹条进行弯曲的时候发现,想要让这根细长的竹条弯成需要的形状,还需要借助一些巧劲,不可以使用蛮力,否则,竹条就会断裂。

给灯罩画图案是制作彩灯的最后工序,这个工序虽然简单,但也有不少讲究。据悉,其灯罩对纸质也有要求,不能太薄也不能太厚,否则,容易造成破裂或是遮挡灯光,画图案之前还需要先洒水把画纸弄湿,经过一段时间的晾晒后让画纸膨胀,这样做更方便于作画,接着要用胶水把画纸固定在准备好的骨架上,在立体的灯罩上作画,这个过程不仅繁琐,耗时也比较长。

“做这一行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急于求成做出来的彩灯不仅不好看,而且孩子们也不喜欢。”李福贵坦言。他指了指放在旁边的旧彩灯,说:“根据不同的设计与需要的尺寸大小,所需要的时间也有所不同,一些结构简单的只需要1天时间就可以完成,设计复杂的则需要1-2天的时间。”

40多年来对彩灯制作工艺的不断钻研,让李福贵练就了精湛的手艺,体现了他的工匠精神。而他的初心很简单,“如果没有兴趣的话,我可能不会如此用心,每当看到自己制作的彩灯让孩子们在舞火龙时可以绽放笑容,我就心满意足了。”李福贵笑着说道。

将传统手艺与现代题材相结合

在“陈山舞火龙”民俗活动中,村里的孩子们挥动着手中的彩灯,为“火龙”开路,被称为“引龙”,寓意“鱼跃龙门”,传统的鱼灯大多以鲤鱼、虾、蟹等动物为原型来设计,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出现了飞机、火箭等新款彩灯。

李福贵说:“新事物不断出现,小朋友们的想象力也越来越丰富,想要孩子们仍然喜爱我们传统的彩灯,就需要结合新时代题材不断进行创新,紧跟时代的步伐。”

创新设计彩灯,对李福贵来说是一大挑战,他告诉记者,过去村里也有不少手艺人会制作彩灯,但从来没有尝试传统题材以外的设计,对于结合新时代题材这个概念更是十分模糊,因此,李福贵只能独自进行探索。

李福贵表示,设计现代题材的彩灯并不容易,首先要去了解年轻人当中流行的东西,并学习不断涌现的新事物,此外还需要花费不少心思在外形的设计上,同时针对新设计选择不同的材料,在构建灯饰内部构造时的用料也要不断进行尝试。

“这些新题材的彩灯也就只有我在做,所以每次制作好并交给孩子们以后,我都会去舞火龙的现场,收集孩子们和家长对彩灯设计的意见建议,对彩灯进行改进。”李福贵说。

据悉,每年陈山村举办舞火龙活动的同时,一些参加活动的学校还会现场对学生手中的彩灯进行评选,选出最好看的彩灯,而李福贵也会参考评选结果,为日后的设计做准备。

“陈山香火龙”

积极申报国家级非遗

“以前村里面还有不少老人会制作彩灯,但是传统彩灯的保存期最多只有一年,如今科技不断进步,越来越多人愿意选择工厂制造的灯笼来代替传统的彩灯,像我这样还坚守这门传统手艺的人已经不多了。”李福贵惋惜地说道。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李福贵表示自己的视力已经大不如前,如今还能制作彩灯,多亏了积累的经验。“如果说这门手艺就这么失传了,我肯定觉得可惜。”他说。

当记者问及是否会考虑让子女学习和传承这门手艺时,李福贵笑着说道:“我有想过,但现在子女们都有自己的生活,如果哪天他们想学的话,我很乐意去教。”李福贵表示,制作彩灯是他现在最大的娱乐项目,家人也十分支持他。“做到做不动为止吧,我不爱抽烟喝酒,也不爱打麻将,做做彩灯还能让我时常动动脑筋,锻炼身体呢。”他说。

陈山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李领强告诉记者,彩灯与陈山香火龙是一个整体,彼此不可拆分,为保护和传承彩灯制作的手艺,目前,陈山村正在建造陈山火龙文化馆,在馆内将对火龙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展出与宣传,同时,将结合新媒体等方式,拍摄相关纪录片,加强对彩灯手艺的宣传与推广。此外,陈山村还计划举办火龙文化兴趣培训班,通过党员引领等方式,组织该村年轻人到传统手艺人的家中去学习,从而为传统彩灯手艺注入新鲜血液、保护和传承这门手艺。

陈山香火龙在2013年被评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前,雅瑶镇委、镇政府和陈山村委会正着力推进“陈山香火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对于如何保护和传承彩灯手艺,鹤山市文化馆非遗中心办公室负责人欧蕊荣表示,传统工艺制作的彩灯作为陈山香火龙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的宣传工作、资料还不完善,对手艺传承人的曝光度不足,也导致了这门传统手艺不被人们所熟知。对此,鹤山市文化馆将协助陈山村委会,制定相关保护措施,并进一步发掘和深入了解这门传统手艺的文化内涵,让这门传统手艺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记者手记

传统手艺的传承与保护

需要“新鲜血液”加入

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新兴工业技术严重挤压了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空间。但是,传统手工制作的彩灯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也充满了人情味。作为一种文化印记,它应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也需要更多“新鲜血液”的加入。

记者认为,彩灯作为陈山香火龙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完善相关资料,建立相关内容的资料库,并以新媒体等方式进行宣传,让市民在了解陈山香火龙的同时,也不忽略彩灯在其中的地位。此外,保护和传承这门手艺,要从娃娃抓起,在学校之间开展相关的兴趣班,宣传和推广彩灯手艺与其价值,培养学生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兴趣。此外,还需要化被动为主动,校方可派出教师向传统手艺人学习制作方法,改变因无人问津而导致的幕后传统手艺人不为人知的局面,从而提高传统手艺的曝光度。

新闻推荐

森林防火知识进校园 “小手拉大手” 提高群众安全用火意识

鹤山市林业局的工作人员现场向小学生讲解森林防火知识。黄启健摄江门日报讯(见习记者/易荣添)近日,鹤山市林业局在双合镇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