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记忆》栏目走进江门五邑侨批故事将向全球播出

羊城地方 2020-11-24 10:48

央视摄制组前往与侨批关系密切的建筑拍摄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陈卓栋通讯员江讯谭耀广

记者23日从江门市委宣传部获悉,经江门市委宣传部动对接争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记忆》栏目摄制组于11月18日至20日前来江门,拍摄以世界记忆遗产“侨批档案”为主题的纪录片《跨越山海的家书》。据了解,该纪录片制作完成后,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国家记忆》栏目面向全球播出。

情景再现侨批故事

据介绍,纪录片《跨越山海的家书》以世界记忆遗产“侨批档案”为载体,采取实物展示、人物访谈和情景再现等方式,追忆华侨捐资办学、公益为民的善举,讲述侨批故事,追忆华侨先贤历尽艰辛,艰苦创业并回馈桑梓故土的历史记忆。通过对五邑银信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故事进行深入挖掘与研究,向观众展示侨胞守信重义、爱国爱乡的精神。

在江门拍摄期间,摄制组先后前往开平市赤坎镇司徒美堂故居、塘口镇自力村碉楼群,台山市台山一中、梅家大院、海口埠码头旧址、银信博物馆等地,以及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实景拍摄。

接受摄制组采访的银信民间收藏家罗达全表示:“央视这次来江门拍摄纪录片,重新挖掘这些记忆遗产,无论是对五邑地区侨乡文化的推广还是对侨批研究者来说,都是振奋人心的”。

4万份侨批入选申遗文本

摄制组在江门拍摄期间,拍摄了大批“侨批”实物。“侨批”是海外华侨华人寄给家乡亲人的书信与汇款的合称,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侨批档案于2013年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据统计,目前约有15万份侨批入选侨批申遗文本,其中江门约4万份。这些侨批中,最早一份来自光绪九年(1883年),是出自五邑地区的家书。在江门五邑,侨批又称为“银信”。作为中国第一侨乡,江门银信档案馆藏丰富。截至目前,市博物馆馆藏银信档案资料约2.6万件(套),其中华侨书信约6000件(套),金融票据2万多件(套);台山市银信博物馆展出389件展品,包括330件原件;开平市博物馆目前收藏银信1214件(套),包括书信、票据、记账簿、年结簿等。

取景地与侨批关系密切

除了相关的银信实物及档案资料外,央视摄制组在江门五邑取景的各个地点也与银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海口埠被称为“广府人出洋第一港”,曾是台山乃至五邑地区民众出洋的中转站,银信业一度十分发达,承载着一段重要的华侨史。当年海口埠银信业最为兴旺的西隆街有“银行街”之称,有钜信银号、永茂银号等6家银号。如今在海口埠的银信博物馆,就展出了千余张银信及反映近代华人在海外奋斗、支援祖国建设的图片,向世人讲述台山乡亲“海外奋斗故事”。

银信是维系海外华侨与国内家人的经济与情感纽带。随着华侨、华人渐渐在海外立足,源源不断的银信寄回家乡,而在保障侨眷温饱之后,积累下来的钱,通常用作改善家族的居住条件,大量的骑楼和碉楼在台山涌现,梅家大院就是其中之一。

除了买田置房,台山华侨在家乡投资兴办实业或捐资举办公益事业,尤为重视教育事业。台山县立中学、端芬中学、胥山中学、庙边学校、成务学校、台山一中等近百所学校就是由银信带回的资金所建成。

在本月初举行的五邑银信(侨批)保护活化研讨会上,广东省华侨历史博物馆副馆长陈宣中就指出,在对银信的保护活化中,要注意对当年负责接收和分发银信的“侨批馆”、银号等与银信相关建筑的保护利用与开发,对于保留下来的“侨批馆”等,可以申请文保单位进行保护。

新闻推荐

时间就是心肌 时间就是生命 医生提醒:一旦出现胸痛等心梗典型症状应立即拨打120

11月20日是我国第七个“心梗救治日”。据临床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发生心梗的患者大约100万人。进入秋冬季节,心梗发病率不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