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造”口罩驰援全国战“疫”,“后疫情时代”口罩产业主动转型适应新常态 科技创新迈向高端化 产业延伸剑指大健康
近日,江门盈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江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获评“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如今,国内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市工信局和本报记者于近日联合组织专题采访,把目光再次聚焦在曾为疫情防控作出重要贡献的江门制造,探析口罩、防护服等疫情防控应急物资生产企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今年初,突然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把一度“默默无闻”的口罩推上“风口浪尖”。“一罩难求”之下,市工信局等部门迅速行动,及时畅通市内外上下游产业链,推动一批企业迅速扩产、转产。
短短1个月,江门市口罩生产企业从最初的1家增加到16家,医用口罩日产能从不足6万只增至400多万只。江门政企携手出色完成了国家和省级口罩收储任务720万只,累计向全市发放各类口罩632.76万只,保障了全国、全省、全市的疫情防控需要。
对此,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物资保障组)3次发来感谢信,省疫情防控物资保障一组两次发来感谢信,感谢江门市相关企业,并表扬江门市政府及市工信局“主动担当、积极作为”。
“口罩自由”背后是江门企业“因疫而变”的社会担当,是江门制造厚积薄发的工业底蕴。然而,随着国内疫情稳定向好,“后疫情时代”的江门口罩产业也步入了新常态,以技术创新先行进军大健康,成为众多厂企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新风向。
逆袭
“口罩自由”背后的江门制造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舒而美医疗用品有限公司是江门唯一的全省重点医用口罩生产企业。1月23日紧急复工复产,1月29日实现稳产达产,并把作业时间延长50%,逐步达到产能最大化,当时每天向省提交的N95口罩占全省收储任务的50%。
今年1—9月,舒而美医用口罩产量达2500多万只,产值超4000万元,产量较去年同期增长50倍,产值增长10倍。数字折射的,是疫情之下口罩的爆炸性需求,舒而美只是其中的缩影。
从最初不足10万只,到日产超过400万只口罩;从最初仅有1家,到拥有16家口罩生产企业,这些转变发生在短短1个月时间里。而关键在于,这背后是从口罩机到熔喷布的全产业链。
广东南大机器人有限公司主要研发、生产、销售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控制系统、机床数控等设备。今年2月初,南大机器人紧急通知技术工程师返厂,突击生产出首台全自动高速口罩生产机。
迈德非织造材料有限公司是江门重要的口罩材料生产企业。“我们主要生产KN95、BFE99高效过滤用熔喷无纺布,日产能600公斤至1200公斤,每吨可满足150万只口罩生产。”公司经理周从民介绍。
从无到有,江门企业通过技改投入、转产扩产,构建起完整的口罩生产链,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物资支撑。这充分凸显了“工业立市”背景下,江门制造的底蕴和实力。
这期间,各级各部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助力。
如,市工信局先后分三批,向10多家口罩生产企业发放支持防疫应急保障物资生产企业技改(扩能)奖励资金800多万元;向南大机器人公司发放了支持防护新冠肺炎用品(具)装备企业扩大生产项目资金70多万元等。
“战"疫"中,市工信局在资金、技术和原料供应等方面,给予我们有力扶持。”舒而美医疗用品有限公司业务总监汤锡銮继说。广东南大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谭健超表示:“抗击疫情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关键时刻有了政府支持,让我们更有力量。”
变化
国内口罩市场告别“一罩难求”
自今年5月起,国内市场逐步告别“一罩难求”的局面。
“5月以来口罩需求减少,生产也逐步放缓。”雄远无纺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永贺说。
“目前我们仍有部分生产材料和产品库存。”广东互爱健康产业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伍慧清说。
国外出口市场虽然需求旺盛,可也有口罩机企业表示,受疫情影响,技术人员难以为出口设备提供安装调试和技术支持。有口罩企业也指出,各国不统一的产品标准要求和审批许可程序是主要顾虑。
回归“老本行”,是部分“跨界”转产企业的选择。“复工复产后,我们逐步把重点摆回锂电池生产设备上,目前上游电池生产制造商已逐步恢复生产订单,订单情况基本达到疫情暴发前水平。”谭健超说。
“现在我们回到销售卫生纸等生产设备上。”立佳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科涛表示。
永晋源无纺布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健洪说:“国内口罩需求已下降,我们会回到卫生材料领域。”
风向
技术先行进军大健康领域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新常态下,还有更多的江门口罩企业选择“深耕”和“转型”。他们普遍看好“后疫情时代”口罩应用的广阔前景,并一致认为只有加大创新研发投入,才能赢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汤锡銮表示,口罩不只是一块布,在功能、样式等方面都可以有很多创新,如:环保材料的运用可破解以往口罩难以降解的问题。
康美芝医疗用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医疗器械。今年初,该公司购买了6台口罩机,产量迅速扩大,疫情期间协助政府有效解决了口罩紧缺的问题。该公司总经理卢剑其认为,疫情后市民群众愈发重视自我防护,在市场供应充足的基础上,消费者选购口罩的标准更高、需求更个性化、多元化。因此,企业必须坚持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加大研发力度。他表示,目前公司正在合作研发新型儿童口罩产品,并在材料上加强研究突破,运用最新纳米材料,提升口罩过滤效果。同时,公司还持续加大投入,优化生产设备设施,提升质量标准体系。
口罩不只是“口罩”,还是很多企业进军医疗器械领域的“敲门砖”。
江裕信息产业有限公司以生产多用途打印机为主,疫情暴发后,该公司利用生产电子产品的无尘车间,经改造成无菌车间后“跨界”生产口罩。以口罩为“媒”,该公司副总裁梁歧江表示,未来将打造医疗器械系列产品,推动大健康领域产品发展。
鹤山市舒柏雅实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张春丽表示,以转产口罩为契机,将在做好现有产品的基础上,开发医疗器械等产品。南大机器人的谭健超透露,未来希望进军大健康领域自动化设备生产,成为江门智造的佼佼者。
国内市场饱和,但国外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出口市场需求旺盛。对此,江门市不少口罩企业已经取得出口白名单资格,瞄准国外市场发力。
一线观察
口罩产业需加快高质量发展转型
作为普通防护用品,口罩行业在大健康领域存在感一直不强,其主要原因是市场容量不大,口罩售价较低,刨去生产成本后,生产商利润空间狭小,因而长期“遇冷”,企业投入意愿不强。
疫情袭来,口罩作为应急防疫物资需求激增,仅凭行业“守军”,巨大缺口一时难以堵上。危急时刻,大批具备条件的企业迅速转产、扩产,“援军”入场后“一罩难求”的局面迅速扭转。
然而,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趋稳,口罩市场供过于求,厂企难免面临价格下跌、产能过剩、产品滞销等问题。风口过后,何去何从。不仅企业面临抉择,口罩产业也站上了“分岔口”。
就经济效益而言,疫情后人民群众对生命健康的认知有了明显提高,并逐步把口罩作为日常用品,口罩行业正在逐步壮大,市场对质量过硬、用途多元的产品需求也更趋旺盛。
就社会效益而言,口罩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产业,政府应从卫生用品应急生产能力的层面,进行谋划布局,在政策扶持、资金倾斜等方面,推动口罩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加速产业向高端转型,将是大势所趋。就普通口罩而言,生产流程不太复杂,企业“进场”门槛不高,产业链供应链配套也相对成熟。然而,这只是“入门”,转型之路仍需技术先行。
以业内著名的3M公司为例,在防霾口罩领域,该公司占据了90%的国内市场份额,其秘籍就是专有的高效静电滤棉技术,可在不提高呼吸阻力的前提下,提高过滤颗粒物效率。
因此,江门市口罩产业不能再满足于产能,而是要加大科创投入,培育人才队伍,突破技术壁垒,丰富产品品类,提高质量标准,形成品牌效应,才能加速口罩产业从低端生产向高端研发的转型步伐。
此时,在产业链层面,也要强化集聚效应。虽然口罩生产流程不复杂,但没有原材料、没有配件、没有设备、没有产业链,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并非一家企业所能解决的。
目前,市工信局等有关部门已提前谋划、积极行动,出台了保市场主体和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工作方案,实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八大”行动。其中,针对口罩等防疫物资企业,一方面实施强链补链延链,围绕产业上下游环节精准招商;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推动相关企业加快技术升级,引导产业向高端化、集聚化发展。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口罩产业的未来之路,需引起政府、产业、社会的共同聚焦和思考,打造一个规模化、高端化、品牌化的口罩产业,具有深远意义。
文/唐达图/陈敏锐
新闻推荐
江门市人社局创新实施“百人行动”,组织党员干部“一对一”结对服务 走,把人社服务送到基层去!
□江门日报记者/黎禹君通讯员/李伟良“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高度融合,我们和群众也走得更近了。”张云飞是市人社局机关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