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非遗东艺宫灯代表性传承人李仰东: 守护那盏宫灯,我赤诚如初
十多年过去,李仰东一点儿也没变,仍是那个奔走在传承宫灯文化一线的“痴汉”。
秋雨连绵的午后,记者再次见到这位省级非遗东艺宫灯代表性传承人时,他的脸上依然挂着笑容,架着一副眼镜,一如既往地穿着那身定制的橙色上衣——“东艺宫灯”的字样和图案印在左胸,十分醒目。不久前,他还穿梭在杭州“薪传奖”传统工艺大展和广东旅博会,转眼又赶回江门,为在中秋佳节展示宫灯“连轴转”。
2007年,李仰东“临危受命”,放弃了在美国学习的机会,回到故乡江门,“折腾”起了经济效益并不可观的宫灯生产。“传承中国文化、侨乡文化,这是我的梦!”如今,尽管年过五旬,他工作起来依然像个年轻人,充满激情,不知疲倦,赤诚如初。
结缘
接过宫灯文化传承“接力棒”
在堤东路一家约100平方米的店铺里,悬挂着一盏盏玲珑剔透、做工精美、端庄典雅的东艺宫灯,古朴气息扑面而来。“小时候在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中,很多地方都会挂上宫灯,很有氛围。”说到挚爱的宫灯,李仰东不禁露出笑脸,向记者细数他将参加的中秋活动,“希望把宫灯带到更多场合让人知晓。”
“真正的宫灯在我们江门。”李仰东介绍,南宋末年,宫廷里的艺人、御师纷纷逃难流落至江门,李姓宫灯御师的后代们操起祖业制造宫灯。清光绪年间,新会七堡人李希焱开始贩卖葵扇、宫灯等手工艺品,并于19世纪末在江门长堤开设宫灯瓷业行。
上世纪40年代末,李希焱的儿子李发继承祖业,将生意渐渐移至香港,宫灯生产达到了鼎盛。上世纪80年代初,又将东艺宫灯从香港迁回故里江门。面对日渐式微的宫灯市场,2005年,年近九旬的李发愈发感到力不从心,希望找个“爱国、爱乡且对艺术有追求”的接班人,把宫灯制作技艺传承下去。最终,同乡同族的李仰东成了他的不二人选。
“如果不是他找到我,我可能还在纽约时代广场画画。”李仰东原是新会七堡人,后来迁居到蓬江水南,自幼酷爱美术。1999年,李仰东在纽约游学。那段时光,他经常在时代广场帮游客画素描、彩虹画,“生活非常惬意、自由”。
李发找到他时,激起了他心中的涟漪:“老人家把毕生精力都放在这个传统工艺上,令我十分感动。”然而,朋友给他泼了冷水:宫灯,在文化传承方面有一定意义,但经济价值不大。即便如此,李仰东依然答应了李发。2007年,他毅然返乡继承东艺宫灯制作技艺。“如果我不做,宫灯的生产可能出现断层。”他说。
除了责任心,家人的支持更是他坚守这一行业的动力。2009年,李仰东的经营遇到困难,曾因没钱给工人发工资,家人合力帮忙才解了他的燃眉之急。“我对家人很惭愧,他们不指望我赚钱,而是希望把宫灯文化传播好。”李仰东说。
皇天不负有心人,2009年,东艺宫灯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仰东也被评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创新
把侨乡元素融入宫灯设计中
“一盏宫灯包含多种中国元素:国画、雕刻、中国结……其中"龙"是最重要的元素。”李仰东说,他经常带着宫灯,活跃在各种场合中,孜孜不倦地向大家介绍。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东艺宫灯展现出更强的多变性,但唯一不变的,就是每盏宫灯必有“龙”。
东艺宫灯厂坐落在蓬江区杜阮镇,李仰东与工厂的老员工们一起,经过一道道工序,一盏盏东艺宫灯从他们的妙手中“诞生”。
“宫灯制作工艺复杂,包括备料、开料、出槽、挑花、拼件、配活插件,在绢、玻璃上作画、上色,并固定、安装、结穗、挂饰、装灯。”李仰东向记者缓缓道来,“其中雕刻法,是以铁丝锯穿,再用刀刻,然后用铁丝磨其空隙,并经过多次打磨修整。木材制造灯架及龙头挂件、配件,丝穗用以编织最具中国传统风格的中国结、流苏等多变的挂饰。”
在他看来,东艺宫灯之所以历经浮沉还能传承至今,除了历代前辈的坚守,还在于不断创新。“时代在变,东艺宫灯的制作也在变,以前基本选用木材。上世纪50年代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塑料开始普及,而木材制的宫灯在保持和运输中也存在不便,塑料在宫灯中使用,深受华侨华人欢迎。”他说。
拿起一个宫灯骨架,李仰东介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传统六角宫灯,它的造型端庄、肃穆、稳重,与古建筑艺术相得益彰,十分协调。“宫灯虽小,但其风格独特,体现和映衬了中国古代文明及灯具造型和建筑艺术之美。”李仰东说。
“几十年以后,我们又重新用木头做灯,不同的是,只用上好的红木来做。我们不断提升红木雕刻技术,力求把雕刻做得更加生动,并在宫灯配饰上下功夫,如中国结配上玉石,来增加宫灯的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李仰东表示。
在店里展示的宫灯,不少图案上有着侨乡风土民情的景和物,如江门墟顶街、江门一中红楼、开平碉楼、甜水萝卜、杜阮凉瓜、新会柑……既精美又接地气。李仰东眼神坚定地说:“把侨乡元素融入宫灯设计中,会引起更多的共鸣,也能更好地推广侨乡文化。”
传承
用文创为宫灯注入活力
店铺门前的江门河,缓缓流淌,不舍昼夜,就如十多年来一直像“永动机”般为东艺宫灯传承不懈前行的李仰东。
近年来,利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多种手段,李仰东对东艺宫灯的历史传承、规格品种、工艺流程等进行记录,建立了系统档案。同时,他还融入侨乡元素,不断对宫灯的材料、图案进行改良,希望能让东艺宫灯走进更多场合。
央视戏曲春晚江门分会场、文博会、非遗展示活动……在他的带领下,东艺宫灯常常活跃于各种场合,不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而是“飞入寻常百姓家”。在2019年深圳文博会上,江门东艺宫灯公司送展的缅花红木宫灯作为广东省五项优秀展品之一,还被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选入1号馆广东展厅。
目前,李仰东正忙碌于江门东艺宫灯博物馆的设计和完善。展馆就位于店铺的三楼,在暖黄的灯光下,富有年代感的建筑中,这里不乏历史厚重感。“在这里,既可以通过文字了解宫灯文化,又可以看到具有宫灯元素的珍贵实物,更可以体验宫灯的制作技艺。”他一边带领记者参观,一边兴奋地介绍,“等壁画挂上墙,就完美了。”
在培养传承人方面,李仰东也可谓不遗余力。近日,他的徒弟戴炳良成功入选蓬江区东艺宫灯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此外,他还积极推动东艺宫灯走进年轻人群体,经常参加“非遗进校园”及少年非遗体验活动,并计划与江门一中等学校合作,现场讲述东艺宫灯制作技艺,与学生一起动手制作宫灯。
“作为传承人,我的责任就是做好产品,弘扬好宫灯文化。”李仰东语气坚定地说,“发展文创产品是江门东艺宫灯的发展方向。”接下来,他计划打造东艺宫灯旅游产品、文创产品,与五邑大学、江门职院建立合作关系,往“小型化”发展,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回首往事,李仰东坦言“苦乐参半”。之所以如此“拼”,他说:“我要给李发等前辈一个交代,给家人一个交代,还为了兑现自己当初立下的誓言:生产出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好的宫灯,让更多人知道宫灯文化、侨乡文化。”
策划/叶桃
统筹/王平强王建华
文/黎禹君
图/林立竣黎禹君
视频/林立竣
新闻推荐
三区市“青苹果”老朋友探讨教育发展 《青苹果》赢得教师、家长和学生认可
9月24日、25日、27日,由江门日报社、各区市教育局联合举办的“江门日报社教育新闻宣传工作通联座谈会”分别在开平、蓬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