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时 端午观龙舟竞渡

江门日报 2020-06-27 11:03

魏台平

端午节又闻粽飘香,更想闻龙舟锣鼓喧天声。五邑各地,每年端午节的重头戏——龙舟竞渡或龙舟比赛,都会在这个时候,伴着荔熟蝉鸣的季节、时热时雨的龙舟水天气,粉墨登场。

龙舟竞渡又叫赛龙舟,是岭南地区端午节的一项传统习俗,也是一项具有浓郁民俗色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岭南地区尤其是五邑地区,乡村池塘众多,河港水系纵横发达,水源充足,为开展龙舟竞渡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笔者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生活在台山乡村,每到端午节,都与亲朋或同学约定俗成去观看龙舟赛。家乡有一条海宴河,起源于碌古山,至华侨农场的公角窦口流入大海,河流全长10多公里,可航行运输船只。那时乡镇还没有安装自来水,这条清澈的河水,除了井水之外,成为乡村群众洗涮衣服的主要生活用水。我们一群同学,每天晚上跟着大人一起,到大河里洗澡、游泳,玩得不亦乐乎。每到端午节,这条大河便成为镇里举办龙舟竞渡活动的主战场。那个年代,乡镇的文娱活动不多,观龙舟几乎是全民参与的事。四乡的群众为求得一个好位置,天蒙蒙亮就拿起长板凳去河边号位。更有边远山区的群众,或步行或骑自行车赶早到来。比赛开始,大河两岸人头密密麻麻,比肩继踵,熙来攘往,大河边的两层楼房天台上,均挤满了观看比赛的人群,说是万人空巷绝不过分。锣鼓声、助威声、喝彩声此起彼伏,融和成一首乡村民乐大合奏,场面蔚为壮观。这一天,比春节更热闹,过得更开心!

上世纪80年代后期,笔者调到了县城工作,迁居于城市,观看龙舟竞渡的机会少了一些,要观看龙舟赛,还得开车到自己的家乡或周边的乡镇去。

在县城工作这20多年间,笔者印象中由政府组织的大型龙舟比赛就有3次,最近的一次是2013年端午节期间,全市各镇、相关单位共派出26支男子参赛队伍,还有多支女队参赛,分初赛、决赛进行,邀请国内外华侨与知名乡亲回来观赛。那几天,通济河两岸每天锣鼓喧天,人声鼎沸,摇旗呐喊,盛况空前,不用跑乡村,笔者在家门口就饱了端午节观看龙舟竞渡的眼福,堪称过瘾!

去年的端午节,台山市各乡镇的龙舟竞渡高潮叠起,鼓声相闻,由国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乐善好施赞助的、外出乡亲或企业家发起并热心捐款促成的、乡村群众自发筹资办起的,各种大大小小的,镇里举行的、村里自办的、民间组织的龙舟赛难以统计,不胜枚举。其中闻名遐迩的是下川镇举办的龙舟赛,据传该镇举办龙舟赛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地点多在下川芙湾至南角的大滩围举行,全程多个来回共10公里,一般有12支队参赛,最多的那年有16支队参赛,每船26人,是真正对桡手队员的意志、毅力的大考验,团队意识、顽强拼搏精神的大比拼。此外还有斗山镇大湾村举办的龙舟赛,赤溪镇客家人举办的龙舟赛,汶村镇高朗村举办的龙舟赛等等,也令人叫好。端芬镇水上人家举办的龙舟赛,多对夫妻齐齐上阵在汀江河上比划,不远处就是台山著名的网红打卡景点梅家大院,着实令人饶有兴趣,拍案叫绝。

龙舟竞渡也是五邑地区历史悠久的一项文化,更是五邑地区人民喜闻乐见、趣味无穷、参与人数众多的体育活动与娱乐项目,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不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日渐式微,更不会被时代新兴的各种活动项目所取代。相反,它像一瓶老酒,越久越醇香;它更像一条历史长河,源远流长,常盛不衰。

妈妈的簕古粽

覃强华

小时候,我的家在粤西一个偏僻而闭塞的小山村,那是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但我对端午节的印象特别深,因为有妈妈操持,端午节变得很有仪式感,使我想起妈妈包的簕古粽(簕古粽是粤西客家人对于粽子的称呼)。现在虽离家越来越远,但那簕古粽味道让人无法忘却,烙印在我一生的记忆里。

端午节前夕,妈妈都会采割一种叫簕古叶的叶子包粽子。簕古叶生长在山边和溪边,它的形状似剑麻,叶子有一米多长,叶子上长有三排刺,两侧与中间的刺锋相向,尖利无比,人一不小心碰上它,会被刺得伤痕累累。虽然簕古叶满身是硬刺,但是妈妈从来不失手,只见她手里拿着一把长柄的钩刀,不慌不忙,一边哼着小曲,一边采割簕古叶,一刀一片簕古叶,刀法娴熟,不一会儿就割下一堆簕古叶。

割完簕古叶,妈妈会把簕古叶捆回家除硬刺。妈妈拿起小刀,轻轻一挥手,簕古叶的刺便随之掉下。去刺后,剪头去尾后,还要将中间凸起的线压平,经过繁琐工序,她还将簕古叶一片一片叠好,十匹卷一捆,在天井的地面上摆放得整齐有序,经过白天阳光洗礼之后,发出一种独特的干香,还可以保存一段时间。

端午节当天,妈妈凌晨四五点就张罗起来了,她找来水缸,把糯米放入清洗干净,捞出放在簸箕里晾干。又将晒干的簕古叶放入大锅中煮开,放在清水中浸泡至软。然后用刀把肥瘦相间的猪肉,切成小条状,再撒上一些香脆的花生米粒,倒些酱料来回搅拌,直至飘出阵阵香味。当一切馅料准备妥当,妈妈就拿起一片簕古叶,把它卷成作圆柱兜状,把软糯米放在簕古叶插兜中,压实挖一条凹坑,往凹坑放入猪肉条和花生米,铺上一层糯米,再把簕古叶卷几圈,剪去多余的簕古叶,用簕古叶缠带捆扎,经过妈妈卷、压、铺、缠一连串娴熟的动作,一条条棱角分明的长条簕古粽便包成了。

煮簕古粽,妈妈可讲究了,把簕古粽放入大锅里,用水没过簕古粽,盖上一个大木盖,用木柴烧火进行蒸煮。经过一轮四五个小时先大火后文火的蒸煮,这样的煮法,蒸汽才会将带着肥肉的油脂和簕古叶的清香,渗透到糯米里,直至饱满充盈,鲜香无比。使我最陶醉的是,掀开大木盖,把刚煮好的粽子捞出的那一刻,整个屋里到处弥漫着簕古叶的缕缕清香,那种感觉妙不可言,使人感觉到好像这就是最幸福的日子。

煮熟了的簕古粽,外表金黄金黄的,簕古粽在腾腾的热气中散发着诱人的香味,解开缠着的勒古带子,剥开簕古叶,糯米被簕古叶渗透染成淡淡的绿,簕古叶的清香伴随着糯米的香甜扑鼻而来,令人垂涎欲滴。一口咬下去,肥肉软烂,又因为有瘦肉在中间调和,吃起来满口肉香漫溢还不腻,加上还带有一些花生米粒和簕古叶味,咀嚼时黏牙并带有着清爽脆口,非常美味,吃了让人欲罢不能,回味无穷。

悠悠岁月滋味长,又到簕古飘香时。妈妈打电话过来,说端午节包簕古粽给邮寄过来,在电话的一端的我,仿佛已经闻到簕古叶和糯米那缕缕清香了,一条条簕古粽承载着妈妈对儿孙们无限的牵挂,因为那是心灵深处触手可及的幸福。

睇龙舟

冯活源

故乡的端午节,传统习俗是划龙舟、睇龙舟。划龙舟,是男人的事;睇龙舟,则是男女老幼的事。一个“睇”字,吸引了多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往犀溪河边涌去。借用一个成语,就叫做“万人空巷”。

可能有人会说,你干吗不说看龙舟,而是睇龙舟。这固然是故乡的粤语方言使然,还与传统的龙舟文化有关。村里年纪最大的六公说,我们的犀溪龙舟,在清朝乾隆期间就举行过百岁荣寿庆典,至今已近400年历史。一直以来,犀岗人划了400年的龙舟,也睇了400年的龙舟,老祖宗留下来的说法就是睇龙舟。

犀岗人祖祖辈辈划龙舟,睇龙舟,这与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分不开。据《开平县志》记载,犀岗,在水口之西部,古属古博都,原是新会县管辖。这里地势低洼,新桥水从月山新桥墟流来,流至犀岗一带,俗称犀溪河。10余个自然村座落在犀溪河边。这儿除了犀溪河,还有很多河涌,如玉带环绕着村庄,是名符其实的水乡。水乡人离不开舟楫,于是划龙舟成了乡亲们一项历史悠久的体育运动。犀岗人的龙舟就叫犀溪龙舟。几百年来,犀溪龙舟在几百次乡镇、市级龙舟竞赛中都屡屡夺冠。自古以来,犀岗人端午划龙舟,睇龙舟,是伴随着一个人成长的一项传统习俗。可以这么说,真正的犀岗人,是听着龙舟鼓声长大的。而他们对于睇龙舟一事,是雷打不动、风雨不改的。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龙舟起水,从埋藏在狭长的龙舟窝里被人们挖出来,经过10多天的批油灰、涂桐油,扎龙筋等修整工夫,便下水训练。在训练的10多天里,每天下午6点至8点,是雷打不动的训练时间。此时,龙舟鼓响,犀岗人的心就异常激动,那锣鼓声声,敲击着心弦,催促着划龙舟的桡手前往集合,睇龙舟的人们则相约前往观看。村里的小孩子,每当听到龙舟鼓响,则一刻也不安宁,一边嘴里呼着:“咚,咚,咚隆咚!”一边互相追逐着到河边睇龙舟。

龙舟竞渡训练是异常紧张的。10多天的训练,不管晴天雨天,桡手都要前来犀溪河边划龙舟。每当锣鼓声频频敲击之际,便是龙舟竞渡之时。此时,放眼犀溪河上游,只见两条正在比赛的龙舟,犹如离弦之箭,疾速而来。岸上睇龙舟的人们,一个劲地挥手疾呼:“划啊!划啊!”那声浪,伴随着锣鼓声在河畔雷鸣般的响起来。犀溪河两岸的村庄,睇龙舟的人群,被这激昂的场面感染,便会亢奋起来。每当此时此刻,我就感觉热血沸腾,豪气冲天。

每年五月初五,犀溪龙舟都参加在水口镇举行的龙舟竞渡。与来自月山镇、鹤山市址山镇以及本地的10多艘龙舟,一决高下。

当天,偌大的水口镇,到处是睇龙舟的人群,摩肩接踵,观者如潮,街道、河旁成了人潮涌动的河流。

只听号令一响,顷刻锣鼓频敲,如春雷滚动。睇龙舟的人们,热血沸腾,情不自禁地呐喊助威:“划呀!划呀!划!”龙舟上的健儿奋力挥桨,浪花飞溅;岸上睇龙舟的人们助威吆喝,“加油,加油”的呐喊声,一浪高过一浪。

当犀溪龙舟脱颖而出,飞一般冲向终点,两岸睇龙舟的男女老少,欢欣雀跃,笑逐颜开。那睇龙舟的孩童,高声唱道:“龙舟划得快,今年好世界!”随之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龙舟夺冠放鞭炮是当地习俗,那些睇龙舟的人们为庆祝犀溪龙舟夺得第一名,点燃了鞭炮,热热闹闹地庆祝犀溪龙舟折桂。归程上,睇龙舟的人们一路上谈论着犀溪龙舟勇夺冠军的乐事,六公尤其兴奋,说到龙舟神速冲线时手舞足蹈,眉飞色舞,喜悦地说:犀溪龙舟夺冠,我像喝了茅台酒!

怀念儿时糯粽香

陈迎春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五月五,是端午,石板桥上,女儿们拖家带口往娘家赶,脚步匆匆。时光深处,白石河水,清波微澜;悬崖边上,古树掩映着的村庄,炊烟袅袅;浅滩艾草,一丛丛,一簇簇,雨后更显葱郁欲滴。

古谚: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五月初五这天,村庄一般都会有场大雨到来,这是一种村人们都知道的规律。母亲为赶早采摘新鲜艾草,早早地叫醒熟睡中的我们。雨后的艾草,棵棵精神饱满,翠色青青,毛茸茸的杆上,挂满如眼泪状的水滴;绿叶片间,滚动着如珍珠般的水滴,娇嫩欲滴,香气氤氲浓郁。

母亲五月五这天是最繁忙的,采摘艾草回来后。母亲马上背筛赶往茶籽山剪红薯藤回来准备今年的红薯苗。

红薯种土就在茶籽山边。插红薯需要抢天时,母亲要趁端午节雨后土壤湿润松软,将今年的红薯土全部插完,避免太阳出来土质变硬,红薯苗成活率不高。

堂屋里,母亲将背筛里的红薯藤全部倒出,顺着红薯藤剪下五寸长左右的红薯苗,手能一把抓住的时候,用棕树叶片一扎扎捆住,捆捆竖立,整整齐齐,俨然一个列兵阵。剪完剩下的红薯藤末端红薯叶尖尖一般都是中午的青菜,家家户户都是一样。

午餐是故乡的正餐,端午节这天更加隆重,家家户户桌上都会摆满九样十碗,大人桌上杯觥交错,小孩子们围桌见缝插针,端上饭碗,一句句亲昵的长辈称呼,叫酥了长辈,大人们回过头时不时往饭碗里塞上一个鸡腿、一块红烧肉、一块鸡蛋卷。

午饭之后,插红薯藤成为了男人们的事情,背上一扎扎红薯苗集体出动。

包粽子都是午饭之后进行的。母亲早早地把采摘回来的棕叶用大木盆浸泡,一片片摊开用布清洗干净,然后再用清水浸泡。砍回来的大棕叶片,是用来捆绑粽子的。母亲会将一把去年的晚稻枯草点燃,将大棕叶片往火上来回熏烤,棕叶渐渐变软耷拉着头,再将叶片间的筋抽掉,撕成细条状,清洗干净和棕叶一起浸泡。冷却后的稻草灰用手捧进四角挂起的豆腐滤布上,开水浇淋,让过滤后的稻草灰水慢慢在盆中沉淀。

儿时我家的粽子只有一种碱水三角粽,粽子馅只有糯米和白砂糖。糯米每次只需要清洗干净马上就开始包,相比浸泡过的糯米包出来的粽子有嚼劲。沉淀后的稻草灰水上场,稻草灰水一大半倒入糯米中,用手不停翻搅,直至米变成金黄。母亲将去筋后的大棕叶片柄绑在凳子背靠上,左脚踩在凳子横杆上,从水中捞起两片棕叶,错开重叠对折旋转成圆锥,锥尖朝下成漏斗状,抓一把糯米塞进棕叶漏斗内,用筷子往下拌紧,再塞上一把米,对折,包裹,捆绑,用细棕叶条捆绑,一个粽子10秒一气呵成。

一大串粽子下锅,将余下的稻草灰水倒入锅中,水淹没粽子。母亲从柴炕上抱下大堆木劈柴。“酒是陈的香,粽是炖的香”,柴火煮粽子,细火慢炖,这时我会捧上一本小人书,坐在火堂前,专职往灶里添柴,架柴。水沸腾开时,糯米香、粽叶香、柴火香,布满灶屋间,透过瓦槽缝,随着炊烟,清香丝丝缕缕,蔓妙升腾,弥漫在故乡的上空。煮好粽子起锅滤干,解开棕叶绳,拨开棕叶,金黄,棱角分明,糯米黏软可口,清香四溢。

这些年,妻子接棒依然保持每年包粽子的习惯,粽叶、棕叶绳、糯米都是从老家带过来,不断创新粽子馅的花样,绿豆、花生、红豆、腊肉、五花肉、咸蛋黄,五花八门。城市少了柴火味,尽管材料都是故乡带出来,燃气煮出来的味道总是觉得少了点什么。

时光深处,总是怀念儿时糯粽香。

与粽同生

梁荣

又是一年端午节,街头巷尾满是粽子的香味,深深地吸一口这香甜的味道,这味道有家乡的惦念,有异乡的温暖,有岁月的沧桑与幸福……

听母亲说,40年前的端午早上,她还在火塘边烧柴煮粽子,锅里的水“咕噜咕噜”地响着,粽子的香气随着弥漫的火烟撒满屋子。像似闻到了烟火的香气,我闹腾着要从母亲的肚子里出来。直到傍晚,等父亲把煮好的粽子端上桌,我“哇”一声随粽而生。从此,每一年的端午节,这粽子的味道对我而言多了另一层意义。

不曾想,40年的光阴似离弦的箭,转眼而去。2007年端午前夕,我离开故乡到广东工作,在异乡吃到各式各样的粽子,有的包裹着甜甜的枣子、红红的豆子,有的塞着肥肥的肉块、香香的腊味,在江门台山,居然吃到有虾仁的海鲜味粽子……这些粽子,各具特色,各有味道,各含情怀,但像我这种新广东人,更想念家乡的酸粽。

我的家乡是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日子过得十分拮据。山里人,家家户户的圈子里养着一头猪,等过年的时候宰吃。过年吃不完的猪肉,用柴火烟熏烘腌在酸坛里做成酸肉。那时,山里一年到头,吃不上几餐肉,端午节包的都是糯米素粽。有一次,一户人家的孩子吵着要吃有肉馅的粽子,这可愁了“眯多”(苗语:妈妈的意思),家里没钱,哪来的肉作馅呢?“眯多”情急之下,想到了酸坛里的肉,掏出一块,切成几丁包在粽子里,就这样有了第一个酸粽。酸肉的味道渗在粽子里,淡淡的咸酸,很好吃。如此一传十,十传百,整个苗寨弥漫在酸粽的清香里,苗家的穷孩子们终于吃到了带肉馅的酸粽。

小时候,最喜欢妈妈包的长方形酸粽。那粽子方方正正,结结实实,三四十厘米长,手腕般粗,里面放着好几条长长的酸肉。这方粽子出锅后,父亲用红绳系成背带,让我们背着这粽子过端午节。我因为是端午节生,所以我腰上的方粽是两个绑在一起的,比起他人的重得多。父亲边把粽子挂在我们兄弟几个的肩上,边唠叨着说:“做人要像这粽子,有方有形,方方正正,结结实实。”背上方粽,我们迫不及待地夺门而去,呼朋引伴地聚在一起,拿出肩膀上的粽子,比一比,谁家的方粽大。这还不罢休,用鼻子闻一闻,谁家的酸肉粽更香。有时,有人为了证实自己家的粽子肉多,三两下解开方粽,用红线切成几块,大家一哄而抢,吃个精光,看看满嘴的油,都情不自禁地笑了。长大后才明白父亲的唠叨,是希望我们做人要堂堂正正,厚实如粽。

2009年在中山市古镇过端午节,我们几个同事聚在一起动手包粽子过节。老赵是陕西人,粽子里放两颗红枣,那味道甜甜蜜蜜,老赵告诉我们,他家乡是用槲叶包粽子的;小王是来自贵州的,居然在粽子里放酸菜,与众不同;几个广东本地的老师,在粽子里既放咸蛋黄又放腊肠,还有叉烧、花生、冬菇等,那粽子料足味鲜……当他们听我说苗家的酸肉粽子,既新鲜又好奇,只是没有食材而作罢。

2016年在江门台山过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端午庆生”美食派对。端午节放假前一天的下午,孩子们把我生日的事告诉了家长,家长们来接孩子时,带来各式各样的端午美食为我庆生。课桌拼成餐桌,桌上摆满或方或三角或圆筒的粽子,和孩子、家长们齐聚一堂,谈笑风生,共享美食,其乐融融。

如今,端午节又到了,我又长了一岁。咀嚼着这岁月的味道,身在异乡,想起儿时,自然多了几分淡淡的愁思。

新闻推荐

水乡荷花等你来赏

古劳镇二度桥荷花池里的荷花含苞待放。江门日报讯(文/图记者/程建华)近日,古劳水乡不少荷塘的荷花陆续绽放,引来市民群众摄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