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岁老人潘陆坚守铜虾制作技艺60多年 看,齐白石的虾从画中“游”出来了
在玻璃罩下一块洁白的珊瑚上,几只龙虾爬在上面,或懒洋洋地休息,或跃跃欲动,似乎想挣脱玻璃罩的束缚……它们大小不一,神态各异,惟妙惟肖。
随手提出一只虾来,那活泼灵动的样子,仿佛要和你搏斗一番。不过,不用怕,因为它们只是形神似真虾的铜虾而已。
这些活灵活现的铜虾,是一位88岁老人的得意之作,他就是潮连铜虾艺人潘陆。
60多年来,潘陆汲取、创新当地传统手工技艺经验,从齐白石的画中寻找制作灵感,以铜片、铜丝为原料,用钳子、镊子等工具,让齐白石笔下的虾“游”出了画面。
60多年的坚守,潘陆把铜虾做“活”了,不仅把当地传统的手工艺传承下来,还进一步发扬光大,让这门技艺成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
突发奇想
从齐白石的画中寻找制作灵感
潘陆是土生土长的潮连人,潮连人有用葵叶等制作工艺品的传统。“小时候逛庙会,很多人会拿出用葵叶等制作的各种手工艺品到庙会上卖,特别吸引小孩子,那些葵叶做出来的小动物活灵活现,很是可爱。”他说。
和众多潮连人一样,潘陆的爷爷潘周鸿也自幼喜欢手工制作。潘周鸿曾用葵叶做出了鸟、蝉、虾等手工艺制品,深受乡邻喜爱,而潘周鸿的这种喜好后来熏陶了其子潘国梁及其孙潘陆。
“受家里人影响,我从小就喜欢这些手工艺品制作,而且受画国画的母亲影响,也喜欢国画。”潘陆说,后来因为家庭变故,10多岁时,潘陆就不得不离开家乡,到广州谋生。尽管生活艰难,但是喜欢画画的爱好却没有变。
“我特别喜欢齐白石画的虾,从小就学着画。”潘陆回忆,“我对齐白石当年说过的话印象特别深刻,他说"学我者生,似我者亡",受这句话的启发,我就想画虾很难达到齐白石那样的水平,自己是不是可以在形式上进行创新?”
大概20岁时,潘陆想到家乡人的手工艺品,突然有了个想法:或许自己也可以把纸上的虾变成立体的、可以触摸的手工艺品。
“当时,我在广州的一家唱片公司打工,一有空就在宿舍里做手工。起初,尝试着用纸、布等材料来做虾,但总是不尽人意,难以体现虾在水中来去自如的灵动。”潘陆说。
后来,一位朋友向潘陆建议,是不是可以用铜为原料来制作虾。根据朋友的建议,潘陆尝试着用铜作为原料做虾。“经过反复试验和改良,用铜片、铜丝还有铁钳、镊子、弯嘴钳等工具制作出了第一对铜虾,当时有人见到我做的铜虾,非常喜欢,一定要买下来。”他说,“我发现用铜来制作虾更能表现虾的骨感和动感,因此我的兴趣也更大了”。
而这种兴趣,他坚守了60多年。在这60多年里,潘陆潜心铜虾制作,不断完善制作技艺,相继推出一系列以“铜虾”为主题的系列作品。
磨炼技艺
细致了解虾的真实生活状态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我国最早的设计著作《考工记》曾这样评价工艺设计之道,它强调了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利用材料的性能,巧施工艺才能完成一件完美的设计作品,而“材美工巧”是中国古代传统技术中的一个精益求精的价值标准。
“在我这里,你找不到两只一模一样的铜虾!”说起自己创作的铜虾,潘陆颇有几分自豪,言语间满是信心。虾的神态活灵活现,虾的关节、腿、须都精致可感,细节分明……“材美工巧”是潘陆一直在追求的方向。
一只铜虾,大概要用数十片大小不一的铜片和几条粗细不一的铜丝,这些原料都要潘陆自己打磨,才能打造出大小和厚薄合适的原材料。“铜虾的独特,在于它完全不用胶水,仅依靠铜片之间的连接结构就能连接起来。因此,要把铜虾做得活灵活现,你必须要熟悉了解虾的身体结构。”在潘陆的工作室里,他拿出一只铜虾说,“比如虾的每一条触须,应该怎么做,都是有讲究的,不能都是直的,直就不是它的真实状态了。也不能都伸到前面或者后面,生活在水中的虾,游动时需要靠触须试探周围的环境,每一根触须的作用都是不同的,表现出来的形态也是不同的。如果不了解虾在水中的真实生活状态,做出来的虾就不会那么灵动”。
潘陆的家人告诉记者,为细致了解虾的真实生活状态,每次去海鲜市场,潘陆必定去看虾,看有没有形态特别的虾。每次买虾回来,都要先把它们养在水盆里,看它们在正常游动或嬉戏时会有什么动作。
而为了解虾的身体结构,潘陆每次买虾回来,蒸熟后都要小心翼翼地把虾外壳完整剥离,再自然晒干,然后细心把虾壳进行分解。“通过虾在水中的游动,可以了解身体每个部位在运动时怎么配合。通过完整的虾壳分解,才能了解虾的整个身体结构,这样做出来的虾才是真实的。”他说。
传承技艺
从“不务正业”到成就“一番事业”
痴迷铜虾制作60多年,潘陆的行为一开始并没有得到亲朋好友的理解。“做铜虾很辛苦,也赚不到钱,当时家里经济条件也不是很好,所以我一开始是有意见的,甚至觉得有点不务正业。”妻子陈惠珍回忆起刚嫁给潘陆时的情景。
尽管不理解,陈惠珍还是尽力协助丈夫,帮忙制作铜虾的原材料,完成一些简单的工序。在妻子的支持下,潘陆从一开始的“不务正业”,到如今终于成就了“一番事业”。他制作的铜虾作品也因材料独特、惟妙惟肖而闻名遐迩,为群众所熟悉和喜爱。其代表作品曾参加第三届广东省民间工艺精品展,颇具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2017年,潮连铜虾制作技艺作为蓬江区近年来挖掘的非遗项目之一,入选该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虽已88岁高龄,潘陆对铜虾制作的热情未减,几乎每天都要坚持制作。“制作铜虾有了点知名度,这几年经常有当地人和海外侨胞找我做,想要作为地方特色文化产品送给朋友和外国友人,大家喜欢,我就开心,做着也快乐。”他说。
在潘陆的多年熏陶和指导下,他的妻子、女儿、儿子、孙女都掌握了铜虾制作技艺。“有时候,客人要求做的铜虾数量多,我忙不过来,就叫家人齐上手,他们基本上可以自己根据对虾的观察了解,独立制作出完整的铜虾。”潘陆表示。
近年来,随着潮连铜虾知名度的提高,也有人买了铜虾回去,自己学着制作,但是做出来的铜虾总不尽如人意。“铜虾制作不是简单的技术活。”潘陆说,“更需要制作背后的付出,只讲技术,用机器就可以生产,但是不了解背后的用心,就做不出来那种灵动感。很多人只是模仿,不了解这些知识,做出来的虾就生硬,没有活力”。
潘陆也坦言,自己的年龄大了,十分希望能把这门技艺传下去,并打算让儿子、孙女一起来传承。为了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潮连铜虾的文化价值,参与到非遗保护当中,潘陆也曾带着潮连铜虾制作技艺走进校园,向学生们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什么?不是简单地传承这个技术,更重要的是传统技术背后的用心、文化。”他说,“如果没有真的用心去学,只是掌握了表面的技术,很难传承好”。
江门有很多传统工艺,潘陆也希望可以在江门人才岛或其他地方建一个展览馆,把丰富的江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集中展示,不仅展示技术,还要让人们了解这些技术背后的艺术、工匠精神。
60多年的坚守,潘陆传承的,不仅仅是技艺,更是那一份精神脉搏。
策划/叶桃
统筹/王平强王建华
文/严建广图/郭永乐严建广
视频/郭永乐
新闻推荐
志愿者们将停放不规范的共享单车停放至泊位线内。江门日报讯(文/图记者/朱磊磊通讯员/刘润池)“麻烦您把共享单车停至停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