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抓“五个聚焦” 剑指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会区当好“主引擎” 打赢“翻身仗”
4月28日,江门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召开,市委书记林应武在会上深刻反思,连问“四个为什么”,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以超常规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积极拼抢、奋起直追,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新会区上下迅速行动,区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区政府党组会议专题部署研究,全区各级、各部门主动对照“四个为什么”,查找薄弱环节,立行立改,重启经济复苏引擎。
“要深刻认识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新会区把握"双区"建设历史机遇的重要抓手,是新会区强化江门经济发展主引擎功能定位的关键所在!”在日前召开的新会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暨工业投资促进大会上,新会区提出“五个聚焦”(聚焦短板抓产业升级、聚焦赋能抓创新驱动、聚焦品质抓企业培育、聚焦改革抓提质增效、聚焦项目抓有效投资),奋力夺取“双胜利”的冲锋号已经吹响。
聚焦短板
以“做优做强”抓产业升级
在司前谊达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的产品展示厅里,数百个形状各异、色彩缤纷的不锈钢水壶错落有致地摆放着,让人仿佛进入一个水壶的大世界。
“从贴牌到创新,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抓住了五金不锈钢产业升级。”司前谊达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汤燎勇告诉记者,疫情期间,该公司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实现不停工、不裁员,并保持“每月30个货柜”的产能且略有增长,成为司前镇不锈钢制品企业积极面对挑战的一个新亮点。
司前谊达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是新会区紧抓产业升级的真实写照。为了进一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会区聚焦短板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链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环节延伸,从整体上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产业集群。
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方面,新会区全力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帮助企业破解产品同质化、盈利水平低下等发展瓶颈,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推动不锈钢、造纸和印刷等行业向产业价值链的中高端跃升;鼓励企业抢抓新型消费和升级消费,以“互联网+优质制造”模式,推进“制造+服务”协同发展,打通消费需求、研发设计、产品制造、原材料供应等各个环节,以高质量的产品拓展市场新空间。
在做优做强三大主导产业方面,新会区以中科健康创新生物产业园、中科院新会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等项目为支撑,积极引进生物医药创新转化平台,打造以生物医药为核心的大健康产业集群;以芳源、道氏等重点企业为牵引,着力引进关键基础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等项目,推动新材料产业加速集聚;以广东中车公司为龙头,全力引进新型铝合金、微电子设备、高精度电气控制设备等配套企业,推动轨道交通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
聚焦赋能
以“转型发展”抓创新驱动
率先在江门举办县一级创新创业大赛,新会区创新创业大赛5年累计发放扶持资金1560万元,带动企业科研投入超10亿元;出台全市扶持力度最大的引才政策,引进的创新团队最高可获1600万元扶持资金,3年内成功引进10支高层次生物医药团队;举全区之力打造“创新走廊”,在寸土寸金的珠西枢纽新城,成功汇聚了中科健康创新生物科技产业园等多个创新孵化器……
创新力量崛起的背后,是新会区狠抓科创载体、营造科创环境、强化科创政策带来的科创活力释放。
科技创新不仅是推动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要素,更是推动新会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新会区科工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局正加快制定完善各类孵化器差异化的扶持措施,推动中科创新广场、未沃科等孵化器提速发展,力争中集智库成功升级为省级孵化器,吸引更多的创新企业、创新团队落户新会“创新走廊”。
同时,新会区大力支持省企业重点实验室、省工程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特派员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基地)等一批科研平台建设,为制造业在技术、工艺、产品、管理等多领域研发创新提供服务。
新会区优越的科创环境,带来的是企业在创新驱动上的源源动力。广东新会美达锦纶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华南理工大学共建的“广东省新型聚酰胺6功能纤维材料研究与应用企业重点实验室”获批成为省级重点实验室;广东芳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入选广东省重点人才项目;中集智库孵化器获批为孵化器省级运营评价B级……
此外,新会区积极鼓励各镇(街、区)加强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创新团队的深化合作。新会区委组织部、区人社局不断完善创新型人才引进、培育、服务政策,重点探索柔性引才,通过“星期天工程师”“季度专家”等模式引进海内外尤其是港澳的高层次人才,为新会区提供更多高端智力资源。
聚焦品质
以“树标提质”抓企业培育
在位于新会区会城七堡工贸城南区的江门星城游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城游艇)的生产车间内,到处是忙碌的景象,工人们正在为一艘长11.64米的双体机动玻璃钢材料游艇的完工交付作最后冲刺。
“在政府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公司的努力下,目前,我们已正常运转,100%复工复产了。”星城游艇总经理李新湘介绍说。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的前提下,该公司主动开拓新市场,谋求转型升级,加快发展。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品质是核心。纵观新会区工业经济,制造业重工占比低,上规模的企业少,产品销售主要依靠出口,因此,容易受外部环境影响,抗风险能力弱。
“要突破这一困局,当务之急是落实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壮大根植性和竞争力强的制造企业。”新会区委书记文彦表示。
着力提升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化“暖企”工作机制,紧盯200家重点企业(全区产值100强、外贸出口50强、纳税贡献50强),“一企一策”协助企业解决用工、资金、产业链等难题,加快培育更多主营业务收入百亿级的支柱企业。
开展成长型企业“树标提质”工程。加快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成长速度快、产业模式新的科技型企业,催生更多产值超亿元的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更多中小制造业企业上规模,力争在制造业细分领域内培育一批“独角兽”“小巨人”企业。
深化质量强区建设。坚持“质量为王”价值导向,以健康食品、传统家具等制造业优势领域为突破口,支持企业参与标准化建设活动,推动新会区优势特色产品标准成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参与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品牌价值评价,培育一批区域品牌和“新会制造”自主品牌。
聚焦改革
以“效益十条”抓提质增效
近日,《新会区推动高质量发展“效益十条”工作方案(试行)》(下简称“效益十条”)印发,明确将通过建立“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体系等方式,促进低端落后的行业、产业、企业提升效益贡献,在2-3年内实现新会区经济发展质量、发展效率、发展动力及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综合营商环境明显提升,力争到2021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亩均投资达300万元以上,年亩均产值达350万元以上,亩产效益走在全市前列。
从“黄金十条”到“政令十条”,再到今年新推的“效益十条”,其背后反映的是新会区聚焦全面深化改革、狠抓经济提质增效的决心。
为了给高质量制造业腾出空间和容量,新会区在日前召开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暨工业投资促进大会上明确了几条聚焦改革的“硬杠杠”:
大力推行“制造+绿色”发展模式,加快新会区固废综合处理中心和崖门金属污泥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进度,加快完善“效益十条”细化方案,形成“以亩产论英雄”的鲜明导向。
大力提高工业用地承载力,以城郊—孖冲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为试点,用好“工改工”等政策,力争在“零增地”的基础上实现增资扩产,努力打造新会区“村改样本”。
大力营造全面开放新格局,提升大广海湾保税物流中心(B型)运营实效,加快推动不锈钢制品行业申报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力争形成新的外贸增长点。
聚焦项目
以“项目为王”抓有效投资
项目是稳投资、稳增长的“生命线”,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新会区珠西枢纽新城公共配套设施12项工程启动建设,总投资超50亿元;第一季度工业园区建设项目集中动工启动仪式暨“两看两比”活动举行,启动项目总投资超70亿元;第二季度产城融合项目集中动工(签约)仪式暨“两看两比”活动举行,集中动工、集中签约项目共42个,总投资超341亿元……新会区紧盯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目标,以项目为王,激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池春水”。
文彦在新会区第二季度产城融合项目集中动工(签约)仪式上表示:“面对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想要打赢经济翻身仗,归根结底,要靠引入大型项目、落地优质项目。”
作为新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银湖湾滨海新区管委会和新会区工业园区管委会全力抓好整体统筹和新项目建设,深入推进企业复工达产,重点摸清企业上下游配套复工情况,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复工,帮助企业达产满产、增效扩产,并开展常态化“暖企”,引导企业用好用足省、市“1+N”扶持措施和新会区“政令十条”“黄金十条”“效益十条”,帮助企业尽快渡过难关。
疫情期间,新会区工业园区管委会以“云招商”“邮签约”等模式,促成总投资60亿元的万洋众创城项目成功签约,并实现当月供地、当月动工的项目落地“新会新速度”。截至目前,三大万亩园区成功引进万洋、中南高科、芳源、东洋油墨等超30个项目,计划总投资约227亿元。
深江产业园、珠西新材料集聚区、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三大万亩园区已经成为“香饽饽”,吸引客商纷至沓来,昔日寂静的荒山成为繁忙的工地。
增强“抢”的意识、增强“拼”的意识、增强“争”的意识,新会全区上下根据市委、区委“打赢经济翻身仗”的部署要求,抢抓国家重点机遇,全链条加快项目建设,积极通过“云招商”“邮签约”“产业链招商”等方式,真正形成“建成一批、续建一批、开工一批”的生动发展局面。
江门日报记者/叶田通讯员/陈继武
新闻推荐
交地即交证 新会区开全省先河土地交易后不动产首次登记从原来20多天压缩到3小时
土地交易后不动产首次登记从原来20多天压缩到3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