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企合力擦亮“粤菜师傅”品牌 推动恩平粽在传承中创新
5月8日上午11点,恩平这个全国首个“避寒宜居地”的天气已经相当酷热,岑结柱开着一辆大货车,带着他的小儿子和记者,以及他请来的直播团队,前往良西镇红联村,收购村民为他的工厂准备的橹罟子(一种带刺的植物)条。这一趟,他收购的34扎橹罟子条把货车塞得满满的,这些橹罟子条够工厂使用10天左右。
三年前,岑结柱下定决心将设厂在广州的“粽乡园”搬回家乡恩平,从1992年到2017年,在广州苦心经营25年的岑结柱终于落叶归根,回到自己的老家,跟着他一起回归的还有同为恩平籍的大部分老员工。“我把在广州这些年来所赚的全部投入到这里。”岑结柱现在的工厂有120多名员工,年销售额达1700多万元,他的粽子供应到全国各地的酒店、超市。
文/图江门日报记者/吴健争
一米门店成长为百人大厂
在广州创业起步的时候,岑结柱的门店只有一米宽,他凭借勤劳的双手赚取了人生第一桶金,而后,他开始投资建厂,走上工业化生产的道路。“2003年,遇上非典是最难熬的时期,刚办的企业没有固定的客源,大家咬紧牙关才渡过难关。但这一次疫情对我们的影响就很小了,一来我们拥有大量的固定客户,需要源源不断供货,二来作为饮食产业,符合民生需求。”岑结柱总结自己经历两次疫情的不同之处。
工业化生产意味着量产化、标准化,“以前用煤炉煮粽子,一次只能煮50只,如今蒸汽炉一次可以煮3000只。”在标准化的生产下,食品安全得到更好保障,对岑结柱来说,这是底线,“做得好不好吃是一回事,但一定不能有问题”。要把恩平粽推向全国、推向世界,标准化生产是必由之路。在工业化生产方面,相对恩平其他特产,恩平粽走得比较前。粽乡园的粽子保质期达3个月,可以进行长途运输,解决熟食食品的一大短板问题。
在岑结柱精心经营下,粽乡园已向全国知名的连锁酒店、超市供货,同时,建立起稳定的产品体系、供销体系。
刚从广州搬回恩平进行二次创业时,粽乡园的粽子颇有几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意味,生产的粽子已售往全国各地,但粽乡园品牌门店在恩平并不多。经过几年经营,粽乡园已在恩平7个镇街建立加盟门店,名气逐渐打响。据了解,粽乡园在全国有超过50家早餐店,体量并不算小。
坚持传承中创新
由开始主打的恩平粽等一两种口味到如今的三十多种口味,其中有咖喱牛肉粽、榴莲冰粽……口味逐步年轻化,创新的思维一直贯穿岑结柱的创业过程。由原来的纯手工到量产化、煤炉到如今蒸汽炉、市场散卖到精美真空包装,保质期由几日到如今的3个月,岑结柱多年摸索才逐步走到今天。“但我们的关键仍然采用最传统的方式,这让我们的粽子保持独特的恩平风味。”
如今,粽乡园又回归传统,大力打造编织粽。“以前,这种粽子是出嫁女过年回门时必备的,多年之后,这种传统逐渐消失。”岑结柱用行动向传统致敬的,他把这种编织粽子的制作工序标准化分工,提升制作效率。这款粽子“体形”壮硕,无论是外形还是馅料,都保留传统恩平粽的风味。
政企合力擦亮恩平粽品牌
在人社等部门的帮助下,岑结柱今年的招工相当顺利。“接下来最重要的是做好培训,一个新人从生手到熟手需要三个月,再到熟练,需要一年。”岑结柱希望和人社部门深入合作,开展培训、技能比赛等。为了进一步营造粽文化氛围,恩平市人社局主动对接岑结柱,通过举办形式丰富、影响力大的相关活动,打响恩平粽的名堂。
近年来,岑结柱致力于推动员工年轻化。“以前,我们包粽子的主力都是60岁左右,经过近年来的努力,现在主力军平均年龄降到40岁左右。”而且,粽乡园的员工采取本地化策略,主要招聘周边的工人,既带动就业,实现员工本地化还能降低流失率。
恩平市人社部门还主动对接粽乡园,充分借助“粤菜师傅”的品牌,围绕企业生产、人才培训、风味创新和产品推广等各方面,推动各界“化学反应”,将恩平粽的特色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粽子是恩平人最常食用的食品之一,恩平人包粽子,从选料到包扎,从食材到包装材料,有自己的传统特色。但在岑结柱看来,恩平粽文化还不够普及,“如果有一天,在高速路口、景点门口也有人摆卖恩平粽,那就说明我们恩平粽真的出名了”。
扩大生产规模带动农户增收
“又有钱数了!”皮肤黝黑的农户夫妻拿着岑结柱支付的六百多块货款,笑得比阳光还灿烂。“以前我们种甘蔗,种其他作物,后来卖不动了,在岑老板(岑结柱)的带领下,我们又种橹罟子,这几年来不断在扩种。”红联村村民邹悦东(化名)家族是客家人,以农耕为生。在岑结柱的收购带动下,村内的橹罟子价格水涨船高,一扎橹罟子条1250条,收购价为130元,一般的农民每天能做两扎。岑结柱搬迁粽乡园回归恩平之后,橹罟子条的需求量大增,橹罟子的种植越来越多,逐渐成为村民的主要种植物,红联村也成了“浪鼓村”(恩平人称橹罟子为“浪鼓”)。橹罟子的种植成本并不高,一年可以摘采三次,种植户一年下来都有干不完的农活。
橹罟子条是恩平粽的重要标识,“其他地方的粽子有的用水草包扎,有的用绳子包扎,我们恩平的粽子必须用橹罟子条包扎,它有一股淡淡的清香,能为我们恩平粽提味。”无论工艺怎么改变,岑结柱一直坚持使用橹罟子条制作粽子。坚韧的橹罟子条一方面将恩平粽包裹得紧紧实实,保证了粽子的口感,一方面将自身的清香渗入恩平粽子,起到画龙点睛之效。
71岁的珍姑是橹罟子种植大户,从一开始时一垅地,到后期扩种到一亩地,屋后一排长势茂盛的橹罟子便是她的心血。尽管年过七旬,但珍姑手脚利索,一会儿功夫便完成一堆橹罟子条的除刺工作。
岑结柱每周来一次红联村收购橹罟子条,他会提前通知农户,每户将晒好的橹罟子条捆好,放在门口,等待岑结柱收购。记者看到,珍姑一次做好了7扎橹罟子条,是岑结柱此行收购量的最大农户。
“粽子,是我们中国人最有共同语言的食物之一,它没有太多的地域限制。”岑结柱对恩平粽的前景充满信心,如今,粽乡园每日出产两万多只粽子供不应求,“比较理想的状态是日产量达到5万只。”岑结柱仍在不断思考,优化工序,保证质量,增加产量。“接下来,我们将主动提供创业、培训等各方面扶持政策,协助企业做大做强,推动恩平粽走得更远。”恩平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新闻推荐
江门日报讯(记者/谭锦波胡伟杰吴健争)4月23-24日,恩平市委书记谢超武,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兵,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健忠,市政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