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法院引入公证处参与司法辅助事务 诉讼文书送达跑出“加速度”
5月7日,新会区人民法院、五邑公证处联合揭牌诉讼与公证协作中心。黄绍侦摄
“法院对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一案已作出判决,现向您送达判决书,请签收。”5月7日,在新会区会城一平房门前,新会区人民法院诉讼与公证协作中心(下称“协作中心”)外勤组组长刘家华、送达员吴嘉缤出示证件后,向当事人许某递上了签收材料。
当天上午,新会区人民法院、五邑公证处联合揭牌协作中心,5辆蓝白色的司法送达专车同步启用。五邑公证处选派的9位专职送达人员组成集约送达小组,进驻新会法院。他们将肩负起应诉资料、裁判文书等所有民事案件诉讼文书的全流程送达工作,进一步为审判团队减负,标志着新会法院朝着多元破解“送达难”、为审判工作提速提质的目标迈进了一步。
◎公证入驻
单兵作战变团队集约
“有时候大老远去一个村里送文书,才发现法院的另一组法官助理和书记员也在现场。”新会法院立案庭负责人蔡应犀回忆,在以前,各审判团队要分别负责将承办案件的法律文书送到当事人的手上,有的当事人居住在偏远的农村,有的当事人在团队上门时刚好不在家,多种因素导致法律文书送达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成本,而不同团队“单兵作战”的送达模式又重复浪费了劳动力。
据统计,2019年新会法院受理民事案件11108件,审结10734件,民事法官人均结案282件。蔡应犀介绍,每一个审结的案件至少需要分别完成应诉资料和判决书两次送达任务,按照去年全年审结的10734件民事案件计算,至少要送达文书21468件次。而这些任务,在今后将全部集约到协作中心。
“民事案件诉讼文书集中统一送达,有利于法官回归审理者本位,提高审判质效。”新会法院立案庭法官袁婷姗认为,审判质效提升、周期缩短,当事人的诉讼权益也将得到更大的保障。
协作中心主任李建豪介绍,目前他们已经建立了一套标准化工作流程——采用电话、邮寄、上门、公告、公证等多种方式,做到法律文书“有送必达”。例如,文书进入电话送达流程后,送达人员会在不同时段给当事人打电话,累计3次得到“不同意”或无法联系的反馈后便进入邮寄或上门送达流程。
“公证团队比外聘人员更有优势。”蔡应犀说,目前公证部门在各地法院案件执行、涉案财产清点登记、标的物拍卖等过程中都有参与,“他们在保全和固定证据等方面更专业规范”。
◎智慧平台
大数据助力快速找人
电话打不通、住址不固定……长期以来,“找人难”是困扰法院司法送达的老大难问题。为此,协作中心引入了“智法送达平台”,利用大数据、信息化的辅助,实现了精准找人、高效送达。
如在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原告只提供了被告的姓名及身份证信息,没有电话及住址信息,为确保能及时将应诉资料送达给被告,协作中心送达人员在“智法送达系统”输入被告的身份证号码,查询到其在三大运营商平台的实名认证的电话号码,快速联系被告。
“平台打通了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的信息,可以修复、补充被告的其他联系方式。”李建豪强调,送达人员不会直接看到当事人的隐私信息,但是可以通过平台拨出号码。打通电话后,送达人员会与被告约定文书送达方式,通话全程录音并自动保存在平台上。
以协作中心启用后的首个送达任务为例。刘家华在5月6日通过智法平台联系了送达对象许某,并约定送达时间为7日10时30分。送达当天,刘家华与搭档吴嘉缤按照智法App规划的路线到达约定地点。刘家华致电许某携带有效身份证件开门签收,并说明有关事项。同一时间,吴嘉缤手持记录仪,拍摄记录送达签收全过程。送达完成后,刘家华即时在智法平台更新了送达日志,实现送达过程全程留痕。
李霭莹黄绍侦楼慧琴
新闻推荐
新会区多校组织开展五四青年节纪念活动 传承五四精神 激发青春力量
学生团员代表为新会驰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献上特殊的礼物。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面临了危机和挑战。而在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