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读书生活 “宅”家悦享读书乐
最美人间四月天,不负读书好时光。
这个春天,因疫情与众不同;这个寒假,因疫情格外漫长。当走亲访友、出门旅游、开学返校都按下了“暂停键”,在被迫“宅”家的日子,不少人的生活发生了改变。其中有些人,打开了往日因忙乱的生活而顾不上的书本,静下心来读书,从书中汲取力量,让自己变得平和、温润、清醒。也在这个读书月,有了更多的感悟和收获。
线上上课的孩子们,也因课程的安排,多出了不少阅读时光。爱读书的少年在这个超长假期阅读量迅速增长。这个与众不同的读书月,各学校也纷纷把阅读活动搬上“云端”,“海贝悦读战疫情”“大手牵小手相伴共悦读”“"云"牵手共读,齐相遇明媚”……有了引导和激励,爱阅读的孩子更加如鱼得水,畅享悦读好时光。
人间四月天,阅读无处不在,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点亮生活,温暖人心。
统筹:娄丹文/图:娄丹张翠玲梁丽琴陈慕欢
成人篇
“宅”生活重拾读书乐
“被遗忘的书,现在重拾起来!”“终于有时间好好读几本书了。”“看了《三联生活周刊》的《最美敦煌》,姑且当自己去旅游过吧!”……疫情期间,微信朋友圈里不少人这样“晒读书”。
采访中,很多市民都表示,这次疫情让他们有了更多的阅读时间,原来工作太忙太累,回到家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读书,因为疫情“宅”在家,终于可以把想读的书重拾起来。“在家有了一段不被打扰的时光,静静地看完以前买的几本书,算是给自己充电吧。”市民邓翠凤说。
记者了解到,疫情期间不少市民的阅读量明显增加,有市民两个月的读书量甚至超过了过去一年的总和。有的市民会选择读电子书,但更多的还是选择纸质书。值得一提的是,市民的阅读习惯也有所改变,童书、文教和书法类成为刚需,很多人重新拾起大部头。“多年前看得懵懵懂懂的书,居然越品越香,于是有个大胆的猜想,现在是不是也能读懂《百年孤独》了?”市民周运来坦言,疫情期间有较长时间静下心来阅读,对书的内容理解会更深。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宅”在家里的这段时间,很多家长以亲子阅读的方式陪伴孩子成长。“每天的亲子阅读,是我们家最温馨最幸福的时光。”市民汪群说,她和先生会通过言传身教,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陪着孩子一起读书。
案例一
小学教师重新捡起“大部头”
“幸亏了有这个"超长"假期,让我"消灭"书单上的不少书。要放在平时,只有寒暑假才能有比较集中的时间读书。”谈起疫情期间的阅读情况,北苑小学英语教师郭丽纯这样说。
除了在线上给学生们上课,郭丽纯开启了读书模式。无论是专业类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读懂孩子的心》《小妇人》英文原版,还是哲学类的《苏菲的世界》,都被郭丽纯一一“拿下”。不过最让她自豪的,莫过于完整地读完长篇小说《三体》。“去年下半年我就把《三体》纳入书架,直到今年2月才读完。”郭丽纯说,疫情期间自己的阅读量比平时大了很多,“平时在学校工作完就会给自己找借口很累了,看得不会像现在这样连贯。”
案例二
有志青年每天读书超3小时
“半个月累计在线学习超50个小时,平均每天读书约3.3小时,读书约40本。在线听了《六神磊磊读唐诗》《18节快速上手的写作课》《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等六个在线课程,以及涉及写作、艺术、健康、理财等课程,写文章17篇,共3.5万多字。”在一家企业工作的韩志晒出了自己在4月份前半个月的读书“成绩单”。
韩志从小喜欢读书,如今自己经营着一个微信公众号,时不时写一些小文章,娱人娱己,同时给心灵找点寄托。疫情期间,在家办公给了他更多自由的时间。“"宅"家生活也可以过得很充实、很精彩,只要有追求、有计划、有方向、有行动力。”他说。
中小学生篇
读书月搬上“云端”
疫情让我们放慢了生活的脚步,也是在家“充电”的好时机。
“宅”生活限制了身体的自由,灵魂却不受约束。紫茶小学每周二下午第一节是阅读时间,在这节课里,同学们读名著、读经典、读童话,并做下批注、分享读书感受;范罗冈小学每周都安排不少于两节的经典诵读课程,老师带大家一起诵读经典,背诵古诗文,一起感受经典的魅力;农林小学推出线上阅读课、国学课以及阅读半小时、亲子共读等活动,让学生阅读热情高涨;培英小学各年级积极打造特色书香节活动,在班级群直播“同读一本书”阅读分享会;江海区外海中心小学举行线上课外阅读融合比赛,把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的片段或故事,以读一读、演一演、写一写、续一续、画一画等形式提交作品参加评比;江海区天鹅湾小学的孩子们与爸爸妈妈“强强联合”,共读一本书、合作完成读书笔记、合作表演书中精彩片段;江海区景贤小学推出了第一届读书节暨首届语言艺术节活动,让学生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尽情徜徉书海……各校别出心裁,把读书月活动搬上“云端”,制定了各具特色的读书活动,让孩子们与阅读相伴,丰盈心灵。
此外,记者通过采访部分学生发现,目前学生们的阅读仍以纸质书为主,且相较于平常,阅读时间明显增多,越来越多学生会和家长一起完成亲子阅读。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阅读可以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也可以让我们静心思考,不至于在网络时代迷失自我。”对于疫情期间读书的意义,紫茶小学语文老师田仁萍这样说,“比如童话类的文学书籍,可以让人心中充满希望;读疏导心理的书籍,可以调整自己的情绪;读科普类的书籍,特别是医学常识类型的书,可以让我们适当掌握科学知识,增强生存技能。静静在书屋中坚守,待疫情过后,我们身上的铠甲就会又坚韧很多。”
案例一:农林小学黎思诚:三个月“啃”下20多本书
《中国古代寓言》《拉封丹寓言》《春秋战国策》《五代十国策》《三国演义》……三个月来,农林小学三(2)班学生黎思诚“啃”下了大大小小20多本书。“老师说我们假期要多读课外书,我喜欢读书!”提起自己读了哪些书,黎思诚滔滔不绝。
“平时我一周只能读一两本书,现在一周能读5本呢!”“宅”家不仅让黎思诚读书的量变多了,效率也高了起来,“除了读学校书单上的书,我也会自己找爱看的书去读。原本家里有的书读得差不多了,我就让爸爸妈妈买些新的书回来。”他说。
黎思诚读书的涉猎范围比较广,小说、历史、科普、儿童文学等他统统都感兴趣。而且,读完书还不算,黎思诚趁着从书中学到的知识仍然“新鲜热辣”,便会把相关的内容及时运用到作业上,“比如我最近看了《趣味成语故事》,里面的成语正好可以用来写作文。”他表示。
案例二:天鹅湾小学林子豪:每天读书2小时
“因为疫情不能回学校上课,我以为今年书香节不能和同学们聚在一起读书了,但学校通过线上"云读书"的方式,让我感觉就像在学校和同学们一起读书。”天鹅湾小学四(2)班学生林子豪开心地说。
林子豪说,他以前的阅读都是以纸质书为主,疫情期间,他就读的天鹅湾小学开展了“"云"牵手共读,齐相遇明媚”第四届读书节活动。这次读书节是以线上“云读书”的方式进行,让他和同学们可以在线上阅读,大家可以自如地交流读书的方法和体会。
“宅”在家的日子,林子豪的阅读量比以往增加了,每天大概会花2个小时读书,读了大概有七八本纸质书。他说自己比较喜欢读名著,中国名著或者世界名著,还有儿童文学类型的书籍和漫画。最近,他和爸爸一起读了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印象特别深刻。“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一个和我们不一样的孩子是如何在困难中学习的。”他说。
小调查
疫情期间过半受访者阅读量增加
过去一周,记者分别在“江门日报”、“江门日报·青苹果”等微信公众号,以及多个家长群进行了有关“疫情下的读书生活”问卷调查,分别针对成年人和中小学生,了解他们的阅读习惯,尤其是疫情期间阅读情况的变化。本次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620份,其中,中小学生版239份,成人版381份。
通过问卷发现,疫情期间学校普遍重视阅读,大部分中小学生每天读书时间超过1小时。73%的中小学生喜欢阅读,认为阅读能“汲取知识,丰盈自己的思想厚度”“对学习有帮助,提高理解水平和作文能力”,但仍有27%的学生对阅读提不起兴趣,迫于家长和老师的压力才会勉强阅读。
疫情期间,超过一半的学生用了更多时间来阅读,但也有28%的学生指出阅读的规律被打破了,读书量比以往少。75%的中小学生表示学校重视学生的阅读,在疫情期间举办过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阅读活动,比如每天阅读打卡、录制“推荐一本好书”小视频、“云上阅读书会”、亲子共读等等,不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带动家长每天读书。
参与调查的成年人涵盖各个年龄层、各种职业,从问卷发现,绝大部分成人都认为阅读很重要,57%的成年人疫情期间每天读书1小时以上,比平常有所增加,但也有43%的成年人几乎不看书。影响阅读的原因各种各样,其中“工作忙,没有时间读书”“太累,没有精力读书”“心态浮躁,浅尝辄止”等占比较大。同时,阅读方式从单一的纸质读物转向多样化,越来越适应电子化阅读形式带来的自由和快捷。
新闻推荐
彭章瑞部署黑臭水体整治、污染防治及城市品质提升工作 “治理一条河 提升一座城”
江门日报讯(记者/李雨溪)4月10日,高新区(江海区)召开现场办公会,部署黑臭水体整治、污染防治及城市品质提升工作。高新区党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