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与广西龙州积极开展扶贫协作,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化扶贫格局 脱贫攻坚 “鹤龙”共舞
76岁的龙凤祝老人是扶贫车间年龄最大的工人,她坚持每天“下楼上班”。
甘牛集团龙州养殖总园内,哞哞声不断,肉牛长势喜人。
黄纯恺(中)手把手教刚来车间工作的邻居学习技能。
春意盎然,万物生长,粤桂扶贫协作(鹤山—龙州)喜讯频传。
4月15日,由鹤山企业家兴办的广西力柏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揭牌成立,致力为该县打造一条坚果种植及加工全产业链;当天,鹤山企业家在龙州投资的另一个重大项目——广西龙州甘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屠宰加工冷链项目举行奠基仪式,按下项目建设“快进键”……
正在龙州县开展扶贫协作对接调研的鹤山市委书记林贤进十分看好上述两个项目,勉励两家企业发挥好龙头示范作用,肩负起社会责任,继续推动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两地合作之路越走越宽广,最大亮点就是党委、政府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林贤进说,希望两地继续加强合作,扎实推进各项帮扶措施,把脱贫攻坚做扎实做具体,坚决夺取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也是粤桂扶贫协作(鹤山—龙州)开展结对帮扶的第三个年头。近日,记者专程走进广西龙州县蹲点采访,感受这座广西边陲县城的新变化,聆听粤桂扶贫协作故事。
文/图:南方日报见习记者任龙
扶贫车间七旬奶奶每天“下楼上班”
走进龙州县城南幸福家园小区,和普通的城市小区别无二致,路面干净整洁,车位上停了不少小轿车,如果没有“粤桂扶贫协作鹤山扶贫车间”的标牌,外人很难将这里与移民搬迁点联系起来。
早上7时多,老人们到小区公园散步时,更多人已陆续走进位于一楼的扶贫车间,开始一天的工作。车间里以女性工人为主,二三十岁到六七十岁,各个年龄段都有。
1944年出生的农凤祝,是车间里年龄最大的工人。她喜欢坐在靠近门口的一张小木桌边,桌上凌乱地摆着一堆等待组装的电池盒,这是她的专属工位。她双手布满皱纹,但依旧灵活,埋头工作时,左手用力按住电池盒,另一只手攥着螺丝刀,连接铜线,扭紧螺丝,加盖入框,一气呵成。
农凤祝穷了这么多年,从来没想过可以有一份工作。“现在每月能挣1000多元,多亏了粤桂扶贫车间。”她告诉记者,车间一开就来工作了,有空就来干。“以前全村都穷,外村都说我们是懒人村,好吃懒做,现在搬到城里,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还有工作,我不想让人家再说我们是懒人小区。”
在龙州县,像农凤祝一样,在扶贫车间找到工作的人有很多,改变始于2017年。当年9月,粤桂扶贫协作按下加速键,鹤山市与龙州县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并派出工作组赴龙州县,助力该县脱贫攻坚。
“当年我们就明确,对口扶贫工作要以"两不愁三保障"为战线,一定要让贫困户通过就业获得稳定收入。”鹤山市副市长、鹤山驻龙州县扶贫组组长杨海泉回忆说,工作组结合当地资源优势,联合鹤山企业设立了该县首个扶贫车间。
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扶贫车间刚开不到一个星期,100个岗位就被全部抢完。”杨海泉说,很多贫困户有劳动能力,却苦于没有就业平台和工作机会,设立扶贫车间,为贫困户就近就业开拓了新路子,更让广东企业看到了这里的资源优势,为之后的合作打下了基础。
经过短短两年多的发展,龙州县设立的扶贫车间已达到9间,6家大型广东企业入驻,涵盖坚果加工、电子及灯饰等行业。扶贫车间还进一步延伸到村、镇,带动当地居民开设家庭工坊,解决了上千户贫困户的就业问题。
城南幸福家园社区居委会副主任黄纯恺说,扶贫车间不仅带动了当地的就业,更为许多想创业的贫困户提供了门路。“贫困户在车间熟练掌握了劳动技能后,可以成为企业管理人员,熟悉企业管理、加工工艺、市场等情况后,还可以自主创业,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
两年多来,在农凤祝和一些致富带头人激励下,龙州县越来越多人加入到了扶贫车间,有了工作,成为稳定脱贫的力量。“我一辈子哪都没去过,现在进了城,住上了楼房,过上了上楼回家,下楼上班的日子,只要能走得动,会一直来干。”农凤祝说。
劳务合作龙州残疾人到鹤山稳定就业
在保障贫困户就业方面,鹤山与龙州不只有扶贫车间一招。两年多来,两地还不断深化劳务合作,为龙州县剩余劳动力解决就业,同时让一部分残疾贫困户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今年3月初,全省进一步加快复工复产,各地纷纷包车接工人复工,位于鹤山市共和镇的豪爵摩托车配件有限公司也迎来了一车特别的工人——22名龙州籍残疾人,在两地政府、残联及爱心企业的帮助下,跨越700多公里,从家门口到达厂门口,回到“心心念”的岗位上。
“过年后,很心急,一直等着复工的日子。”来自龙州县水口镇的龙先生曾是一个贫困户,也是一名残疾工人,他说,去年,镇里通知有残疾人招聘专场,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了。“当时很害怕,小时候受伤,左手不方便,没出过远门,一下跑到广东打工,家里人都不放心。”
在企业工作人员的鼓励下,龙先生迈出了第一步,顺利成为豪爵摩托车配件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第一次到鹤山,大巴车直接把我送到厂里,还安排了师傅带我,平时生活工作都在厂区,一个月3000多元收入,感谢党和政府,让我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据豪爵摩托车配件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该公司是广东省残疾人就业(一级)基地,为让龙州籍残疾员工在鹤山安心工作,一直积极与鹤山市残联积极沟通,为残疾工人们安排适当的岗位和工种,并签订劳动合同、购买社会保险等。同时,企业在厂区内进行了无障碍设施改造,在宿舍配置空调,完善文化体育设施等,为残疾员工提供良好的就业和生活环境,让龙州县残疾员工,在企业安居乐业。
记者获悉,两年多来,鹤山市将大湾区企业的用工信息,及时向龙州县进行推介,凡是有意愿赴鹤山就业的贫困人员,派车接到鹤山市,并由政府担保,保障劳务人员的权益。“为了让龙州县的贫困户和劳动力放心到鹤山就业,龙州县安排了专人负责在鹤山开展后续服务保障工作,让来鹤山工作的贫困户遇到困难既能找"婆家"又能找"娘家",安心在鹤山工作生活。”杨海泉说。
自开展粤桂扶贫协作以来,为协调推进鹤山市结对龙州县扶贫协作工作,有效促进龙州县贫困群体实现就业增收脱贫,鹤山市和龙州县分别在两地建立劳务输出服务机构及平台,双方派出人员,及时联系,构建长期协作的新型劳务关系,共建劳务合作平台,为当地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了极大便利。
截至目前,龙州县已成立企业驻乡镇就业服务工作站2个,“万企帮万村”村企签订协议57份;举办招聘活动12场,其中举办广西残疾人招聘专场3场;累计服务外出务工贫困户约2.2万人。
产业帮扶鹤山企业助龙州贫困户“发牛财”
4月16日,是龙州县下冻镇上金乡村民黄金花“特别开心的一天”。这天一早,她和丈夫来到广西龙州甘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甘牛集团”)那渠养殖园,一口气花4万元买了6头牛崽。
“今年不想出去了,村里有好项目,邻居去年就赚钱了,我们也想试试。”黄金花说,牛养大了就卖给集团,不愁销路,有问题也可以随时找他们(集团)。
黄金花提到的甘牛集团,是粤桂扶贫的产业项目之一,也是鹤山和龙州两地合作的成功案例之一。
“2018年,龙州县成功脱贫"摘帽",退出国定贫困县序列,但产业链单一,巩固脱贫成效压力很大。”杨海泉说,龙州县作为国家糖业战略布局的重要地区,甘蔗种植面积达50多万亩,除了制糖和造纸外,大量甘蔗尾叶被当作废料焚烧、丢弃,既浪费又污染环境。能否利用甘蔗尾叶作为特色资源打造特色产业,找出一条切合龙州实际、巩固脱贫成效的路子?
经多方论证,扶贫组发现,甘蔗尾叶可作为青饲料用于养牛,并有带动全产业链落地的可行性,“龙州县每年可提供约30万吨的甘蔗尾叶,最多可育肥肉牛约12万头。”
2018年3月,扶贫组找到鹤山牛世家第四代传人、企业家温兆轩洽谈合作,并邀请其到龙州考察。短短数月,温兆轩便拉着三位投资伙伴,签约投资龙州,注册成立广西龙州甘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2018年12月5日,甘牛生态养殖那渠园作为产业链建设的启动项目奠基,次年1月即开始进牛,4月份第一批育肥肉牛发往大湾区。2019年集团已出栏肉牛超过6000头,存栏1500多头。
温兆轩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19年,仅甘牛集团那渠养殖园招收当地村民务工33人(29人为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超3.6万元。集团还租用了村集体和农户的土地,农户年增收6000元以上。此外,甘牛集团通过家庭农场和鼓励农户养牛多种合作模式,让更多贫困户成为公司“合伙人”,迅速赚到第一桶金。
“这只是"九牛一毛"。”温兆轩说,未来,集团将和当地政府、农户合力,建成一条由甘蔗叶养牛、屠宰加工冷链配送、无害化处理(工业油脂项目)、牛粪生产有机肥项目组成的产业链,预计务工人数可达150人以上,带动全县养牛10万头,可收储龙州县50万亩甘蔗所产生全部约30万吨甘蔗尾叶,带动全县农户及47个贫困村5万多贫困户共增收约5000万元。
在甘牛集团的带动下,近两年来,越来越多广东企业来到龙州县投资兴业,龙州县率先设立驻粤港澳大湾区招商站,搭建产业转移平台鹤山产业园,目前已有3家大型企业进驻。“龙州有资源,广东企业有资金有技术,促成两地合作,形成资源优势互补,才能为巩固脱贫成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杨海泉说。
人才交流鹤山医生教师成为龙州“友仔”
两年多来,不光是企业,龙州县各界都涌入了“鹤山血液”。在龙州县高级中学的校园里,有两位特别的老师——来自鹤山鹤华中学的邓炳昌和来自纪元中学的文军,学生们总是亲切地称他们为“说粤语的友仔”。
“"友仔"是当地方言好朋友的意思,说明他们很喜欢我们,把我们当真正的好朋友,才会这么叫。”邓炳昌说,两人于2019年8月31日来到龙州支教,在这里感受到了当地对于优质教育的渴望,师生和家长十分尊敬老师。
支教压力也不言而喻。“每周至少21节课,还要为当地师生们上示范课,工作量是原来的两倍多。”文军说,和其他很多贫困的地方一样,龙州比较缺教师,为了提高效率和教学质量,两人将鹤山教育教学方法推荐到龙州,且都已成为各自科组的学科带头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好办法,希望带动老师们一起努力,推动改进教学方法,为当地学生提供更优质的课程。”
除了教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鹤山医生奔赴龙州县支援。4月11日,为进一步加强粤桂帮扶医疗卫生协作,鹤山市人民医院党委委员、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黄嘉正和B超影像诊断医师余智超到广西龙州县开展对口医疗援助工作。这是鹤山市派赴龙州支援的第四批医生。
龙州县有了更多“鹤山血液”,鹤山医院及学校里也有了龙州口音的医生和老师……随着两地关系一步步拉近,龙州县与鹤山市在人才方面的交流越来越深入。近三年来,鹤山市支援龙州县教师3批6人,医生4批7人,业务交流7次近90人;接收教师20人次、医生12人次;帮助培训教师、医生近700人次;输出技术10项。
记者还了解到,加大人才交流的同时,鹤山市大力支持龙州教育及医疗基础设施建设。两年多来,粤桂扶贫协作财政资金投入3500多万元援建抵边的学校和卫生院,促进建设强边、稳边、固边前哨,总共援助修建学校6家,幼儿园1所,修建医院4家,危房改造和修缮242间,医疗兜底贫困户698人,推动当地医疗及教育保障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样本
龙州县城南幸福家园社区居委会副主任黄纯恺:
从贫困户到扶贫车间致富带头人
我叫黄纯恺,是广西龙州县城南幸福家园社区居委会副主任,也是小区鹤山扶贫车间负责人。我每天的工作生活忙碌而充实,几乎是三点一线——早上7时多出门,下楼到居委会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一有时间就去隔壁的扶贫车间巡查。车间复工后,每天有50多名工人上班,常去看看才放心。
闲暇时,我常翻看手机里的老照片,时刻告诫自己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三年前,我和老婆孩子挤在一座摇摇欲坠的旧瓦房里,靠着三分地为生。一次,岳母想来家里看看外孙,我只能跑到邻村借一辆摩托车去接她,走在颠簸的土路上,心里很不是滋味儿。
2017年,一个好消息传到村里:村干部说我符合易地搬迁资格。当时几乎不相信,还有这样的好事?很多村民都和我一样,一方面怀疑这是不是真的,另一方面担心,就算搬到城里,没有土地,又没啥劳动技能,该如何维持生计?
我倒不太担心生计问题。“以前打过工,还做过小生意,大不了进了城继续打工,这是一次改变自己和全家人命运的机会,一定要搬。”我告诉自己。
不到一年时间,我们一家人就如愿以偿,迁进新居。我还被邻居推选到居委会工作,第一个月就领到1000多元的工资。恰巧这段时间,一位从鹤山来的扶贫干部到小区调研,他告诉我,小区准备开设扶贫车间,问我想不想一起干,我没有犹豫,马上答应下来。
很快,县里就组织我和其他车间带头人到鹤山市桃源镇一家电子灯饰企业参加培训,学习企业的管理经验和生产流程。2019年3月,我学成归来,城南幸福家园鹤山扶贫车间如期开业,我在小区微信群发了一条通知,许多邻居都跑到车间求职。
车间开设之初,我天天待在车间,手把手教刚加入车间的邻居学习技能。一年多以来,很多人都成了老手,专业技能比我还熟练。考虑到很多工人既要上班,又要照顾孩子和家庭,我们车间所有工作都采用计件制,大家自由安排上班时间和地点,也可以带到家里做,做完了把成品交过来,即可领工资,平均每月都能挣到2000元左右。我的努力和付出也得到了党组织的认可,现在我已经成为一名预备党员。
自打有了稳定的工作,我的生活也越过越有滋味。近两年,我给家里添置了电视机、空调和冰箱等电器,今年还买了一辆“小四轮”,虽然是二手车,但邻居都很羡慕我,夸我能干。不光是我,大家的生活水平都在提高,刚搬来小区时,楼下连摩托车都没几台,现在小汽车已经越来越多了。
现在,我每天都很忙,尤其疫情期间,车间不能停,邻居们要就业,要保障他们的收入,也要保障他们的安全。每天的工作生活的确很累,但也很踏实。每天傍晚,回家的路上,看到邻居们悠闲地走在小区里,热情地跟我打招呼,我觉得一切都值得。
■记者手记
巨变的龙州与不变的扶贫干部
在龙州县采访一周时间,几乎每天都能和扶贫组打几次照面,但却鲜有时间细细交谈。4月17日下午6时,扶贫组组长杨海泉带领来龙州考察投资的企业家参观完,在回龙州县委、县政府的车上,接受了记者采访,期间仍不停地被各种电话“骚扰”。
“吃在车上,住在车上,干在车上”曾是扶贫组的日常。两年多以前,扶贫组刚进驻龙州县不久,就遇上易地扶贫安置点建设冲刺,剩最后三个月工期,水电、电梯还未开工,没有人敢接。“扶贫组接,上级派我们来就是来啃硬骨头的。”杨海泉说,最终,该工程采用项目管理的办法,水、电、消防等多支施工队同时进场,错峰施工。
“最晚的时候施工到凌晨3时,困得受不了就在车里眯一会。”扶贫组成员陈世杰说,第二天早上6时,其他工程队就要进场,回一趟宿舍没意义。”三个月后,“硬骨头”啃下来了,贫困户搬进新家,扶贫组又投身其他新任务。
两年多以来,龙州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扶贫组的目标和工作态度从未改变。
今年1月底,疫情防控最紧迫的时候,扶贫组三位成员第一时间从新疆、江门等地紧急奔赴龙州县。“孩子"责备"我,都啥时候了,别人都往家里跑,你还往外跑,我跟他说,我不往外跑,就有更多人往外跑。”杨海泉说,开车来龙州8个多小时,只能吃面包,连高速路服务区的公厕都不敢去。另一位年轻干部王旭的“归途”更曲折。“家在新疆,过年一回家就被隔离,隔离完立刻返龙州,中途转了三趟飞机,连机场都不敢出,花了好几天才到龙州。”
三位扶贫干部,跋涉数千公里,来到龙州县,为的是一项共同的事业——助力龙州县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打赢最后的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是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情,有机会参与其中是一种幸运。”王旭说,来到龙州县,体验了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工作环境,收获了特别的工作经历,都是自己最宝贵的财富。
新闻推荐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黄文生通讯员陈楚文、朱强)为帮助广大中小企业渡过难关,鹤山国资公司出台租金减免等扶持政策,全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