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 号”考古发掘进入最后阶段

阳江日报 2020-04-18 08:37

考古队员在现场筛找文物。?李向东 摄

本报讯 (记者/刘文婷 见习记者/曾宇萍)“南海I号”考古发掘进入最后阶段。记者4月15日从“南海I号”考古队获悉,“南海I号”考古发掘工作在本周正式复工,文物清理发掘由船体内侧转向外侧,预计明年夏天,“南海I号”考古发掘项目将全面完成。

当日上午,记者来到“南海I号”考古发掘现场,只见古船已经安装了加固装置,钢支架支撑起了整个船体。船舱内文物已清理完毕,古船内部结构露出“真容”,左右舷板、水线甲板、隔舱板等一览无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船体外侧淤泥,考古队员小心翼翼筛找文物,行走天车来回搬运着淤泥和文物。

据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技术总监、“南海I号”考古队领队孙键介绍,由于古船木质纤维素含量不足20%,船体极易腐烂损毁。为了保护古船,减轻船体负担,考古队采用先内后外的文物发掘顺序。去年上半年,船舱内文物清理完毕,“南海I号”考古发掘工作随之转入对船体外侧文物清理的最后阶段。由于古船沉没时,船内大量物品散落到船体外侧。相比船体内侧,外侧文物数量相对较小且分布不集中,目前清理了约1000件,预计明年夏天完成。

随着文物清理工作的推进,古船形状显露,“南海I号”残长22.15米,宽9.35米,船内舱室最深2.7米。沉箱长40米、宽14米、高7.5米。目前的发掘深度在2.5-3.6米之间,距离箱底还有2-3米深。“待沉箱内部、船体外侧区域文物全部清理,整个船体将完全暴露出来。届时,‘南海I号’考古发掘项目全面完成,考古队将着手对船体进行脱盐脱硫、填充加固等处理,修复和保护古船。”孙键说。

据了解,“南海I号”沉船1987年发现于广东省台山、阳江交界海域,2007年整体打捞移入广东海丝馆内。2013年11月启动系统性的保护发掘工作。2019年,船舱内考古发掘工作圆满完成,出水文物总数约18.5万件,包括各类金、银、铜、铅、锡等金属器,竹木漆器,玻璃器以及人类骨骼、矿石标本、动植物遗存等,其中尤以铁器、瓷器为大宗。

新闻推荐

空气清新,人口密度低,近期“乡村游+民宿”受到游客青睐 乡村游回暖 民宿透春意

民宿现代与乡村结合的装修风格。在一些民宿可以欣赏到不少老物件。1979民宿颇有东南亚风情。“旅游业恢复后,乡村游当然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