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洲河畔寻端和
茅洲河。
2019年正月二十三的“仙姑诞”。
仙姑庙。
舒蔓/文 就手/图
深圳最大的自然村楼村,是数百年前陈氏先祖从水贝村迁移出来后开枝散叶发展而来的。从现在的楼村往北,不远就到了上村,再向西行,便到了下村。这上、下二村,便是1951年由从前的水贝村一分为二的。在深圳,有许多地方都称“水贝”,通常是靠水而居。这个水贝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如今的上村、下村的街巷旧宅里,还能寻到不少故事传说。其中名气最大的,是陈仙姑的传说。无论是村子,还是传说,都与水息息相关,这里的水,是指茅洲河。
茅洲河为深圳第一大河,属珠江水系三角洲水系,发源于羊台山北麓,自东南向西北流经石岩、公明、光明、松岗和沙井等地,然后在沙井入珠江口伶仃洋,干流长41.61公里,茅洲河流域总面积398.13平方公里。如今的光明区,大部分都是在茅洲河流域,可以说,茅洲河是深圳的母亲河,对于光明来说,更是如此。上村、下村前身的水贝村,就与茅洲河相近,与它的支流相依偎。而陈仙姑的传说,更是充满了与大沘河(茅洲河旧称)河神斗争的传奇。
水贝村溯源
陈姓,是光明原住民第二大姓。据说700多年前,由江西迁至广东南雄的陈氏一支后人陈昴来到此地,建村立围,即后来的水贝村。他来到水贝后生了三个儿子。长子九畴随父居住在水贝,次子九思居住在陂头,三子九德移居东莞。陈九畴在水贝安居乐业,子孙不断发展,开枝散叶,不断迁出立新围,后来的楼村、圳美、西田等村的陈氏,都与他们同宗。
说起水贝村村名的由来,要溯源到该村上游一支河流。这条河一旦涨水,村子就处于被淹没的危险之中,于是陈氏族人便在村上游筑一长堤,阻隔分流,使水源既有利于村内的农业耕作,又可避免洪水浸村之灾害,故名“水贝”。与“水贝”息息相关的河流,就是大沘河。被大沘河滋养灌溉的土地上,水贝村民生生不息地发展壮大着。到了1951年,水贝村已经有村民2000多人。为了便于管理,土改时水贝村分为上村和下村。
如今在上、下村的老城区内,仍能看到保存尚好古老建筑,上村的南宋御前太尉南康郡侯敏公十世孙的祠堂,以及元山的鱼屏陈公祠、书祠泽善堂;下村的贻燕围以及作为东宝中学旧址的陈氏祠堂都是其中的重要代表。古建筑经历了数百年的风吹日晒,虽然有些残损,但许多梁上的飞檐和浮雕依旧栩栩如生。如今,祠堂内仍旧充满生机,成为了本地老人的聚会场所,每天都有许多退休老人到这里喝茶聊天。
每逢佳节或隆重喜事,村里人喜欢在祠堂舞狮舞麒麟来烘托气氛,祈求吉祥。水贝人尚武,有着舞麒麟的习俗,也在历史上有着善舞麒麟的队伍。逢年过节时,运气好的话,没准还能在现在的上、下村里看到舞麒麟的热闹场面。
麒麟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神兽,像鹿,独角,全身生鳞甲,尾像牛。早在周代,麒麟就与龙、凤、龟并称“四灵”,且列“四灵”之首,是太平、吉祥的象征。麒麟舞是从北方带到南方来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以锣鼓加唢呐为伴奏,在广东流传较广。舞麒麟也被称为“武”麒麟,通常表演是要在舞狮之前,其难度与地位高于舞狮。其造型统称麒麟套,分为“龙头、鹿角、蛇身、羊蹄、牛尾”,身披鳞甲,通常由一个青壮年舞麒麟头,一舞麒麟尾,两人配合默契,跟随着唢呐、锣鼓等奏出的轻、重、缓、急各种节奏,把传说中麒麟的喜、怒、哀、乐、惊、疑、醉、睡等动静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威武生动,对舞者的武术水平和艺术水平都有很高的要求。
舞麒麟的开场,常设在祠堂这样对村民极具象征意义的地方,更增其隆重的仪式感。水贝村的舞麒麟与其他地方的舞麒麟一样,都是以一种威武庄严的方式表达迎祥纳福、祈求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这种愿望的表达,往往是通过对先人和仙人的祈求完成的。
扶贫济世的陈仙姑
如果说祠堂是祭奠先祖祈求庇佑的地方的话,那庙宇就是人们礼拜仙人、祈福祷告的地方。如果说茅洲河是光明人的母亲河的话,那陈仙姑就是光明的妈祖。位于如今上村社区里的陈仙姑庙,一百多年来香火旺盛,里面供奉的,就是水贝村的仙人——陈仙姑。
陈仙姑是清朝咸丰年间的水贝村人,原名陈端和。从前的大沘河,每遇暴雨台风季节,便会河水泛滥,涂炭两岸生灵。由洪水引发瘟疫蔓延之时,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便对作恶的沘河二河神充满了仇恨与恐惧。勤劳聪明又乐于助人的陈端和从小就跟别人说,她是仙人,立志要改变周边百姓受苦受难的情况。最初人们都不相信这弱小女子的“胡言乱语”,只是逐渐对她一些行为感到惊讶:传说她不吃饭,只吃水果,一到晚上就出去云游四方,帮困扶弱。每天早上起来,她的家人都会发现她的裤角是湿的,上面还有泥土和青草。当瘟疫盛行的时候,她不顾家人反对,只身一人到处求医问药,足迹遍及广州、增城、东莞一带。她治好了大批患者,人们过上了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日子,小姑娘端和也因此深受乡亲们的喜爱和敬佩。
传说陈端和16岁那年腊月,有仙鹤告诉她即将成仙,于是她把这个喜讯告诉了乡亲,因为她一旦成仙,便可治住大沘河二河神,让百姓从此不再受灾。人们对此半信半疑。到了第二年正月二十三,人们看到两只白鹤过来接走了端和,但因为嫂子的无意冲撞,端和的肉身从天上掉下,但魂灵已抵达天庭。相传,她向玉皇大帝诉说了大沘河二河神让河水泛滥贻害百姓的种种作恶,玉帝查实后免除了河神职务,让端和任新河神,位列仙班,从此掌管大沘河,护佑两岸百姓,人称陈仙姑。人们传说,陈仙姑的肉身面色红润,身体散发香气,百日不散。她成仙之后,还为后人留下了300多张药方,其中很多药方到现在仍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以水贝村村民为代表的大沘河流域百姓,在陈仙姑的庇佑下,无灾无害,丰衣足食。为了感谢并纪念她,周围的父老乡亲捐款修建了陈仙姑庙,供后人膜拜,祈祷平安。越来越多的陈氏后人,常常以到此祈福灵验而对陈仙姑的神力坚信不已。庙里香火旺盛,延续了一百多年。尤其是到了每年农历的正月二十三,也就是人们纪念她驾鹤成仙的“仙姑诞”日,海内外成百上千的茅洲河百姓后人来到这里,祭拜祈福,场面非常热闹壮观,一如海边许多妈祖庙的场景。陈仙姑与妈祖有着许多的共同点:都是终生未婚的女性,都是生长在水边的真人,都以全力抗击灾害,都与乡亲生气与共,都成了庇佑百姓的神仙……
2008年,“陈仙姑的故事”被列入深圳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也是至今光明区唯一的市级非遗项目。传说常常是带着人们美好的愿望而被流传的,如果要追寻历史真相的话,我们还能看到陈仙姑留下的300多张药方,那是她不辞劳苦走访各地而寻得的良方,为村民治愈了不少流行的痢疾肚痛、感冒发烧等疾病。后人将药方附在陈仙姑庙的签语之后,以特别的方式传承这珍贵的文化遗产,如今许多老人家仍然在使用。
陈仙姑庙几度易名,曾经也称“陈仙姑祠”,细想之下,祠里祭的是先人,庙里拜的是仙人。对水贝陈氏而言,陈仙姑既是先人,更是仙人。人们更愿意相信传说,因为在传说里,勤劳的端和打败了河神,能干的端和制止了瘟疫,温柔的端和永不停止助人的脚步,善良的端和永远不会老更不会死!
今年的仙姑诞,因为疫情的缘故,没有往日的热闹,没有仪式。走出上村,漫步茅洲河畔。通过这几年的治水,茅洲河水已经清亮了,有些地方有了鱼,也有了鹤。这条光明人的母亲河,不复从前大沘河肆意妄为的踪影,但却有伤痛过后的恢复。沿着河,这条浅浅的河,想着瘟疫里忙碌奔走的端和,我居然,居然,止不住落泪。《洛神赋》里的句子,不合时宜地冒出来:“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
医者,父母心。端和不是凡人,她就是仙姑。永不会逝。
新闻推荐
□江门日报记者陈素敏深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咽拭子检测核酸;高危场所全面消杀;高效管理防疫应急物质;24小时接听群众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