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毅在粤港澳大湾区主题记者会上答记者问 打好“侨牌” 为大湾区建设注入“侨动力”
□江门日报特派记者/赵可义
1月16日,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第二场记者会,省大湾区办负责人、珠三角9市市长或分管副市长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建设等内容回答记者提问。省人大代表、江门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毅参加记者会。
系列品牌活动丰富了平台建设内涵
为发挥中国第一侨乡的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江门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那么,江门在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下一步将如何继续做好这项工作?这一问题受到各媒体关注。
刘毅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是国家赋予江门的新定位和新使命。为打造这一平台,江门专门到国家相关部委、机构和高校请示请教、倾听意见建议,共同研究,努力打造特色明显、功能突出的平台。江门积极探索,通过举办一系列品牌活动充实丰富这一平台的内涵,打好“侨牌”,为大湾区建设注入“侨动力”。
刘毅指出,目前江门一是做强“少年中国说”品牌。去年“少年中国说”活动首次走出江门、走进澳门。活动引起澳门的青少年以及家长、学校的强烈反响。通过举办“少年中国说”活动,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及优良传统,教育广大青少年增强爱国情怀。二是擦亮世界江门青年大会(以下简称“世青会”)品牌。江门每两年举办一届世青会,今年3月下旬,江门将在巴拿马举办第七届世青会,也是广东首次在巴拿马举办如此大型活动。三是借助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大会,凸显江门侨文化交流品牌,将其打造成为一个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同时,江门计划对在全国华侨博物馆中最大、藏品最多的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提质扩容,将场馆面积扩至两万平方米,用来展现超过十万件藏品,作为展示、弘扬先侨精神的平台。江门正争取创建国家级的华侨文化保护实验区,使之成为华侨文化保护、传承、交流又一新平台。
近年来,江门市持续促进营商环境优化,多项改革措施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针对媒体关注江门在促进营商环境优化方面的经验做法,刘毅认为,优化营商环境是江门迅速与其他大湾区兄弟市融入大湾区的一个切入点。他介绍说,江门“多证合一”商事登记制度,为企业登记提供了便利,并且运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联合监管、社会多元监管“三个监管”,构建“全流程规范”的后续监管制度,在“放”的同时,做好“管”“服”工作。
珠江口西岸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等平台成为主战场
在记者会上,省大湾区办负责人、珠三角9市市长或分管副市长介绍大湾区建设各领域的成效,畅谈大湾区未来部署等,其中,“珠江口西岸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作为大湾区新建设平台被屡次提及。
就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规划建设,省发改委副主任、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曹达华介绍,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有关的布局,合作发展平台是大湾区建设的一个重点,也是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载体之一,自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启动以来,按照功能性、区域性、产业性等定位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去推动合作发展平台的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除了加快推动前海、南沙、横琴三个国家级重大平台的建设外,结合珠三角9市各地的产业基础等资源优势,也将推动建设一批区域性、专业性和引领性的粤港澳合作特色平台。接下来,要加紧规划建设珠江口西岸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等多个特色平台,打造各市共同携手参与大湾区建设的主战场。
据悉,江门代表团在审议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抓紧规划建设珠江口西岸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时,也引发代表们的热议,对珠江口西岸的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规划建设充满期待,希望江门市争取到国家和省的支持,从更高层面推动珠江口西岸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建设。
新闻推荐
菲菲和小情很快成为朋友。江门日报讯(文/图见习记者/凌雪敏)日前,本报报道了紫沙小学两名学生菲菲和小情想要得到一本故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