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公交车戴耳机听音乐很伤耳 听音乐时应遵循“60-60”原则

江门日报 2020-01-13 07:03

很多年轻人喜欢戴耳机听音乐。

前几天,网络音乐平台的用户年终总结陆续推出,不少年轻人纷纷刷屏。“你喜欢在深夜听歌”“这一天你睡得很晚,03:47还在与音乐为伴”“这一年里你一共在云村听了563首歌”……音乐已成为不少年轻人的“精神食量”,逛街、吃饭、学习,耳机都是标配。但如何在享受音乐带给我们愉悦的同时保护好听力呢?为此,记者采访了江门市五邑中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何碧云,让她来为爱听音乐的你支招。

不要在嘈杂的地方听音乐

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对音乐可谓是爱之如命,戴耳机听音乐,一听就是数小时,且声音放得很大,无论在行走或做功课时都不愿取下,甚至在公交上、睡觉前也戴着。这样做不仅会损伤听力,还会造成诸多疾病,例如:耳鸣、重听等。长期使用耳机听音乐,还会出现头晕脑胀、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等,继而造成记忆力减退。

何碧云说,公交车上一般很嘈杂,为了要听清,自然而然会把音量调大,但人的听力是很娇弱的,如果经常听过于强烈的声音,耳蜗内的内耳毛细胞就会受损,并且毛细胞的损伤是不可逆的,死一个少一个,慢慢听力就不行了,还会导致炎症的发生。同时,睡觉时也不宜戴耳机听音乐。“如果听着听着睡着了,耳朵处于休眠状态时,所受的损害会更加明显。”何碧云解释。

她举了这样一个例子。17岁的小黄姑娘,因左耳耳鸣,1个月来到市五邑中医院就诊。当医生询问其病史时发现,小黄长期在上下学乘坐公交车时、家中作业时及睡眠时配戴内置式耳机听音乐。经过纯音测听检查,左耳轻度感音神经性聋,诊断为左侧神经性耳鸣。

何碧云说,小黄的情况与长期声损伤有关,建议年轻人要注意控制音量,保护耳朵,减少听力的受损。

听音乐时,遵循“60-60”原则

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中高收入国家12岁到35岁的群体中,几乎有一半在“不安全的音量”下听音乐。此外,大约有4成年轻人会在夜店、酒吧、体育赛事中接受噪音污染的“洗礼”。很多年轻人不把高音量造成的听力损害放在心上。当被告知大音量会造成终身的听力损害后,大多数人表示他们在未来会采取预防性措施。

对此,何碧云提醒:“长时间、高音量的音乐对听力的损害是终身的、不可逆的,当耳朵出现耳闷塞感、耳鸣及听力下降时,就代表听力可能出现问题。”

听音乐时,最好遵循“60-60”原则,即音量不要超过总音量的60%,并且每次听的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在嘈杂的环境下不佩戴耳机。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持续听8小时超过85分贝的声音或持续听15分钟100分贝的声音都是不安全的。”何碧云说,听音乐时最好选头戴式耳机,头戴式耳机对听力的损伤比耳塞式要小。

此外,降噪耳机也有一定益处。降噪耳机分为被动式降噪和主动式降噪。被动式降噪通过隔声材料阻挡噪声,对高频率声音非常有效。主动式降噪除使用隔声材料外,耳机内部还设有音频处理电路,可对低频率的声信号进行消减,因此降噪效果比被动式耳机要好。降噪耳机可以将环境声音降低15~20分贝,从而减少对听力的损伤。

(文/图江门日报见习记者蔡昭璐通讯员刘森)

★相关链接

日常护耳小技巧

1.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避免高热量饮食和低微量营养元素,因为这样会增加了炎症失调和慢性压力的易感性。

2.定期检查听力。到正规医院耳鼻科行纯音测听检查。

3.注意耳鸣。当出现耳鸣时,包括偶尔出现的耳鸣、一次性耳鸣时,提示需要听力测试。何碧云说,听力损失人群中,耳鸣往往是最早出现的信号或症状。

4.避免声损伤。远离各种高分贝,规避噪音污染;减少单次听音乐的时间,减少佩戴耳机的时间,且尽量调低音量;睡觉前不要听音乐,睡觉过程中姿势难以掌控,在造成噪声伤害的同时也容易压迫耳机,给脆弱的耳朵带来物理伤害。

医学指导

何碧云:江门市五邑中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临床工作10余年,对耳鼻咽喉科各种疾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耳科疾病的临床诊疗,对顽固性耳鸣、突发性耳聋、慢性中耳乳突炎手术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新闻推荐

卡通彩绘井盖 扮靓丰雅社区

绘有卡通形象的井盖吸引了小朋友们的注意。江门日报讯(文/图记者/罗霈通讯员/刘彩英)近日,环市街道丰雅社区的居民发现,社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