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灰塑制作技艺第四代传人李达维: 用律动的生命触摸灰塑的灵魂

江门日报 2020-01-04 09:21

作为李氏灰塑制作技艺第四代传人,守住手艺是李达维的使命。 作为一种民间工艺,灰塑工具、灰塑材料通常是就地取材。 作为一种民间工艺,灰塑工具、灰塑材料通常是就地取材。 灰塑让人物山水、灵鸟瑞兽,活灵活现地出现在窗楣屋檐之上,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美感,更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灰塑让人物山水、灵鸟瑞兽,活灵活现地出现在窗楣屋檐之上,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美感,更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李达维向记者详解制作灰塑的过程。 扫扫二维码 看新闻视频

编者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间艺人对促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如今很多优秀艺人被列为各级别的传承人,通过各种平台,他们渐渐走到大众面前,获得大家的认可。

为此,本报从2020年1月起,开设专栏《匠心独运巧技流芳——寻访民间艺人》,对民间文艺高手、能工巧匠等进行系列报道,从而唤起更多大众对民间艺人的尊重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

“真好看!”上世纪70年代末,还是孩子的李达维看着父亲制作的灰塑,心中赞叹不已。当他想用手碰触墙面刚上色不久的灰塑草尾花时,严肃的父亲李进壬“啪”的一声打掉他的手,“颜料还没干,不许碰!”

灰塑,在传统岭南建筑中非常普遍,人物山水,灵鸟瑞兽,活灵活现地贴在窗楣屋檐之上,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美感,更寄托了美好的祝福。然而,灰塑的制作技艺并不简单。光是材料就颇为考究,首先用干稻草等制成“草筋灰”,加上水泥、沙,灰塑的底部用料就算完成了;另外,用草根灰、糯米粉、红糖等混合成“纸筋灰”,如果需着色,就在“纸筋灰”中加入矿物颜料。材料制作好以后,必须在墙壁上进行施工。匠人需根据图案造型需要,先用钢钉、铜线做好模型,再用草筋灰一层一层指引,用纸筋灰做成灰塑图案的表层,最后进行细致的批修。争奇斗艳的花鸟虫鱼,威严生动的瑞兽祥禽,就是这样在手艺人的精雕细刻下诞生。

每当父亲开始制作灰塑的时候,喜欢四处玩耍的李达维便会安静下来,蹲在一旁,看着父亲忙活。这一看,就看了数十年;这一看,他慢慢从旁观者成为操作者,从一个懵懂小孩变成李氏灰塑制作技艺第四代传人。

1“传统”李达维和“异端”李达维

也许是家族遗传,李达维自幼就有很好的美术天赋。祖父李桂怡和父亲李进壬也很喜爱这个有天赋肯努力的小孩,在让他不落下学业的同时,把自己的一身技艺传给了他。李达维也很努力,16岁时入读广东长沙师范学校,在校期间甚至成功举办个人作品展,一时传为美谈。毕业后,他成为一名美术教师。

美术的功底,为李达维传承父辈的灰塑技艺,打下了坚实基础。“有人说灰塑是不变的艺术品,其实灰塑也在变,也在不断地褪色。如果手艺好,那么这个渐变的过程会被忽略。”李达维指着一个狮子灰塑介绍,“民俗知识更是不可缺少。灰塑讲究寓意,每个作品,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这个很重要,是民间艺术的根。”

也许幼年时蹲在一旁观看的李达维没有意识到,正是这种淳朴的寄托,牢牢地把他给吸引住了。时至今日,李达维仍然坚持这种淳朴的创作本能,反映生活,寄托愿望。

作为一种民间工艺,灰塑工具、灰塑材料通常就地取材。正是这种充满浪漫色彩的制作技法,让灰塑在发展中不断推陈出新,成为开平民间建筑“桂冠上的明珠”,也让李达维成为“民间技艺”传承人里的“异端”。他使用现代颜料,把灰塑从墙上搬到画板上,创造“灰塑书法”,如此“离经叛道”的行径,在民间手艺人里并不多见。

不过,若仔细研究灰塑技艺的发展,不难发现,灰塑技艺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上世纪前后,大批旅外华侨回乡建屋盖房,从海外带回了新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思想,灰塑由此融入许多西方元素,诞生了许多匪夷所思的作品。这在当时显得“大逆不道、不可想象”,而现在却成为一种潮流。

2“守家”李达维和“出走”李达维

为了更好地传承灰塑技艺,李达维利用自家房子,建成希阜纪念馆(李希阜为李氏灰塑第一代创始人),在这里接待前来考察交流的各界人士。

“说灰塑,给他们看图片,讲教材,都不如让他们亲眼所见,亲手触摸,最后还能亲手体验。”李达维站在希阜纪念馆门前,腰身笔直,意气风发。

为了守好灰塑这项珍贵的民间技艺,李达维专注而深情。

通常,灰塑制作时间长,颜色也不“吸睛”。对此,李达维创造性地选用了现代颜料,“现代颜料颜色鲜艳,上色时间快,不但适用于学员体验,还符合现代的审美观。”

灰塑曾经是开平建筑装饰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随着世事变迁,灰塑也不免淡出建筑装饰圈。李达维常常坐在家里,思考着如何给灰塑一个未来。于是他试着让灰塑特有的立体感与现代艺术结合起来,成为可把玩观赏的艺术品。而灰塑书法更是能将书法的“精气神”三味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第四代传人,守住手艺,守好家,是李达维的使命。希阜纪念馆开设过免费培训班,利用自己是专业美术教师的身份对灰塑进行推广,也编写出版过学校使用的灰塑教材,在当地俘获了一批粉丝,也培养了不少传承人。“有人才,才会有将来。”这句口头禅几乎成为他的标配。如今,他的儿子李超颖在灰塑行业里开始崭露头角。

在李达维和一班灰塑师傅的努力下,2015年,开平灰塑技艺制作成功入选省级非遗名录。2016年“开平灰塑”联合“广州灰塑”一起打造“岭南灰塑”,并吸收广州(花都)灰塑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刘娟为开平灰塑李氏灰塑世家第五代入室弟子。

李达维喜欢“出走”,与人交流,向人推广灰塑艺术,“出走”的他,肩负着开平灰塑在新时代里焕发新生命的使命,他孜孜不倦地奔走着。

3“大梦想”李达维和“小志气”李达维

说起灰塑,不得不提开平碉楼。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开平碉楼鼎盛时期有3000多座,现存的也有近2000座,分布在开平15个镇(街)。如果说开平碉楼与村落是一袭华美的绸缎,那么灰塑便是锦上之花。不论是城区还是乡村,在开平众多古楼旧居建筑物上,几乎都可以看到灰塑的痕迹,人物、雀鸟、虫鱼、花木等,经匠人们的巧手雕琢,栩栩如生地站立在墙檐、门楣和屋脊之上。

灰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组成部分,得到联合国专家高度赞扬,认为开平灰塑工艺精湛、内涵丰富,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历代灰塑师傅留下的作品,后人从中也能感受到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在开平的乡村中,如今不少灰塑经历了百年风霜的洗礼后依然屹立。李达维有一个大梦想,希望能将这门技艺变成艺术,可以从过去的传统里走进现代人的审美中,让灰塑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同时,作为李氏灰塑第四代传人,李达维的志气却显得“不大”,他只想让手艺不会失传。如今正在广州高校学习美术的儿子,不但很好地继承了李氏灰塑的技艺,也继承了那份对灰塑的热爱。他也希望李氏灰塑走出家族传承的圈子,有更多的传承者。

故事又再次回到开头那样,在李达维创作灰塑作品时,儿子李超颖坐在一旁,安静地看着,不久后开始加入创作行列。有点不同的是,李超颖在制作的同时,利用现代媒体手段,将灰塑这项传统技艺,制作成微视频,让灰塑更为广泛地流传。

开平灰塑手艺人的故事,也许正在以这种形式,在不断更新着……

策划/叶桃统筹/王平强崔怡娟

文/图江门日报记者张华炽朱磊磊

欢迎提供人物线索

请致电:3502658

邮箱:906037151@qq.com

新闻推荐

塘口镇大力打造 全域“平安乡村” 治安监控网络 让农村家庭 畅享平安生活

江门日报讯(记者/翁丹萍通讯员/曹雪芬)日前,塘口镇政府联合中国电信开平分公司,召开“平安乡村”建设推进会,着力完善该镇全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