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李铁夫诞生150周年,鹤山举办系列活动一生嗜好革命与画画的“中国油画之父”
今年是李铁夫诞生150周年,鹤山市为彰显李铁夫艺术成就且传承弘扬李铁夫革命精神、斗争精神、创新精神,接连举办了“铁骨丹青——李铁夫的艺术与革命”学术研讨会、鹤山铁夫美术馆启用、李铁夫真品及名家精品展览、李铁夫铜像揭幕等系列活动,众多艺术界学者专家来到鹤山。
作为“中国油画之父”,李铁夫以其卓越绘画成就、精湛技艺享誉国际画坛,但在民间却似乎一度被遮蔽,被遗忘。谁是李铁夫?南都记者带着这个问题回到铁夫故里,寻找他的那些故事。
走访铁夫故里陈山村
在鹤山市雅瑶镇陈山村龙门里,顺着一道石巷便来到李铁夫的故居。这是一间十三桁瓦顶的土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二十多平方米的一居室”,与周围门楣窗棂有精美雕刻的青砖大屋比起来,显得更小了。
故居里面,陈列着木桌木椅,墙上挂着几封李铁夫写给他人的书信,其中一封写给香港美术专科学校创校校长、著名画家陈海鹰的信中写道“尤须高尚其志,方能出人头地耳”。
李铁夫1869年10月出生于广东鹤山县雅瑶镇陈山村龙门里,世代务农,家境贫苦。李铁夫幼年就表现出绘画的艺术天分,喜欢临摹章回小说插图,还常将书画折扇送人。李铁夫8岁入乡间私塾,受到乡里一位中过举、被称为“孝廉公”的老学究吕辉生的启蒙。村里的老人说,李铁夫是家中独子,由于旧时家贫,恰好其叔父在加拿大开了一家洗衣店,16岁的李铁夫为了生存,也为了艺术,于1885年随叔父背井离乡,到海外工作与学习。李铁夫先到美国旧金山,后转到英属加拿大,工作之余坚持自习绘画。
李铁夫离开陈山村后,他的故居一直没人居住,渐渐变得破败。近年来,鹤山市对历史文化越来越重视,雅瑶镇组织力量对其故居修葺,才得以恢复到如今的模样。
陈山村内有一个画阁,里面除了挂着多幅各地画家捐赠的画作外,还挂了一幅1946年拍的李铁夫照片,与之合照的人是乡人李玉麟、当时陈山小学校长罗逸樵。当时,77岁高龄的李铁夫带着心爱的作品先后在陈山村和南山一中展出,深受各界人士青睐。
最早到海外学习西方艺术的中国人
李铁夫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一位大师级人物,当仁不让地享有多个“第一”。
在海外谋生期间,他开始学习油画艺术,并辗转于西方多国研习,是迄今所知最早到海外学习西方艺术的中国人。1915年,李铁夫在纽约举办首次个人画展,开始在国际画坛上声名鹊起。1916年,李铁夫成为国际画理学会会员,成为进入这个最高艺术研究机构的亚洲第一人,同时还加入当时很有影响的纽约艺术学生联盟,后入美国美术研究院长达10年,成为国际画坛著名人物。
据了解,李铁夫长期系统地攻研西方油画艺术,而且他的写实主义风格深得欧洲传统艺术的精髓,领悟到西方油画的精神内质,造诣高深。在12月15日北京举行的“铁骨丹青——李铁夫的艺术与革命”学术研讨会上,湖南美协原副主席邓平祥表示,李铁夫长期系统地攻研了西方油画艺术,以雄厚的实力进入欧美主流艺术圈,并且与当时的欧美大画家并驾齐驱,是中国油画史上达到高深造诣而又能与西方艺术接轨的里程碑式人物,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油画之父”。
不畏牺牲 热血沸腾的革命家
李铁夫曾自言:生平两大嗜好:一是革命,二是画画。
十九世纪末期,孙中山经常到英国、加拿大、美国的华侨中进行革命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先后建立了海外各地的兴中会分会。从那时开始李铁夫就已经追随孙中山。他不但是孙中山的挚友,还长期在同盟会纽约分会中担任要职。他将自己精心绘制的艺术画作、房子卖了,捐献出来资助革命活动的发展。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员、办公室原主任姜廷玉说,“1910年清廷军舰海圻号抵纽约,李铁夫与另两位同盟会员,冒险登舰,慷慨陈词,终于说动了清廷海军舰队统领程璧光和全舰官兵举义,参加了民主革命。李铁夫回到国内后,也积极参与民主革命,反对国民党政府的内战与腐败,对日本侵略者进行抗争等等。李铁夫并非普通的文弱画人,而是一个不畏牺牲,热血沸腾的革命家。”孙中山还在海外报纸上称誉他为“东亚画坛第一巨擘”。
1941年12月,日寇侵占香港九龙后,他目睹敌人暴行,十分愤慨。有一次,日兵来查他的寓所,又要砍伐他门前一棵大树,他忍无可忍,怒斥日兵,差点被杀,幸得友人保护。由李济深接他经新会、台山、肇庆到广西以及重庆等地避难,历经险阻。李铁夫沿途每次会见当官的,必告诫要抗日救国。在解放战争期间,李铁夫鼓励他的侄子回家乡参加游击队。
为岭南培养了一批青年画家
1950年8月,华南文联把81岁高龄的李铁夫从香港接回广州。他欣然就任华南文联副主席和华南文艺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的前身)名誉教授、油画系主任。暮年的李铁夫终于得偿夙愿,朝夕与青年师生融洽相处,传授油画技艺,为岭南培养了一批青年画家。
他度过了两年舒心、幸福的生活,于1952年6月16日逝世于广州。生前,李铁夫把全部作品与物品捐献给广州美术学院。
宋庆龄故居管理中心主任助理兼文管部主任宋春燕透露,在李铁夫去世27年后的1979年,当宋庆龄得知将出版他的画集时,立即亲笔为该书题写了书名《李铁夫画集》。
铁夫“魂”
●弟子温少曼之女回忆
李铁夫刚直耿介,不为名誉、地位、利益所动,有“怪杰画家”之称。晚年,他在香港居住期间,过着与世无争的孤贫生活,也很少参加艺术和社会活动,不为人们所关注。
李铁夫极少收徒,也不专门开班授课,多数时候就是在茶楼里,一边喝茶,一边指导向他请教的绘画爱好者,当时其中一位茶楼“常客”便是著名画家温少曼。
温少曼的女儿温白蒂回忆父亲道:“我父亲曾跟我们说过,因为把钱都捐出去支援革命了,当时李铁夫在香港住的是红磡山一间破棚子,尽管贫寒,他也不乞求高贵优雅的住所,也不向权贵折腰。有一次,有人托他作画,当他得知对方是权贵身份,并且平时待人傲慢无礼之后,便拒绝了。”
李铁夫的精神在指导过程中渐渐传递给了后辈。1949年,香港“人间画会”倡议于旺角劳工子弟学校内绘画巨幅毛主席(高30米),绘画参加者有关山月、温少曼、张光宇、王琦、阳太阳、杨秋人、陈海鹰等20余人,他们冒着危险完成画作,并为庆祝广州解放而专程送穗,此画像后来悬挂在广州某大厦上。
●弟子创立香港美专
李铁夫茶楼授课的另一位常客是陈海鹰,他后来创办“香港美术专科学校”,也是深受李铁夫影响。
李铁夫自美回港居住的十数年间,陈海鹰追随其左右,拜师学艺,陈海鹰日后的油画带有李铁夫风格,这是艺术上受李铁夫影响,包括艺术理念、西方文化艺术与国术融合思想。
李铁夫常说,“应办成既重视培养学生高尚人格和修养,又备有杰出审美眼界与艺术技巧,具高级国际水准的美术学府,为中国育才,贡献国家”。陈海鹰立志传承导师遗志,创办“香港美术专科学校”,香港由此出现第一所美术专科学校。
“如今继承铁夫精神的香港美专弟子分布在各行各业”,香港美术专科学校弟子聂睿姬认为,所谓铁夫精神是对国家对民族的大爱,“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不仅有专业技巧,更有和艺术相结合的精神气质。如果他没有精神,只有专业技巧,他的艺术之路就不会走得很远。”聂睿姬说:“尽管‘师祖’李铁夫已经去世几十年,但他身上所具有的中国古代‘士大夫精神’,至今仍激励着后人。”
采写:南都记者 罗忠明
通讯员 朱强 温奕群 张曼君
新闻推荐
铁夫画阁内陈列着学生们的作品铁夫画阁内的李铁夫铜像学生们创作日出场景油画文/图羊城晚报记者陈卓栋通讯员朱强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