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区双水镇洞阁村曾经盛产新会柑,后因村民外出打工而荒废,随着新会陈皮产业的兴起 村民回村唤醒沉寂的柑地

江门日报 2019-12-20 06:55

洞阁村土质特殊,土里布满了蜊壳。 李柏来果园中的老柑树林。

说起新会柑,不少人都想起东甲、梅江、天马等著名产区。其实,新会还有一地曾经盛产新会柑,那就是双水小冈同发围柑地(今洞阁村)。经过多年的沉寂,随着新会陈皮产业的兴起,近年来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又回来种植新会柑了,村里一片繁荣景象。

近来,村里大红柑的采摘也逐渐进入尾声,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们村里产的新会柑,皮甜肉也甜,很受欢迎,销路很好。”新会柑种植户李柏来说,新会柑种植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收入也增加了,获得感和幸福感都得到提升。

文/江门日报记者李玲玲吕胜根陈倩婷

图/陈倩婷

蜊壳田里种甜柑

洞阁村位于双水镇北端,与潭江相望,水源丰富。与别的产区相比,该村种植新会柑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土质。据介绍,该村位于咸淡水交汇处,种植土地受海水冲击影响,土里布满了蜊壳,使土壤里含有充足的营养成分和大大提升了土地的疏水效率。在这片土地上种出的新会柑尤为芳香,且柑肉和果皮甘甜,不酸、不涩。

谈起村里种植的新会柑,村民们心里都是满满的自豪感。现年71岁的洞阁村村长李炳深回忆道:“1949年前,洞阁村的新会柑就已经很出名了,当时叫双水小冈同发围柑地。一到采摘季节,很多人到村里采购,拿起柑皮直接就吃,甘甜不涩口。”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不少村民外出打工,洞阁村的陈皮种植才逐渐淡了下来。近年来,随着新会陈皮产业的兴起,不少村民又回到了村里种植新会柑,走上自主创业路。李炳深介绍,目前洞阁村的新会柑种植面积约八百亩,从事新会柑种植的村民约占当地总人口数量的1/6。

新阁村是洞阁村下设的村民小组,因靠近江边,土质尤为肥沃。2009年,原本在市区工作的李柏来,瞄准了商机回到新阁村承包了66000多平方米土地种植新会柑,成为了洞阁村最大的新会柑种植户。李柏来说:“好土地种出好产品。本地人都知道,我们村里种出来的新会柑不一样,果皮是甜的,果肉也是甜的。一壶水放入几块陈皮一起煮,喝起来也不会苦涩。”

倡导绿色环保种植

特殊的土质,让洞阁村种出了与众不同的新会柑,因此,李炳深经常向村民们倡导绿色环保种植,当地种植户也十分注意保护土壤。李柏来说:“土壤一旦被污染很难自行修复,所以即使成本较高,我们也坚持为柑树施有机肥,如黄豆和花生麸等,保护土质。”

由于土壤肥沃,疏水较快,洞阁村每亩地可产3500公斤至5000公斤新会柑。今年受上半年雨水天气的影响,新会不少柑园的产量下降,但洞阁村依然维持每亩三四千公斤的产量。李炳深说:“2017年大丰收,每亩可产5000公斤新会柑。今年虽然减产了,但是相比其他产区而言,产量还是很高的。”

近日,记者走进洞阁村,发现柑树上已无挂果,放眼望去绿油油的一大片。李柏来说:“今年新会柑卖得好,外地客商开着货车来收购,早就卖完了。”

除了产量高外,洞阁村肥沃的土壤还让李柏来的果园孕育出一片老柑树林。一般来说,新会柑的最佳结果期是在3—7年的树龄之间,到了第8年就要砍掉了,但李柏来果园中的老柑树,树龄已达8年,结出的果依然芳香浓郁,柑肉多汁。“只要做到原生态、无污染种植,这些老柑树,种到15年都不成问题。”李柏来说。

据了解,9年到20年的老树陈皮清香扑鼻;20年到40年的老树陈皮陈香醇厚;50年以上的老树陈皮更有药香、老药材的味道。老树陈皮非常稀缺珍贵,不但有药效价值,而且极具收藏价值。未来,李柏来计划打响“老树陈皮”品牌,提高洞阁村陈皮的知名度。

提升村民幸福感

随着洞阁村新会柑种植的兴起,村民们再次重拾了对土地的自豪感、归属感和幸福感。“以前,洞阁村农民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基本都是自己吃的,卖不了钱。种植新会柑后,农民的收入提高了,越来越多人回到了村里,对农村生活也有了更多的幸福感。”李炳深说。

在李柏来的果园,记者看见除了种植新会柑外,还养鸭和种菜。李柏来告诉记者,每逢有亲朋好友到果园里做客,他都做上一道陈皮鸭,还有一份清水灼熟的自家种的蔬菜。

“尝过的都知道我们地里种出来的东西好。由于放养和喂玉米,鸭的肉质爽脆,而蜊壳田里种出来的蔬菜,也格外鲜绿清甜。有的朋友还说要买,但我们有规矩,只能在果园里吃,不能带走。”李柏来自豪地说。

与此同时,种植户的柑园还带动当地村民收入增加。李炳深满脸笑容地说:“施肥、除草、采摘等繁忙时段,种植户会聘请当地村民到柑园帮忙,长期工一年可以增加收入四五万元。”

新闻推荐

睦洲鲮鱼干、三江菜干、崖门甜水萝卜上市,新会乡村一派繁忙景象 “晒菜”晒出一道美丽风景

时值初冬,睦洲镇家家户户都晒鲮鱼干。冬日暖阳,正是菜干晾晒时节。鲮鱼干采取天然生晒,味道极佳。外地客人慕名到甜水村摘萝...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