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刀文斌的艺术情缘
□毕振兴
湘刀文斌是一位年轻的书法家、篆刻家,祖籍湖南常德。在书法上,他擅长隶书和爨书,隶书苍劲古拙、凝炼沉稳,爨书则粗犷雄强、古逸质朴。在篆刻上,他融合篆书和爨书入印,篆体的魂魄,爨体的血肉,水乳交融。潜心书法和篆刻创作和研究多年,已渐入佳境。
湘刀文斌五岁半时随外公习字,练就了“童子功”,并屡获当地举办的中小学生书法比赛奖项。其父是湖南北部一个县的林业局长,大学毕业之后回到家乡,是当地少有的读书人。在这样一个书香之家,湘刀文斌年少时就读过四书中《论语》和《孟子》及《大学》,读过五经中的《诗经》和《春秋》,打下了扎实的传统文化基础。
上世纪八十年代,湘刀文斌赴京城求学。在京期间,他潜心研习书法,特别是篆书和隶书。他曾自述,在大学图书馆借的最多的书是字帖,循环往复地续期,霸占爱不释手的字帖到毕业,以每日临摹刘炳森、洪民生、邵玉铮等人的字帖为必修课。当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书法作品大量粘贴在同学们的床头。1990年获得北京市高校书法一等奖。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珠海重奖科技人才,成为大学生向往的热土。大学毕业之后,湘刀文斌和夫人来到珠海工作。珠海文化氛围和北京相比可谓是不可同日而语,书法和篆刻爱好者更是寥寥无几。寂寞中有过彷徨,有过迷茫,几经挣扎,却没有过放弃。北京求学阶段,他的书法篆刻仍然停留在临摹习字阶段。那么在珠海,他正寻求着自我的突破。
十几年间,在书法方面,他认真研习过汉隶十碑和清代四家,也探究过当代书法家刘炳森、洪民生、邵玉铮等人的作品。在篆刻方面,钻研过吴昌硕、齐白石的篆刻,也梳理过明清时期的皖派、浙派、邓派、吴派、赵派等各种流派,甚至汉印和先秦金文。但是,他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没有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
突破的契机终究来临,那是遇到了恩师蔡楚夫。蔡楚夫乃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画家,在油画和国画两大领域成就卓著。初次拜会,蔡楚夫指出,湘刀文斌的隶书虽有刘炳森的感觉,但有甜美的俗气;篆刻不够老到,更没有风格。蔡楚夫先生提出,书法篆刻取法乎上,才得其中。在蔡楚夫先生的棒喝下,湘刀文斌从混沌中惊醒,拨开云雾,始见方向。
倘若说蔡楚夫先生指明了方向,湘刀文斌还缺少切入点。当接触到爨体时,湘刀文斌才有了共鸣,才有了灵感。尤其是在著名书法家、中山大学中文系陈颂声教授的影响和启发下,开始对爨体书法进行全面的梳理。从中国书法史来看,爨体是隶书向楷书转变的过渡书法体,流行于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三次变革的标志性书法体。爨体留有篆韵,富有隶意,实是楷书。他欣赏爨体笔力遒劲、刚健雄强的特征,发现了爨体的审美价值,找到了适合自己书法篆刻表现的契合点。
再次出现在众人面前,文斌展示的是11米长的爨书《金刚经》和53方印章组成的篆刻《心经》,这些作品分别被雷州高山寺和五台山寺庙收藏。在他的作品中,从此可以感觉到:少了一点任性不羁、恣意放纵;多了一份儒雅自得、从容淡定。
新闻推荐
志愿者们在敬老院打扫卫生。江门日报讯(文/图记者/区景常通讯员/刘晓菲)近日,台山市公安局南门派出所党员携手台城凤凰社区...